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爆火背后,周家三兄妹身上都有这个男人的影子

  

  电视剧《人世间》大结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大家对这部剧的讨论依旧火热。

  然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部豆瓣评分8.1、被无数人评为年度良心好剧、就连迪士尼公司都前来购买播放版权的作品,却在最后出现了一点儿“瑕疵”。

  当周秉昆在法庭上等待宣判时,台上的老法官有一瞬间眼圈发红。

  “这个法官也太出戏了。”

  

  原来,这位法官的扮演者就是《人世间》的原著作者梁晓声。他看着雷佳音饰演的秉昆,想到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以及家人朋友过去几十年岁月的遭遇,一瞬间无数思绪涌上心头,忍不住红了眼眶。

  《人世间》大火后,有很多人问梁晓声:您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他坦言:最初只是一些个人情愫。

  

  原来,当年梁晓声和两个弟弟下乡了,父亲常年在外,家中就留下母亲、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妹妹和小弟。因此,这个小弟所承担的家庭重担比其他子女都要重一些……

  而剧中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就是以这个小弟为原型创造的。

  但是,在这部作品完成前,小弟不幸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为了梁晓声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人世间》整部作品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除了周秉昆是以小弟为原型创作的,细细翻看,还会发现,周家3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梁晓声自己的影子。

  他有如周秉义一般为了普通人的幸福而不断努力的坚韧,也有如周蓉一般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不断学习的执着,更有如周秉昆一般一力扛起家庭重担的担当……

  电视剧《人世间》的导演李路曾说:我觉得作品即人。

  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浸透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好人品,才能写出好作品;好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值得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01

  从“逃学鬼”到爱书成痴,他比周蓉更执着

  《人世间》中的周蓉,自信美丽,身上永远有股为了活出自我而努力的执着,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周蓉身上的这份执着,梁晓声身上也有。

  出生于哈尔滨的梁晓声,父亲也如剧中的周父一般,因支援大三线建设常年不在家,母亲要早起上班,哥哥也要去初中上学。

  刚上小学的他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将家中的大锅搬到灶台上,为弟弟和妹妹们准备早饭。

  锅太大,年幼的梁晓声不得不将它抵在胸前才能搬起,每次搬完衣服上都会留下一圈黑黑的锅灰,看着弄脏的衣服和黑漆漆的指甲缝,他不好意思去学校,产生了逃学的念头。

  因为经常逃学,同学们都叫他“逃学鬼”。

  这件事终于让母亲发现了,她沉默了很久,什么也没说。

  在第二天上学时,母亲陪着他走到学校,看着他进了校门后才离开。

  每每忆起那段时光,梁晓声总是说:“作为家中的老二,在初中前我曾是母亲最头疼的孩子。”

  

  但他的母亲跟剧中的周母一样,不论孩子做出多么令她头疼的事,她总是疼爱着孩子,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梁晓声与这位良师益友的相遇,也始于母亲的引导。

  每天晚上,不识字的母亲总是会给孩子们讲一些民间故事,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深深吸引着梁晓声。

  但母亲知道的故事毕竟有限,当年幼的梁晓声发现小人书中也有着精彩的故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看书,他几乎逛遍了家附近的书店,他几乎把当时古今中外的小说看了个遍。

  看完书的梁晓声忍不住开始思考,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社会?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他开始不满足于小人书里简短的故事。

  为了看更多的书,他经常到隔壁收破烂的卢叔叔家找废旧书本,有时甚至从垃圾桶里捡书。

  初中时,他甚至主动申请为学校的阅览室值班,只为了可以多看几本书。

  正是那些书,让年少贫瘠的日子变得色彩纷呈,他的内心也开始充盈起来。

  

  《人世间》原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终生都缺少知识和思想,那么,他连一颗黄豆也不如。成吨的黄豆还能榨出豆油或酿成酱油,成群的没有知识和思想的人,除了体力和技能,就再也榨不出别的东西了。而被榨尽了体力和技能的人,注定是一个可悲的人。

  这正是梁晓声的所思所想。

  因为有书的陪伴和引导,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梁晓声曾说:心灵是需要找地方安放的,书就是我给灵魂寻找的安放之地。

  这个安放之地,却少不了母亲的守护。

  知道儿子爱看书,母亲每次买菜、买煤如果剩下几分钱,都会留给他。

  每每拿到钱,梁晓声总是第一时间跑到书店,花3分钱租来一薄一厚两本书,细细阅读。

  

  有段时间,梁晓声非常想看《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听说书店终于来货了,高兴不已的他立刻飞奔到母亲上班的街道工厂。

  

  得知他需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一个月工资才十七八元的母亲毫不犹豫地从口袋掏出一把皱皱的毛票。

  坐在她身旁的工友赶紧冲她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母亲却还是将钱塞到了他的手里,大声对工友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支持,让梁晓声的爱好得以坚持,也让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养。

  梁晓声曾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那种力量,让人不论独处,还是身陷人海,都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从下乡知青到复旦大学生,他比周秉义更坚韧

  1968年的夏天,19岁的梁晓声穿着褪了色的黄大衣和打满补丁的灰裤子,踩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网球鞋,踏上了开往北大荒的列车。

  只要去了那里,他每个月就能够拿到40多元的工资,这笔钱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轻松些。

  看着患有精神病的哥哥,卧病在床的母亲和瘦瘦小小的弟弟妹妹,梁晓声只带了一套被褥和几件旧衣服。

  看着他的行李,弟弟忍不住问:“你就这么去北大荒,也不带个箱子什么的,以后能活下去吗?”

  梁晓声看着家人关切的神色,脸上露出一个坚强却带点儿苦涩的笑容:“我不会去很久,说不定很快就会回来。”

  与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义一样,身为家中老二的梁晓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撑起了家中的“门面”。

  

  那些重担没有把他瘦弱的肩膀压垮,而是让他变得更加坚韧。

  由于营养不良,他的身体一直很差,到达北大荒后,每天的体力劳动给他的身体增加了更大的负担。

  但他从来不喊一声累,从不诉一声苦。

  晚饭后,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其他人都在打牌、下棋、闲聊,梁晓声却躲在一旁看书、写诗。

  那是他一天中最闲适快乐的时光。

  那段时光,不仅让他的内心得到沉淀,整个人变得成熟起来,也让他的文笔变得更加精炼。

  而看书和写作,也让他更习惯于独立思考,从不随波逐流。

  

  付出总有回报,很快,他的第一本小说《边疆的主人》出版,随后他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调去做临时创作工作。

  第二年,他被推荐到复旦大学,成为了文学创作专业的一名工农兵学员。

  他靠着极大的韧劲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真实,率直,磊落,坦荡,不信邪,不退缩,不油滑,敢言人不敢言,敢做人不敢做,疾恶如仇,直抒胸臆,天不怕地不怕好汉做事好汉当,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有点儿憨。

  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我们才能看到很多如《人世间》一般专门为平凡的普通人创作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娱在一篇采访梁晓声先生的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和书写传奇相比,书写平凡挑战更大。

  梁晓声正是如此,他总是不厌其烦的用自己的笔写下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人世间》中周秉义拖着病重的身体为光字片的拆迁而奔走,曾在光字片居住多年的梁晓声不仅想用自己的笔让光字片这个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地方以不一样的形象展现在大众的眼前。更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笔,让更多的底层大众走入公众视野,让更多的善被发掘和看见。

  

  正如他所说:“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品质。”

  那些曾给过他帮助,向他散发过善意的人,他始终都记在心中。

  只有铭记善良,才能让自己的心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牢记底线。

  坚韧不拔的人,并非比别人坚强,只是他们的内心有着一般人无法撼动的信念。

  对梁晓声而言,这股信念就是一种名为善良的品质。

  03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他比周秉昆更幸运

  梁晓声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剧中的周秉昆承担了照顾家人的重担,剧外的梁晓声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也与周秉昆一样遇见了自己生命里的“郑娟”。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的梁晓声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成为最年轻的编辑。

  当时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每次都会对前来的女孩说:“我身体不好,有颈椎病、胃病……我家中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我必须要照顾他。我每月的工资必须要上交一半给家里,接济家里的弟弟和妹妹……”

  

  每次相亲,都无疾而终。

  直到1981年7月的一天,他再次对着一位短发大眼睛的姑娘说出了上面那段话。

  令他意外的是,这位叫焦丹的女孩不仅没有被吓走,反而用自己蓄满泪水的大眼睛看着他说:“我真的没想到,看起来瘦弱的你,肩上竟然有这么重的担子,那你就更需要一个人来爱护你了。”

  周国平曾说:心疼一个人,这是爱的可靠标志。

  当心底开始心疼一个人时,那个人也住进了心里。

  相恋10个月后,两人结婚了,婚房就是他那间11平米的单身宿舍。

  婚后,为了照顾患有胃病的梁晓声,焦丹总是用尽心思做饭,只为了能够多给他补充一些营养。

  不料一心扑在写作上的梁晓声却说:“一段饭而已,你每天弄得这么复杂干什么?吵得我都写不下去。”

  听着爱人的抱怨,焦丹委屈极了:“我只是觉得你太瘦了,想给你补补。”

  看着妻子委屈的泪水,恍然大悟的梁晓声赶忙道歉。

  从此后,梁晓声再没因为做饭说过妻子一句,而焦丹也慢慢练就了一手在十几分钟就能做出一顿丰盛而营养的饭菜的手艺。

  儿子出生后,焦丹经常对儿子说的话就是“我们小声一些,不要吵到爸爸写作”。

  看着妻子和儿子小心翼翼的样子,梁晓声愧疚极了,焦丹却安慰他说:“想报答我们,就赶快写出好的作品来。等哪天你成名了,也让我们沾沾光。”

  

  《诗经》里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意思是说夫妻间亲密无间志同道合,生活就会如同琴瑟合奏出的悠扬乐曲一般协调而美好。

  家庭的稳定和谐,让梁晓声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滋养。

  在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下,1984年,他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和《父亲》获得最佳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创造了“梁晓声年”。

  婚后,梁晓声依旧将工资的一半寄给家人,焦丹不仅没有阻止,还建议他将父母接到北京由自己亲自照料。

  

  梁晓声忙碌时,焦丹就一个人骑着三轮车载着两位老人去医院看病。

  为了照顾他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两人商议后将刚刚拿到手的新房给了大哥,自己继续住在14平米的宿舍里。

  梁晓声曾感概地说:“在外人面前,大家只知道有一个具有责任心、有温暖情怀的作家梁晓声。其实在这些事上,我做得并不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妻子替我做的。”

  和周秉昆一样,妻子的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仅如此,他还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向妻子表达爱意。

  梁晓声在小说《雪城》中写道: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这是他写给妻子的情诗,也是他多年来能够笔耕不缀的原因所在。

  好的婚姻,从来不是一方的付出或索取,而是我体贴你的不易,你看见我的付出。

  一个人不管内心多么坚韧,不论曾经多么执着,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在那些脆弱的时光里,只因有一个人始终温暖,疗愈伤痛,才能相携走出低谷。

  幸福婚姻的秘诀,在于是否找到一个好的合伙人。

  一个冲锋陷阵,一个保卫后方,互相协作,互相依衬。

  04

  梁晓声在短篇小说《父亲》中写道:全因为有了家,活着才是有些情趣的事。

  家是根,为我们提供养分;家是港,为我们遮风挡雨;家是火,为我们提供温暖。

  人生这段旅程,免不了上坡和下坡,有高潮就会有低谷,而家,就是那个为我们加油打气的地方。

  让我们始终有力气,从低谷中走出,永远有力量向着前方出发。

  《人世间》这部气势磅礴的年代大剧,写尽了梁晓声和他的家人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也道出了一个家能够和睦兴旺的原因所在。

  家就像一艘大船,父母就是那掌舵的人,父母有远见,船才能行得远。

  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对子女一视同仁,家中的兄弟姐妹才会在风浪来临时,齐心协力,家这艘船才能破浪前行。

  幸福和睦的家庭,也曾有过争吵,有过埋怨,但更有理解和包容。

  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偶尔厌烦,总是温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