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追江赶海,砥砺奋进,交出“非凡答卷”——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四座“万亿之城”。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跻身“千亿俱乐部”。2021年再上新台阶,达11027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第三。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践行殷殷嘱托,南通聚焦“一枢纽五城市”主攻方向,聚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今天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南通:奋进新时代,打造重要增长极”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南通实践”,打造重要增长极的“南通行动”。

  

  征程万里阔 奋斗向未来

  江海奔流,定有万千气象。

  非凡十年,壮写发展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路追江赶海,接续砥砺奋进,交出“非凡答卷”。

  一

  观察一座城市的发展,数字是直观窗口——

  十年砥砺,南通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四座“万亿之城”。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跻身“千亿俱乐部”。2021年再上新台阶,达11027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第三。

  十载奋进,交通末梢变立体枢纽,“难通”变“好通”。南通不仅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中的核心成员,更成长为长三角发展棋盘上的重要棋子,发展格局强力刷新。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

  谋划“下一个万亿”,奋进“下一个十年”,江海大地铺展的这幅高质量发展画卷,起笔不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南通将坚决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

  观察一座城市的成长,时间是清晰标尺——

  2012年,留德硕士袁宏亮来到南通,团队成员仅有3人。矢志创新,从一间办公室起步,他们创办的沃太能源已成长为领跑全球绿色储能赛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引入亿纬锂能、高瓴资本、淡马锡等多家战略投资者,业务拓展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数百万人远离电力短缺,用上清洁能源。

  2012年,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刚刚挂牌,就遭遇波罗的海指数长达6年的持续下探,整个产业进入“冰河时代”。破冰前行,驶向产业链高端,园区在并购、破产、重组的“洗牌”阵痛中破茧重生,超一半船企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造了“天鲲号”绞吸挖泥船、世界首艘自升式风电运输半潜船等一批“大国重器”,工业应税销售10年增长2.5倍。

  2012年,迎着南黄海的朝阳,通州湾打下开发建设第一根桩。只争朝夕,下一手漂亮“先手棋”,示范区拥抱“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强劲“东风”,港口开发、产业集聚、城市建设齐头并进,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江苏新出海口,累计落户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在一片苇荡荒滩上建起现代化滨海新城……

  江海奔流,不舍昼夜。南通,这座全国唯一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城市,已将奋斗植入城市基因,朝着建设“一枢纽五城市”的主攻方向,向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奔跑的脚步永向前!

  三

  观察一座城市的“蝶变”,人是最美风景——

  66岁的狼山镇居民吴湛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眼看着家门口的芦苇滩变成了码头林立的港区,滨江不见江,粉尘、噪声和怪味让人苦不堪言,垃圾油污就漂浮在水面上。后来,推进长江大保护就像一缕春风吹来,五山地区还江于民、还绿于民,成了全城风景最美、人气最旺的地方。老吴下定决心,当一名长江大保护的宣讲员和滨江生态的守护员,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牵挂以及南通滨江的沧桑巨变讲给更多人听。

  幸福是什么?到南通求学的扬州姑娘茆静雅找到了答案。疫情期间,她主动报名穿上“红马甲”,和“大白”们一起日夜奋战守护家园。战疫经历转化为艺术灵感,茆静雅创作了一幅名叫《压力》的粉画作品,寓意人们顶住压力、相互支撑,终会战胜疫情、收获幸福。今年3月,这幅作品荣获江苏省第八届新人美术作品展新人奖。她说,“奋斗的青春最幸福,我们年轻人一定行!”

  在唐闸镇街道新华二村生活了40年,82岁的王兰芬年初主动签约,拆掉了院子里违章搭建的10多平方米小屋。老房子只有60来平方米,最多时,挤了三代6口人。老旧小区改造后,小区环境美了、功能全了、管理有序了。她说,不用搬迁,年底就能住“新房”,生活越来越美了……

  每一个人的境遇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和发展变迁。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参与者,也是发展红利的享有者,更是城市发展的“阅卷人”。

  四

  而我们,一直与这座城市共成长,同前行。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同样关注社会进步、民生幸福;我们注视大江大海,又将每一条不知名的溪流收于眼底;我们关注机关大院,更走进寻常人家;我们采访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才,更关心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福祉夙愿。

  我们知南通的分量,更知笔墨的重量。用眼睛去观察这座城市的恢弘气度,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用笔和纸来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热度。这座城市的每一点成长、每一次奔跑,我们都相伴左右。我们愿劳其心,履其艰,砺其志,然后发而为文,记录、见证和参与这座城市进行中的发展事业。

  今天起,我们将奋斗前行的“南通故事”集结推出,涵盖区域板块、园区企业、乡镇街道等。我们向每一位奋斗者致敬,也为这座城市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吹响新的号角。

  大江大海大时代,风劲潮涌催征帆!

  征程万里阔,奋斗向未来!

  新华日报社南通分社

  海安:挑重担扛重责,勇当“主力军”

  

  8月1日,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入围名单公示》,海安成功入围。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部署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的示范区创建活动。此次全省共有15个市(区)入围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公示名单,海安上榜,南通地区唯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好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今年以来,海安市深入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和南通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研发“小负载机器人”

  锚定高端制造,工业经济攀高走强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让工业经济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年初,海安市召开工业发展大会,号召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一春”。

  咬定目标不放松。今年以来,海安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主导产业聚优、传统产业提档、前瞻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大企业领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节能降碳四大行动,不断增强对优势领域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综合经济实力。1—7月份,海安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1315.5亿元,总量位居南通第一。

  8月27日,海安市召开“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推进会,60家“5123”领航培育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会议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增强制造业内生动能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该《意见》对企业的经济贡献额、“集群集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机制,用所见即所得的“真金白银”,全面激发制造业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企业集群。2018年,海安启动了“5123”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今年,海安在原有基础上,对全市龙头企业、行业标杆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领航效应”,为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挑重担、扛重责”。1—7月份海安市60家“5123”领航企业实现开票销售643.6亿元,占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总量的近49%。

  前不久,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海安有6家企业成功入选。截至目前,海安累计培育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达11家、28家,总数南通第一。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支持制造业发展,营造适合工业企业成长发展的区域环境,是海安市委市政府的长期战略。海安大力发展10条优势产业链和8条培育产业链,要求各产业链培育部门深入企业精准把脉、献计献策,优化“集群集采”模式,推动上下游协作配套,培育更多硬核“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浅水藕喜获丰收

  激发第一动能,创新活力竞相奔涌

  上个月,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名单中,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建设主题的海安市成功通过验收。

  近年来,海安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治理县域模式,形成了一整套抓科技创新“基层工作打法”。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建设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1+13+1”科创体系,让科技创新变“单打独斗”为“全域作战”。

  江苏博联硕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是海安开发区的一家科创型企业,企业自行研发的扩散焊炉,生产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最大尺寸达2.4米,有能力生产超过2米的,全国仅此一家。

  该企业去年3月正式运行,入驻以来,海安市委市政府不仅提供了标准化厂房与办公场地,还配套了丰厚的扶持启动资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博联硕发展迅猛,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目前已取得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被评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南通市“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备案名单。

  海安通过强化服务保障,实行一揽子激励机制。常态化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57家机关部门挂钩400多家科技型企业,服务聚焦企业技术、人才和项目需求。连续9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两大活动,主动帮助企业跑高校、找专家、育成果、引人才。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海安研究院正式获批2022年省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拨款立项经费1000万元。海安市已连续两年获得省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

  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质的平台载体,挺起了海安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海安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海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有效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渐形成全面的研发机构建设体系,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日益凸显。目前全市有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属事业单位性质新型研发机构1家。

  

  打造“志愿之城”

  争创文明典范,志愿之城可触可感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9月6日晚,海安市市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队长谭真来到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为全体师生送来“开学第一课”。

  在海安,全市87万常住人口中有26.45万名注册志愿者,占比近三成。以志愿服务涵养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已成为海安城市精神和时代风尚的重要标志。2020年,海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海安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年3月5日,海安召开“志愿之城”建设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再出发动员大会,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志愿之城”的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海安提出,建设“志愿之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建设一座有质量、有温度、有热情、有爱心的“志愿之城”。

  海安探索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深度融合的志愿服务发展态势,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密织志愿服务“一张网”,建立“1+17+231+5000”四级服务网格,即一个市级实践中心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中央厨房”;17个实践所派送“四季套餐”,志愿服务队规模不断扩大;231个实践站速递“营养快线”,服务群众;5000个实践点创建“家常菜系”,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志愿者围绕“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文明实践活动。

  

  海安花鼓进校园

  3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处处理论阵地、一场场暖心服务、一件件民生实事……正诠释着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海安把“志愿之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百姓民生。在现有的市、镇、村、组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基础上,扩大阵地覆盖,建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把文明实践传递到千家万户,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张海伦 顾爱东

  (供图:姜明)

  如皋:再战“高沙”,跨江融合创样板

  

  如皋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智能车间,生产线上的机械手臂有序挥舞;港口码头,集装箱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龙游河畔,鸟鸣啾啾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党的十八大以来,如皋这片水边高地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蝶变。从“苏中小城”到拥有三座高铁站点的枢纽之城,从“高沙贫土”到创新沃土,阔步新时代,如皋拿出半个世纪前“战高沙”的精气神,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在高质量发展中交出高分答卷,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1位。今年上半年,如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55.4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列南通第一。

  “立足南通争一流、全省进位次,在新起点上开创如皋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说,坚决贯彻落实南通市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机关作风提升年“三个年”决策部署,坚持项目为王,强化创新引领,聚力环境提升,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苏中国际集装箱码头

  创新蝶变,产业“皋”地再拔高

  年初开启的“喜迎二十大 再次战高沙”主题教育活动,在雉水大地掀起连绵不断大干快干、迎头赶上的工作热潮。

  9月5日,落子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势加透博无油叶轮机械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此前不久,因燃料电池无油离心空压机在行业内名声大噪的势加透博洁净动力如皋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项目落地到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拳头产品实现产业化,这匹“黑马”仅用了两年时间。在如皋,一大批像势加透博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5月11日,超百亿元金鹰(如皋)产业园项目在长江镇开工,这是金鹰集团在国内单一城市投资最大的综合性项目;6月10日,我国放开汽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后首批商用车外商独资项目——如皋斯堪尼亚商用车项目暨斯堪尼亚如皋制造基地建设启动,成为如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百亿能级的龙头引领;8月9日,霖鼎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破土动工,作为如皋首个“双飞地”孵化项目,承载着上海交大在超精密微纳制造领域近20年的科研成果,国际一流、行业领先的光学智能工厂典范将在这里诞生;8月28日,300多位“两院”院士,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创业精英汇聚如皋首届乡贤大会,19位乡贤被聘任为高质量发展顾问……

  

  斯堪尼亚如皋制造基地启动建设

  全力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底气何在?答案是“创新”。近年来,如皋全力锚定“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目标愿景,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有利因素,始终坚持产业兴市和创新强市战略不动摇,积极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统筹谋划全市创新布局,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大力实施“创新如皋”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科技30条、人才22条激励政策,推动龙游河科创走廊、创新型示范县市、省级农高区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一步步把科技创新“规划图”变成产业发展“实景图”。今年已累计签约落户35个5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引进孵化72个科创项目,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9家,成立科创投集团、市级科创中心,大零号湾、创源等上海“飞地孵化器”取得实际进展,成功入选南通唯一“科创江苏”试点县市。

  快人一拍,才能走在前列。随着一系列政策加速落地,如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强劲发展韧性,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链“破茧成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50%,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培育本土国家级人才4人,数量均居江苏县市前列。

  机遇优势叠加,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越来越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基础越来越实……乘着创新发展的东风,如皋厚植各类人才、各方资本成就梦想的发展沃土,成为越来越多知名企业深入开拓长三角市场、“落下关键一子”的优选之地。

  

  非遗杖头木偶助力理论宣讲 非遗杖头木偶助力理论宣讲

  民生为本,长寿之乡幸福长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漫步皋城,随处可见不经意的美。然而,比秋色更迷人的是:斑马线上,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为自觉行为;路口街头,红马甲志愿服务一刻不停;一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焕发出新容貌;餐馆内“光盘行动”成为时尚……

  文明城市,是如皋的荣誉,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面子”,也是慢慢渗透在“里子”中的文明烙印。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的程度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温度。2017年,如皋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0年成功蝉联。去年,如皋将“争创文明典范城”这一目标定位写入党代会报告,启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推动城市发展与百姓福祉在文明创建中深度融合。

  城市蝶变,新风扑面而来。一项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波波创建热潮在这里掀起。老旧小区改造超22万平方米,外城河沿线全线贯通,两河两岸生态廊道、中山路“白改黑”等市政工程进展明显,北沿江高铁、张靖皋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服务保障有力有序,通皋大道二期顺利启动……

  既要繁荣城市,也要振兴乡村。走进东陈镇南东陈社区,秋风轻抚树枝,振兴河两岸植被绿意盎然,这与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围绕“产业兴旺强支撑、生态宜居展颜值、乡风文明提精神、治理有效夯基石、生活富裕增福祉”的要求持续打造,一个“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跃然眼前,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着它的魅力。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通过“文+农+旅”的深度融合,城北街道平园池村成为眼前有美景、手中有“钱”景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去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这些只是如皋乡村振兴的缩影,一个城乡均衡、绿色共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正在加速绘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扩建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均衡教育;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百姓出行更为便捷;内外城河勾连贯通,两岸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稳扎稳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不断向好;深化平安如皋、法治如皋建设,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如皋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有颜值、有韵味、有品质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加可感。

  

  高颜值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生态优先,碧水绕城城更秀

  阳光和煦,空气清爽,秋分节气后,正是出游的好时机。如皋长江镇龙游湾沿江景观带的江堤上,一片欢声笑语。孩子们拽着风筝尽情奔跑,家长们齐心协力搭着帐篷,老人们漫步江边悠然自乐……享受着绿色生态赋予的美好。

  如皋这座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的城市,与水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密。这里是长江进入南通的第一站,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雉水大地蜿蜒48公里,也孕育着奔腾不止的希望。推动长江大保护是如皋义不容辞的责任。严守底线、不碰红线,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是145万如皋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追求。

  长江镇坚持以践行“共抓大保护”为根本,以打造“沿江生态走廊”为目标,努力在长江最美岸线打造中主动作为、扛起担当,贡献长江力量、绘就长江画卷。“长江大保护”的号角吹响后,自2017年3月开始,当地拆除长江沿线31座非法码头,复垦复绿800多亩。如今,如皋长江大桥和长青沙大桥之间水天一色,秀丽的5.5公里长江岸线成为了居民们休闲赏景的最佳场所。

  河网稠密、水系发达的如皋没有将目光限于48公里沿江岸线,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河长制落地见效。随着河长制的建立,一条条河流有了专属守护者,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更好激发内生动力,破解农村河道管护模式单一、管护力量薄弱、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难题,如皋在全市范围内选取39个村先行先试,各试点村因地制宜,探索“一河一策”,开启了一场精细化管护实践,形成了一批高标准样板。

  今年初,一年一度的“中国水利记忆·2021·TOP10”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如皋市“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入选水利部2021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今年以来,“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已在如皋全市13个镇(区、街道)331个行政村全面推行,农村河道管护真正实现了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从“管不住”到“管到位”、从“常态化”到“长效化”的可喜转变。

  

  青年志愿者助农“直播带货”

  这样的变化不仅是面貌之变,更是理念之变。秉承着“生态优先”的理念,更多行动正在推进,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在如皋加速构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江海平原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以上率下、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发愤图强,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经济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城乡建设展现的每一处变化、人民群众得到的每一点实惠,无不凝聚着如皋全市上下的拼搏与汗水,成为治沙精神在新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战“高沙”扛重责,提能级勇争先,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阔步新征程,一个实力更强、民生更好、生态更优的如皋,朝着更高层次的“跨江融合”跑步前进,力争为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乔青

  (供图:邱宇 徐慧 吴树建)

  如东:扬帆蓝海,征程万里风正劲

  

  十年风帆劲,劈波斩浪勇向前,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实力如东迈向新征程;

  十年绘彩虹,五彩画笔染扶海,向海名片逐步擦亮,美丽如东再展新画卷;

  十年磨一剑,真抓实干练内功,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文明如东续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百万如东人民以汗水为墨、以奋斗作笔、以大地作纸,奋力勾画出了一幅“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绚丽如东篇章,实现了“经济总量超千亿、发展速度夺第一、项目建设扛红旗、文明创建获殊荣、综合排名快前移”等历史性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重要增长极,如东最大的优势和潜力都在沿海。”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和南通市委全会部署,如东锚定绿色发展,勇担重任重责,将加快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道路四通八达

  实力强起来,10年跨越8个百亿台阶

  海,还是从前的那片海;而岸,早已不是过去的岸。

  

  总投资450亿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坐拥江苏十分之一海岸线和全省最大滩涂的如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风口,聚力轰鸣“蓝色引擎”,让大海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光。

  2021年,如东入围江苏省十大强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72亿元,接近2012年的485亿元的3倍,年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1.3和0.3个百分点。在2021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上,如东位列第33位。

  至2021年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8.5亿元,近5年增长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05万元升至4.16万元,连年高于经济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5亿美元,年均增长22.3%。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1721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1532亿元,是2016年560.35亿元的2.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2.7、12.3个百分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9个。2017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亿美元,制造业外资占比达到65%;滚动实施62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2022年8月,总投资111亿元的中圣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洋口港,至此,如东域内共有金光、桐昆等7个百亿级项目同步推进……

  一连串数字,见证了过去十年,如东连迈8个百亿台阶的跨越式发展。百里海疆起宏图,奋进新征程,如东豪情满怀,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前奔跑。

  

  丙烯腈船舶靠泊洋口港

  形象靓起来,陆海统筹推动绿色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十年来,如东踏浪而歌、击楫奋进,奋力刷新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群众认可度。

  2022年1月11日,在如东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长陈雷响亮地提出:近年来,如东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更富特色、更具影响。

  交通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过去的十年,是如东交通建设蹄疾步稳发展的十年。

  2015年,如东第一条高速公路——通洋高速建成;2019年,海启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如东县高速公路布局由“一纵”提升为“一横一纵”;2014年1月,海洋铁路正式开通,如东有了第一条海洋铁路。随后,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进入长三角多层次交通规划,并被纳入省铁路发展“十四五”开工建设项目库;洋吕铁路、洋通高速二期开工建设,海启高速、228国道如东绕城段、334省道如东东段建成通车,累计建成高等级公路97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942公里、农桥172座,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

  

  中石油江苏LNG接卸站

  一座深水大港,成为城市跨越赶超的重要支点。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投入使用,5万吨级重件码头、G2G3液化品码头、通用码头扩建等工程交工验收,黄海二桥、金牛码头作业区加快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能源岛建设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风电装备制造、LNG接收储运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板块异军突起,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家住县城碧霞小区的张阿姨,今年夏天格外高兴,吃过晚饭,放着广场舞不跳了,专门沿着县城“三河六岸”风光带,一边散步,一路欣赏:“这河岸水清柳绿灯光美,比跳广场舞更有魅力!”

  大力实施城乡更新行动,全县城乡形象显著提升。县城建成区新增7平方公里,文体中心、青年公园投入使用,“三河六岸”主体工程对外开放。鹤鸣公园、三号街区、雨润新文化广场、中骏世界城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县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县建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9个、美丽宜居乡村19个,栟茶镇获评全国特色小镇,大豫镇入选全市唯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地理标志拥有量全市最多。

  8月以来,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如东湿地“飞鸟浪图”。如东拥有100多万亩天然湿地,每年有勺嘴鹬等数百万候鸟在这里停歇觅食,场面蔚为壮观,这其中不仅有白翅浮鸥、黑腹滨鹬、青脚鹬等珍稀鸟类,还能看到极为罕见、踪迹神秘,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生态如东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东湿地被列为全国五大滨海湿地保护区之一。

  如东还是一座“好人之城”。先后有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个群体获评江苏“时代楷模”,5人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4个人(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好人之城”成为如东最具影响力的公民道德建设品牌。全县有注册志愿者超过27万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社会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群体,满城尽飘“志愿红”。

  

  青少年参观“好人馆”

  生活美起来,幸福家园欢奏五彩乐章

  “镇上有了县里的眼科专家,我们不需要大老远起早去县城求医了。”家住大豫镇的陈秀芳因患有眼疾,经常要跑上20公里路去县城看病,非常不方便,后来镇上来了名医定期坐诊,陈秀芳的看病之路变得容易多了。

  如东于2017年开始,分别与市相关医疗机构组建五大专科联盟。从2018年起,正式启动了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通过对接上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同质化管理、专家基层坐诊和科室对接帮扶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医院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2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如东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高质量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聚力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成功创建省基础教育装备示范县,小洋口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栟茶古镇中市街开街,掘港国清寺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杂技、舞蹈等文艺精品多次荣获国际级、国字号荣誉,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特色经验获全国推介,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五连冠”。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获评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建成全省首家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公众安全感保持省市领先。

  征程万里风正劲。如东以强烈的赶考意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奋力打造革命“红”、天然“金”、产业“银”、能源“绿”、海天“蓝”有机交融的“五彩如东、如来如愿”城市新名片,昂首阔步迈向沿海高质量发展的绚丽未来!

  徐超 袁嘉翊

  (本版供图:如东县委宣传部)

  启东:奋楫争先,拥江揽海向未来

  十年蝶变,一路芳华。作为江苏唯一全域靠江靠海、紧靠上海的县(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启东锐意进取、奋楫争先,交出厚重提气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南通市副市长、启东市委书记李玲说,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和南通市委全会部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启东将聚力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为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升腾“第一缕阳光”。

  

  建造“大国重器”

  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这段时间,几个“含金量”极高的新闻,让启东备受瞩目。

  北沿江高铁初步设计正式获批;CBA夏季联赛启东站火热开赛;世界最大的在建天然气处理平台在启竣工;吕四起步港区迎来第56艘外轮……

  新闻背后,是这座城市扬鞭奋进的足迹,写满奋斗、充满收获。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2011年,第43位;2015年,第36位;到2020年,跃至第18位。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27位,在南通各县市中排第二。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19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12位,均为南通第一。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95亿元,是2012年589.14亿元的2.28倍,年均增幅10%。

  ……

  走进海四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该项目于2020年初开工建设,今年1—6月企业实现应税销售3.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6倍。

  在乾朔电子智能化车间,只见机器转,不见人奔忙。近年来,乾朔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和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国内一线品牌手机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主力军。今年上半年,启东工业企业每度电产生应税销售49.1元,较去年底提升5元,总量和增量均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

  工业稳,经济大盘就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启东工业经济量质齐升。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1120亿元,分别是2015年、2011年的1.7倍、2.3倍。

  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实现高质量。启东三次产业比由2011年的10.7∶53.3∶36调整优化为2020年的6.9∶48.2∶44.9。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启东在打造“三优三新”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两主两新两优”工业产业体系。

  这几天,位于启东经济开发区的亿纬林洋储能电池项目现场,主体工程已经结构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于今年1月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80亿元。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自2011年以来,启东累计承接来自上海的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540个,占全市落户产业项目的比重达70%,其中来自上海浦东地区的项目占比达80%。近年来,落户启东园区近700家外来企业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上海。

  

  蓝天白云扮靓幸福家园

  民生建设奏响“幸福曲”

  “购房手续已经办下来了,停车位、小公园、幼儿园都齐全,我这心里真敞亮!”先前在上海打工的倪建,听说老家启东高新区里有不少企业招工,工资福利好,五险一金齐,就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往后,能守着父母和孩子挣钱了!”

  守“为群众”初心,促“百姓富”成果。近年来,启东一以贯之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深化民生事项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家门口医院就能做心电图,还能传给上海大医院的专家看,真是太方便了!”作为普通患者,能享受到专家级服务,李先生激动万分。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启东不少医院与上海知名医院成功对接,安装了远程诊疗系统。如今,当地百姓已经习惯了“云看病”“云问诊”。

  近年来,启东市省级标准化村卫生室由“十二五”末的48家增加到130家。启东市妇幼保健院全面运行,率先实现“所转院”,建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启东分院,妇幼健康事业开创新局面……从乡村到城市,“病有所医”的民生画卷温暖动人。

  一大早,王鲍镇久东村村民陆建新电瓶车还未停稳,就迫不及待给村支书徐晓艳打去了电话。

  “徐书记,多亏了你们干部帮忙,低保补贴刚到账,短信都收到了!”陆建新是一位独居老人,患有多种疾病,今年住院期间徐晓艳多次前去探望,并为其申请了低保与危房维修。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启东在与民生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节能环保等方面支出节节攀高。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关切处,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惠民效果更好。

  2010年,海复镇滨海村村民严建兴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便萌生了开民宿的念头。翌年9月,她与老伴打造了一家拥有特色客房的民宿。“8间客房,年营业额40多万元,这都是好环境带来的。”严建兴满脸幸福。

  

  生态蝶湖绿意盎然

  缤纷百里展现“高颜值”

  初秋时节,走在崭新而宽阔的江堤上,尽情饱览修缮一新的红阳港闸、江堤滩涂湿地、在建的滨江森林公园等沿江风景。家住江畔的惠萍镇公和村的乡邻们,不约而同地披着晚霞,漫步江堤,在欢声笑语间度过每一个傍晚,村民顾益冲和老伴就在其中。

  他们的脚下,是启东70公里江堤中的一段,平坦而坚固。地处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处,启东拥有江海岸线178公里,建有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堤防41公里,占江海堤防的二成多。

  顾益冲,今年67岁,随祖辈一直生活在江边。2013年起在长航启东派出所担任水上巡逻员,去年3月正式“退休”。打小生活在江边,又加上8年多的长江堤防巡逻员工作,让他亲眼见证了长江沿岸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的挡浪墙由石头堆砌而成,宽40厘米,高才80厘米。遇到台风,浪头几乎和岸堤差不多高,村民担惊受怕;秉承靠江吃江理念,江面上随处可见浮子阀、捕捞网簖、地笼等。还有一些小码头、水泥厂、养猪场等陆续进驻,废弃物、粉尘、噪声和怪味让居住在这一片的村民苦不堪言。

  那时候晒被子,不光要看日头,还要看风向,在水泥厂下风头,被子晒出去就吃足了灰。这种“灰头土脸”的日子,持续到镇上开始整治“散乱污”企业为止。尽管家门口的水泥厂和砂石堆场陆续被取缔,晒被看风向的担忧总算没有了,但眼前的岸线还是一片破败景象……

  变化,发生在2016年初,积极响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启东以新建立的河长制体系为抓手,集中拆除违建码头19座,并清理了一批沿江污染企业。

  针对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修复,启东市委市政府科学布局,最终以“江堤绿化升级、防汛通道贯通、堤闸内外整修、入江河道畅流和违法建设整治”等五大工程为江堤生态全线修复总基调。2020年,启东推出“一百千万美丽启东—江海岸线”建设架构,即一江碧波潋滟,百里海岸迷人,千河清水畅游,万亩滩涂如画。计划总投资超22亿元,确定“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树典型”的奋斗目标。

  如今在岸堤南侧,由石块构筑的银色江滩错落有致,不见垃圾杂物。江畔风光再现,堤岸更加美丽,每一处变化都让村民们喜上心头,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江海交汇处游人流连忘返

  党建领航注入“新动能”

  秋日暖阳在南黄海滩涂上折射出点点金光。黄海滩涂公司养殖户张卫东来到自家承包的池塘旁,给他的宝贝们——小白虾和红文蛤投喂饲料。10多年前的张卫东对于水产养殖还是两眼一抹黑。在黄海滩涂公司党委的帮助下,张卫东学会了文蛤等水产养殖技术,从公司承包滩涂,年收入超20万元。

  “在海边摸爬滚打多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殖不能靠天吃饭,要靠公司党委给我们领路。”他说,资金不够,公司帮忙担保;技术不行,找专家指导;销售不畅,帮忙联系市场。

  在178公里美丽江海岸线上,启东通过支部带项目、基地带农户、联盟带产业,既有的“最美江海党建带”不断延伸扩容、勾连成片、全域打造,高质量党建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日前,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在吕四港码头举行“感悟思想伟力 增强发展信心”——码头职工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活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陆红琴走进港口作业区,作学习辅导。

  近年来,启东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融入理论宣讲的各环节,组织实施“理响东疆”工程,让理论之声在全市每个角落唱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田头车间,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到群众心坎里。2019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了8000多场分众化、互动化的生动宣讲,覆盖全市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网站等各行业,受众超200万人次。

  今年3月,捷捷微电子“车规级”产业化建设项目被纳入“拿地即开工”服务项目,启东市行政审批局会同大项目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启东经济开发区等多个部门,并联式推进项目进展。短短2天,从拿地到“五证”齐全,捷捷微电子功率半导体“车规级”产业化建设项目刷新启东重大项目行政审批速度的历史纪录。

  挑战审批效率“极限”的背后,是启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提速的决心,是启东全体党员干部在持续开展“三比三争”主题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抓重点、快起步、勇担当、争领先”的精气神。近年来,启东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选拔任用干部,提拔重用能拼敢闯、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焕发干部队伍新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超

  通讯员 张春雨 范存娟 黄欣美 潘瑾瑾

  (供图:启东市委宣传部)

  崇川 筑高“增长极”,主城显担当

  8月10日召开的南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全市上半年产业项目建设考评结果出炉,崇川喜获各类次综合考评第一名,摘得项目建设先进地区流动红旗。

  “主城区既是展示城市发展水平、功能品质、精神气质的‘主窗口’,更要当好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主力军。”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说,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聚力“四个年”,大力实施工业提速增效、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勇挑大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万象城综合体

  产业攀“高”,点燃新崇川主引擎

  产业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但有限的空间资源,一直是困扰主城发展的瓶颈所在。经国务院批准,原崇川区、港闸区行政区划合并,2020年7月28日,新崇川诞生。但即使两区合并后,新崇川陆域面积依然是南通7个区县板块中最小的一个。

  地面空间有限,就向空中要效益。统计显示,崇川楼宇入驻企业近1.3万家,现有星级楼宇33个、税收超亿元楼宇15个,上半年实现税收28亿元,同比增长6%,新入驻企业595家,新招引培育楼宇“四上”企业106个,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34家。方圆5.24平方公里的市北科技城,进驻企业243家,总投资410亿元,近年来累计实现利税超31亿元。产业进楼宇、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在当地见行见效。

  产业项目比体量、比数量,崇川不占优势;比质量、比成长、比“高”度,崇川却底气十足。今年上半年,当地新签约重特大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350亿元:实现集成电路百亿制造业项目历史性突破;钰泰半导体、至晟微电子、百优达生命科技等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加速集聚;世界顶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等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落户;截至8月底,签约数字文化产业项目49个……今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拟申报企业357家,创历年新高;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3.7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62.67%,全市第一;87个科创项目获市认定,招引数全市第一。崇川目标是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保持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5%,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突破500家,工业应税销售总量突破1800亿元。

  产业攀高求新、量质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强劲动能。上半年,崇川实现GDP829.1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应税销售、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0.1%、5.7%、4.4%,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消零总额等9项主要指标总量全市第一,21项核算指标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制造业智改数转、现代服务业主体培育等5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下半年,当地组织开展三大百日竞赛,在双招双引、工业增效、重点工程等方面全力攻坚拼抢,用当前经济的持续向好,赢得冲刺全年任务的“最好结果”,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新崇川。

  

  南通中远川崎智能焊接车间

  能级跃升,打造要素集聚“强磁场”

  “毕业季,有些同学会走向更高学府深造,有些同学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无论何时何地,崇川永远为大家敞开怀抱,希望你们能够加入我们,成为新崇川人……”6月10日,“才聚江海·智汇崇川”2022年高校毕业生网络直播招聘会上线,崇川区区长杨万平走进直播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岗”,两小时内,吸引19.41万人次关注,当地11所高校近万名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线上选岗。

  “七人普”显示,崇川区常住人口为118万,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实现人口净流入44万人,较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23万多人。今年上半年,当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37人,入选省人才培养工程23人、全市第一。

  崇川是南通全市人口最密集、生产要素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综合实力稳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随着南通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八龙过江”加速成型,交通从“难通”到“好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主城区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上半年新厂房封顶,9月拿到国家三类植入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产品量产上市进入倒计时……“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对于稳定的资金流需求较大。”江苏百优达生命科技公司经理向定介绍,公司2017年落户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够如期成功研发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人造血管,很大程度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目前,公司已收到杭州辰德、天津泰达等10多家投融资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完成4轮融资,目前市场估值超过22亿元。

  去年,大地电气、泽宇智能分别在北交所、创业板上市,资本市场“崇川板块”加速壮大,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能级提升提供着源源动力。截至2021年底,崇川17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规模330亿元。目前,崇川重点拟上市企业共9家,另有百余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数量均创近年来新高。

  “只需按挂牌附件里的设计方案开发建设,为我们节省了好几个月时间!”8月11日,位于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南通首宗带方案挂牌地块,被科凯(南通)生命科学竞得。公司供应链总监潘嘉虬喜出望外,“带方案”地块既有规划方案,又可预办手续,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设计成本、人力成本。

  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是吸引人财物集聚的“强磁场”。落实南通“营商环境提升年”要求,今年崇川首席服务员制度升级2.0版,配套出台工作方案、考核细则,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区级机关432名副科职以上党员干部对应504家重点企业,四套班子领导“一对三”挂钩服务1家工业企业、1家服务业企业、1家建筑业企业,进一步擦亮“万事好通·濠满意”营商服务品牌。

  

  通吕运河绿廊沿线风光旖旎

  城市更新,书写“生活幸福”新答卷

  8月30日,崇川区部分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以及街道选民议政会代表走进老旧小区,看改造成果,找亮点不足,听居民建议,问破解之策。“大爷,这小区改得怎么样?”在唐闸镇街道公园三村小区南侧河边,不少居民倚着护栏悠闲垂钓,选民议政代表、永兴街道曙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夏心琪抓紧时间问道。“过去,河边全是底楼居民的违章搭建。”居民杨汉杰回忆,短短两百多米的河道,被几十个棚户房挤满,想来河边钓鱼根本不可能。

  去年,公园三村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拆除侵占河道、绿化、道路等137处违建。近三年,崇川区共对112个老小区实施了改造,崭新的颜值、齐全的配套、由内而外焕新的气质,让越来越多老城区居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幸福感。

  崇川区自2011年开始谋划研究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崇川区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规划》明确,计划对2000年底前建成的25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总建筑面积1080万平方米,住宅楼3896幢,涉及13.13万户,约占当地常住人口的33%。今年,当地计划投资18.68亿元,对50个老旧小区项目进行改造,预计10月底完成。今年底,崇川将累计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总面积达650万平方米,“十四五”计划完成率将超过60%。

  改得好还要管得好。但物业管理缺位、管理不善、缴费率低等是很多老旧小区面临的通病。崇川探索建立公益性质的物业服务社,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社区专干、社区网格长、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邻里理事、社区民警、城管队员、志愿者、法律工作者等参与,让社区干部成为“无物业”小区居民的“首席服务员”。金鑫苑小区自试点物业服务社管理后,居民物业费缴费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98%,居住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主城区“万顷良田”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崇川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PM2.5改善幅度全市领先,市考以上断面水质均达优Ⅲ类,实施10大类45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新增就业1.8万人,推广“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服务……崇川城市更新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奋力书写“生活幸福”新答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贲腾 通讯员 成城 王熙

  (图片由崇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通州:勇挑大梁,硬核区迸发硬实力

  

  南通机场

  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1%,营收利润率达到6.2%……南通市通州区交出的年中成绩单再次展现出“硬核区”的硬实力。

  “加快打造新高地、建设硬核区!”通州区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张建华号召全区上下切实增强“挑重担、扛重责”的使命感,锚定全年目标,奋力攻坚克难,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补回来,把发展的节奏提起来,全力跑好“下半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度亘光电新材料及元器件生产车间

  产业热土叫响“项目为王”

  位于五接镇的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每条生产线都装有集散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诊断分析,车间人数由300多人缩减至100多人。”公司副总经理庾夏良介绍,企业于今年4月获评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恒科新材料是恒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于2009年落户通州,计划总投资625亿元,一二期产能叠加释放,三期项目加速推进,四期建设即将开启。从建设到投产,庾夏良见证了恒科新材料在通州的成长壮大,公司去年实现应税销售102亿元,纳税3.3亿元,今年销售有望突破1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十年来,通州着力招项目、扩投资,引进象屿、甬金、展华等上市企业20家,瑞典宜家、深南电路、京东航空等一批世界500强、国企央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成;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近150个,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300个,计划总投资超1200亿元。

  项目集聚形成产业,产业壮大又引来新项目。通州区精准制定并落实高质量发展及稳增长促发展系列政策,全力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转型。2021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77.1亿元,是十年前的2.1倍,年均增长9.4%。“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集聚规上企业超200家,产业产值占比去年突破36%。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站上百亿级台阶;现代家纺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年交易额超千亿元。

  通州有何魅力,吸引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一路走来,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精心呵护。”扎根通州十余年,江苏濠汉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李学钧的创业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公司员工从20人增至200人,申请发明专利突破100件,入选省“最具成长性高科技企业”名单,今年营收预计突破2亿元,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好服务引来好项目,企业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土壤。今年,通州印发《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意见》,配套发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聚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周到、办事便利的“万事好通、周到有解”营商服务特色品牌,既有“推行重大项目全链代办服务模式”“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一证办理’施工许可”等硬核之举,也有“开设便利店‘一件事一次办’”等贴心之策。当地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和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

  

  江海智汇园

  创新高地集聚“第一资源”

  在位于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苏拓邦环保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公司创始人赵慧宇介绍企业核心产品技术时,如数家珍。该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8件,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印染废水回用、盐湖提锂等行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标准,远销美国、德国等国家。近年来,公司销售额每年翻番,今年利润预计实现四倍以上增长。

  创新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通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签。十年来,通州培育国家、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24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2%,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今年以来,通州区科技局着重抓科创项目招引和培育,上半年已认定科创项目34个,争取全年申报高企超350家、认定超100家,为通州筑高“创新高地”提供强劲支撑。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推进“智改数转”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和创新链中高端,是通州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通州制定产业倍增、“智改数转”、列规增收等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截至目前,当地已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车间15家、市级智能车间36家,实施技改项目逾千个,直接拉动技术改造投资逾45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通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走进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当地“国字号”载体,一个个“小而美”的人才团队在此茁壮成长,诞生近15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去年,通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141.93亿元,同比增长41.4%。

  近年来,通州以区“510英才计划”为统揽,通过举办“高洽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引才活动广泛集聚优秀人才,目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834人,高技能人才7.41万人。设立“南通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项目,今年以来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3名、科创项目34个。通州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千方百计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高地”集结、创新创业,为硬核区澎湃创新动力储备源源不断的“第一资源”。

  

  开沙岛房车露营基地

  生态优先打造宜居家园

  近日,在创斯达(南通)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使用手持式VOCs气体检测仪对产品进行日常例行检测。去年9月,公司生产环节全面实现油性漆改水性漆,溶剂型清洗剂改水性清洗剂,检测仪显示,车间环境VOCs气体含量指数从原来的20多直接降至0.06。

  通州江岸曾密布钢丝绳、化工、印染企业。抱来“金山银山”,不能丢了“绿水青山”。通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修复“生态伤疤”:近十年,实施1002个重点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淘汰近400家落后产能企业,打赢通灵桥、川姜地区环境整治大会战,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53家,同时投入超百亿元实施生态项目近400个。去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9%,较2015年提高14.8个百分点,15个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创成南通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生态环境品质同步改善提升的是通州百姓的幸福指数。夜幕降临,南山湖畔,喷泉随着音乐灯光舞动变换各种形态,来湖边休闲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宁要城西一张床,不要城东一套房,十年前,这里哪有现在的人气。”家住南山湖畔的张岳说,如今,这里大变样,住着湖景房,环境美、配套全、人气旺,开窗就是生态美景,就像住在公园里。

  通州在规划设计城东新区时,将其定位为花园水乡型城市新区,把生态价值作为首要因素考虑进去,打造南山湖公园生态绿核、朝霞路公共设施轴、中心横河休闲走廊、霞中竖河文化走廊、南山湖中央商务区、以朝霞路为界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经多年努力,片区绿地率和绿量不断提升,高标准建成南山湖综合性公园及多个小游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二甲镇葡萄园

  曾经的城郊接合部成了如今的宜居高地,从城市到农村,这样的幸福蝶变处处可见。十年来,通州持续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整治等专项行动,彻底改变了昔日农村生态和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呈现出一幅幅农业绿色生产、农村生态宜居的“村和景明”图,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达标率百分之百。通州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接镇开沙岛村、石港镇睹史院村、东社镇东平村分别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最具特色乡村生态田园村。去年,通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人均3.09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135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19.14%、212.6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60岁以上农民基本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人每月270元,城乡居民医保筹资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人每年800元。

  贲腾 吴欣欣

  (供图:通州区委宣传部)

  海门:乘势而上,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9月7日,备受关注的“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滨江临海的海门,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海太长江隧道穿越长江、贯穿南北,它的启动建设,破解了海门与上海、苏南的时空分隔,打开了海门对接沪苏、融入长三角的新天地。

  从“靠江靠海靠上海”到“通江通海通上海”,海门的交通区位正在历史性重塑,发展格局迎来系统性变革。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和南通市委全会精神,海门要在大局大势中敢为善为,勇挑大梁,要乘势而上,在新征程上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

  

  邮轮生产基地

  交通互联,重塑融合发展新格局

  海门东临波澜壮阔的黄海,南倚奔流不息的长江,素有“江海门户”美誉。千百年来,滚滚长江养育了一代代海门儿女,给沿岸人民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

  跨越长江天堑,顺畅对接沪苏,一直是海门人的梦想。100多年前,海门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了新通道。1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推进,海门发展格局豁然开朗。海太长江隧道一头连太仓、一头接海门,未来从海门出发,10分钟跨过长江,半个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南通新机场场址获批,距离海门城区不到10公里;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控制性工程先行用地获批,初步设计获批,明确设置海门北站,即将开工建设,将与南通新机场组团打造“轨道上的机场”。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将构建起多式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让海门成为承上海苏南启苏中苏北的要津,海门与上海、苏南正大踏步迈入同城时代。

  好风凭借力。海门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快构建以1个空铁枢纽为龙头、2条城际铁路为核心、3个过江通道为支撑、“两横两纵”高速为依托的立体式交通枢纽格局,重点实施“外畅、内联”工程。“外畅”即打造同城化交通走廊,加快提升交通服务同城化协同发展能级;“内联”即形成全方位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区与高速公路衔接。

  今年海门交通工程建设计划实施项目22个,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5个、南通市级项目2个、海门区级项目15个,境内在建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计划年内开工项目总投资约330亿元。到目前为止,“外畅”的疏港铁路正在推进铁路桥架梁施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近80%;洋吕铁路正在开展桩基、预制梁等工序施工;南通绕城高速海门高架段已经启动架梁施工;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正在加快推进工可研究。“内联”的长江路北延项目施工单位已完成驻地项目部和预制场地建设,即将开工建设;G228海门段工可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查;G40常乐互通工可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审查,正在开展勘察设计……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见雏形。

  

  中天项目生产基地

  产业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模式

  8月8日,位于海门港新区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精棒区域6号棒材生产线,顺利试生产。

  由常州中天钢铁集团投资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从签约落地起,海门就将其作为项目建设的“头号工程”、跨江融合产业联动的示范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该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推进速度之快,创造了大型钢厂建设的奇迹。

  大交通建设畅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打通了经济交融的快速廊道。海门充分发挥“好通”的磁场效应,始终坚持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为最大机遇,把坚定不移推动跨江融合作为最优路径,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共同生长”的发展格局、“一体两地”的协作平台、“同质同效”的政策环境、“异地同城”的生活模板。

  海门把产业联动作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聚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建苏南、上海招商局,定期在上海、苏南举行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共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精准嵌入产业链条,主动承接沪苏产业转移扩张。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海门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7条”,创新搭建政企早餐会、企业家沙龙、问题诉解反馈等交流平台,实施三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项目制度,与上海宝山、常州武进、安徽安庆等12个长三角城市签署政务服务互通共融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政务服务通办圈”,实现13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可办”“跨省通办”“跨省快办”,在跨江融合中,全面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品牌,加快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落地海门的重大项目70%以上来自苏南和上海,艾郎风电、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海门正成为上海、苏南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等优质资本落子的首选地。这些项目的成功落户,极大提升了海门制造业水平,增强了海门工业经济发展实力。今年1至7月份,海门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693亿元,同比增长21.8%,工业用电量增长37.28%,制造业税收同口径增长33.4%。

  

  科技馆夜景

  科技联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玲珑湖面波光潋滟,蓝天碧水交相映衬,一幢幢科研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临江新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人文小城正初露锋芒。

  10多年前的临江新区初始定位为精细化工园,2008年新区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重新布局,成立海门科技园,叫停化工,改道向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新建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产业园等科创平台,并在上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10多年来,一大批上海高科技人才跨江来到临江新区创新创业,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奥赛图、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生物医药高科技项目纷纷入驻。如今,临江新区入驻的科创项目超过200个,创新人才5000多人,一条以生物医药科创为特质的大健康产业链加速形成。

  临江新区是海门与上海、苏南协同创新的典范。近年来,海门坚持科技联创,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沪宁产业创新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7群12链”,深入推进“创新海门”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中心、一市场、一基地、多平台”创新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提升”六大专项行动,组建科技招商中心,设立创新基金、集聚创新要素、引培科创人才,鼓励企业与沪苏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海门大剧院

  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等“一带两核多点”的创新格局已然形成,成为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海门区区长沈旭东介绍,澳斯康生物生产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原液,慧聚药业研发出抗新冠原料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驶出我国造船史上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海门正凝聚科创动能,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科技联创、协同发展,进一步锻造了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增强了全区经济稳增长的韧劲,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年以来,海门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区新兴产业应税销售357.26亿元,同比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4%,较南通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目标高2.9个百分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

  通讯员 吴永生 俞新美 戴跃华 陆冰

  (供图:海门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