why 尼罗河不会定期氾滥?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堤坝两旁的大片田野,这时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原来田野的土层上积上一层厚厚的淤泥。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 小麦 水稻 椰枣等农作物。尼罗河哺育著沿河的居民,沙漠地区形成了一道「绿色走廊」。古埃及人在这里创造出高度的文明。 尼罗河,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6695公里,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两个河流系统。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来自乌干达高山上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和来自衣索比亚的青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注入地中海。 现在,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有人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人口1500万(1998年),是 *** 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20世纪70年代,埃及在亚斯文兴建了一座110米的亚斯文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得到发电、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利益。大坝的建成虽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滥,但是尼罗河携带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减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受海浪侵蚀不断向后退缩。埃及 *** 已采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没。 长期以来,尼罗河的长度估计为6
695公里,发源自维多利亚湖,但2006年4月2日,一个由英国及新西兰人所组成探险队宣布,他们从维多利亚湖再向上溯源,最后发现一个位于乌干达的源头,长度约增加100多公里。 尼罗河干流进入埃及北部后在开罗附近散开汇入地中海,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它以开罗为顶点,西至亚历山大港,东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线绵延23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罗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在法老时代,这一地区被称作「下埃及」(「上埃及」是尼罗河谷地)。根据老普林尼的记载,当时尼罗河在进入三角洲以后分成了7条支河,由东向西依次是 Pelusiac
Tanitic
Mendesian
Phatnitic
Sebennytic
Bolbitine 和 Canopic。而现在,由于河道的淤积和变动,三角洲上的主要支河只剩下两条:西边的罗塞塔(Rosetta)和东边的达米耶塔( Damietta)。 尼罗河三角洲看上去就像一枝莲花——「尼罗河之花」,从尼罗河谷地伸展出来。莲花是上埃及的象征,每到秋季,河面都会被莲花映红;纸莎草则是下埃及的象征,它是古埃及人制作莎草纸的原料。古埃及人想象中的两位河神,上埃及的 Hap-Reset 和下埃及的 Hap-Meht 就是分别戴着莲花和纸莎草。而 Hapi ,上下埃及的尼罗河神,则是同时手持莲花和纸莎草了。 气候 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干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七八月间平均气温约为30摄氏度,最高可达48摄氏度左右;冬季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 一. 埃及位于非洲的北部,撒哈拉沙漠以东。 和许多古老文明一样,埃及文明由一条大河『尼罗河』所孕育。尼罗河三角洲称为下埃及。在河谷中,悬崖峭壁举目可见,之外就是沙漠。三角洲则平坦无际。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上、下埃及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因此,自古以来埃及人。因此,自古以来埃及人和邻近民族都称埃及为「两地」。而尼罗河是两地之间联系的要道,也是维持埃及文明整体性的命脉。 二. 尼罗河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给予埃及人的礼品,对古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是大地之母,在这世界上没有甚么比尼罗河更重要了。 全长:约6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流域:很广,大约有三百三十六万平方公里。 源头:非洲中部乌甘达和坦尚尼亚境内的世界第二大湖维多利亚湖。 涨水期:6~9月 地理环境: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领土包括苏黎士湾对面的西奈半岛,使领土横跨亚非两 洲,面积约一百万平方公里,其中约百分之九十六的土地是沙漠,除去沿地中海的平原地带外,在尼罗河以西的高地称为西部沙漠区,这地区大致平坦,间中或有若干陡峭沙壁及广大的沙丘和洼地,尼罗河以东则为一个被高山所分隔开的贫瘠高原。 上埃及从亚斯文开始,一直延伸至现代开罗正南方的某一点上,大部分是荒脊地带,只有沿河两岸是狭长的耕地;尼罗河三角洲,或称为下埃及,则是从尼罗河呈扇状展开的那一点起,一直扩展到地中海,形成约200公里肥沃的三角地区。而尼罗河正是联结上埃及与下埃及的生命源流。 历史背景: 尼罗丁是世上最长的河流
绵延6700公里,气势宏大的尼罗河是由源自萨伊境卢旺朼里山脉的白尼罗河,和源自衣索比亚高原上的蓝尼罗河汇聚而成,它经一宽阔三角洲地带进入地中海,数千年的冲积沉淀,形成极其肥沃的一块狭长土地(超过20公里),在这土地上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明,这条〔带状的绿洲〕也繁衍了非常独特的动植物群。 尼罗河的粉粒: 尼罗河里的坋粒配合上沙漠里的沙粒,组成了最佳的土壤-「砂质壤土」,成为孕育埃及文明的所在地。由于流速愈快,所沉积的坋粒愈少;接近海口的流速较缓,所沉积的坋粒较多。所以在埃及的尼罗河冲积平原,由上而下像是一个由窄小逐渐变宽的喇叭,著名的埃及古城开罗就在喇叭口的位置。 尼罗河平原比起东边相邻的山地旷野像是条低漥的「河谷」,河谷的希腊语就是「尼罗」,其实古埃及人称此河为「阿尔河」(River Ar),意即黑河,因为河水所含的坋粒是黑色的,这是最肥沃的土粒。 猎户座: 天狼星在古埃及占有及重要的地位,每当日出前天狼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时候,就是尼罗河氾滥的季节,也带来了之后耕作所需要的肥沃土壤,因此埃及人称它为「尼罗之星」,不过时至今日,由于尼罗河上游亚斯文高坝的兴建,虽然防止了每年定期的尼罗河氾滥及提供了大量的电力和灌溉用水,却也将大部份尼罗河肥沃的堆积物拦阻纳塞湖中,造成下游的尼罗河三角洲逐年下陷及土壤劣化;此外,埃及人还把它当作是年的标的,每当天狼星第一次由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日子,就是一年的开始。 三.埃及人的生活 埃及人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七千多年前,就分别在上埃及(尼罗河河谷)和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相当有规模的聚落。由七千多年前到大约五千年前,渐渐发展成一个国家。 他们种小麦和大麦,牧牛、钓鱼、捉野雁为生,编织亚麻布,用泥砖盖房子 。和其他地方的新石器文化一样,陶器相当普遍。当时工匠已经是一种专业,能制作精美的石器和象牙(或河马牙)工艺品,并且已经开始使用黄铜。 生活在尼罗河畔的人大都是农民,他们以大麦、小麦等谷物为主食,也吃禽类和牛肉,同时人民也会出外捕食尼罗河的各种鱼类。妇女会制作啤洒和面包(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如何酿造啤酒和葡萄酒),也会一起织布,埃及人很早就知道织布及染色的技巧。 ntut.edu/~s1331342/new_page_7 zh. *** /wiki/%E5%B0%BC%E7%BD%97%E6%B2%B3%E4%B8%89%E8%A7%92%E6%B4%B2 zh. *** /wiki/%E5%B0%BC%E7%BE%85%E6%B2%B3 2007-01-10 11:04:25 补充: 尼罗河(Nile)是世界第一长河,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流经卢安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苏丹、衣索比亚和埃及等9个国家,全长6600多公里。最终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之一。 2007-01-10 11:04:56 补充: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nil)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国王)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 2007-01-10 11:05:27 补充: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2007-01-10 11:07:00 补充: 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
根据历史记载, 尼罗河是会定期氾滥。 大慨是约公元5000年前, 人类出现了耕种技术。 埃及每年夏季, 来自上游氾滥的尼罗河水越过河岸, 淹没了农田,却也留下一层厚厚的黑色沃土, 靠著这片氾滥平原, 不仅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子民, 更孕育出拥有高度社会组织与工艺技术的埃及古文明。 根据古埃及的历法, 一年分为氾滥(Akhet)、 耕种(Peret)、收割(Shemu)三季, 埃及人的生活循着这三个时节周而复始地运作著。 由于尼罗河一年至少有三个月的氾滥, 农地无法耕作期间,空下大批闲置的农工, 如此庞大的人力,正好被法老王用来盖金字塔、 神殿,以及复杂的坟墓建筑群。 然而尼罗河并非年年都那么可靠, 有时水淹得不够,少了沃土的挹注, 难免造成饥荒;有时水涨得太高, 反而冲毁家园及珍贵的表土。 直到1971年,亚斯文大坝完成, 尼罗河终于被驯服了,不再一年一氾滥, 不过也从此改变了埃及人一年三个时节的生活运作与思维模式。
参考: failforum/forum/viewthread?tid=242233&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