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和《八佰》:一个让军人真实死去,一个让军人真实活着

  在大片、现实主义战争片中寻找平衡点的冯小刚和管虎,总算在立意上,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战争片的希望。

  把《集结号》和《八佰》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是中国战争片中,对历史、对人性的叙述最特别的两个。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有血有肉的军人,他们渺小、脆弱、虚荣、恐惧、退缩、懦弱……正因为如此,它们让战争的残酷更真实。

  我们热爱军人、铭记牺牲,但是对于被设置了统一程序的、面不改色的英雄“机器人”却早已审美疲劳。

  这两部电影不一样,没有空洞美丽的废话,没有虚伪和狡猾地煽动。

  它们无疑也是主旋律电影,但不失电影的艺术性——不只是以战争为噱头,而是用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往更深层次去探寻。

  在叙事方法、拍摄技巧、画面风格,还有布景、服装在艺术造诣上,与迄今为止的国产战争片相比,《集结号》和《八佰》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那两者水平谁胜谁负?美人姑且唠叨唠叨。

  01说故事:冷静、现实的语言不相上下

  这两个故事都有现实原型。

  《八佰》是著名的1937年淞沪会战,这是中日第一场大型会战。

  (关于这场惨烈、悲壮,值得被铭记的战争,如果想更多了解,可以去看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会战实录》。)

  《八佰》的片尾,那些带着生的希望,冲过弹林到达桥那边的战士,后续的命运依旧凄惨,它们最后也许如愿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唤醒了租界百姓原本麻木的抗日热枕,但却没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此战残酷到何种程度?据国民党将领陈诚之子后来回忆:日本人把一千六百个老百姓手臂,站在河边等着国民军去看……

  《集结号》的原型是小说作者杨金远,向一个叫常孟兰的老八路访谈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1948年,时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某部排长的常孟兰,带领战士们执行阻击任务,以掩护全团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听到“集结号”前不准撤退。

  影片当中谷子地(张涵予饰)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可是集结号从来没有吹响过。

  焦大鹏(廖凡饰)死前告诉过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但谷子地因为本人没听到号声,他决定继续坚守,结果47个战士全部阵亡……

  不评价历史,只说故事本身。

  这两个故事中的所有战士,都是战争中被漠视的个人。英雄,成了一个被湮没的存在,所有的努力都是杯水车薪。

  没有任何高大上的人设,没有人是“向我开炮”的董存瑞,也没有大公无私的雷锋,没有歌颂和批判,只是冷静地讲战争中的人性故事。

  也许有人说,民族大义永远重于个人的牺牲。在这些人眼里,《集结号》中谷子地在刘泽水墓前的怨恨,以及《八佰》中兵油子羊拐对记者的怼,一会觉得不信服、不舒服。

  但是美人恰恰喜欢这些看上去不那么“正大光明”的笔触,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战争:

  人在战争中是丧失了所有的身份的,所以一定会失重;焦虑和压迫感一定会让他迷失一段,血腥一定会让他疯狂;在迷失和疯狂中清醒,再找回自己的信仰……这才是战争中的人,人毕竟不是神。人会恐惧、会贪生怕死、会迷茫,会压抑,会发泄。所以我爱看谷子地身上那种冷漠和阴郁的气质——难道一个在持续的残酷战争中跋涉的战士,还会有什么阳光快乐的形象?

  所以我爱看老算盘(张译)的偷奸耍滑,放掉做人的尊严也跪在端午面前求他放一条生路的窝囊——难道看到一张从天而降的大脚要踩死自己这只蝼蚁之时,蝼蚁不会哀求吗?

  正是因为这些“负面”的笔触,才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英雄——

  当他们的内心深藏的炽烈的感情被激发,从一只蝼蚁变成猎犬、猛虎扑向炮火,作为观众的我,心才会跟着一起颤栗。

  你曾多么信任那微观不堪的现实,此刻就将被这“宏大的放下”而触动。

  在《集结号》中,绝望的战士们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八佰》里,当陈树生(郑恺饰)把炸药绑在自己身上跳下仓库,才让队友们杀红了眼。军人的战魂们觉醒,他们把自己变成活体炸药,一个一个跳下仓库,阻止敌人想炸毁仓库的阴谋,成就千史留名。

  但记得。此时的镜头也是冷的——

  苏州河这头,鲜活的生命从数米高的楼顶掉下,炸得粉身碎骨。苏州河那头,一片死寂静默,百姓因战士们的死张大了嘴,何香凝为兄弟们流泪。既正面描写肉搏的战场,又把焦点聚到底层普通士兵的情感,以再现战争的荒谬面前人性的变形,这是在视听语言上,两部电影的共同特点。

  而在镜头语言上,它们都采用了中景、近景和大篇幅特写,来再现每一个士兵面对敌人时的状态。

  《集结号》中,文化教员王金存初次听到炮弹爆炸尿失禁;赵二斗踩到地雷的时候,谷子地用自己替换下了赵二斗——他当时没有想别的,只想到二斗是全军炮兵的眼睛。

  《八佰》中,小湖北(张俊一饰)每夜看对面的戏台做梦,把警卫员给他的西饼存下来,以为自己还有机会和端午哥哥去对面看看“大上海”……一直到警卫员死,他才吃下那个西饼,灭了“逛大上海”的不现实的希望,并在心里种下报仇的种子。

  02艺术化隐喻:《八佰》胜在留白和白马

  一部电影的水平高低,更深层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一定是评判标准之一,因为它往往取定了电影的深度和可回味的程度。

  在这方面,《八佰》可能更胜《集结号》一筹。

  《集结号》故事的结尾,当谷子地得知,为避免大部队损失,团队压根没让号手吹集结号,他挥酒瓶想怒砸墓碑。

  这时,冯小刚可能想表达他说过的主题“每一个牺牲都值得尊重”,在谷子地心中,47个生命跟47万个生命都是一样的。

  但是,此处也成了影片的一大败笔。如果把此处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烧掉烈士通知书,去汶河边自杀,或者其它留白,是否会更震撼?

  没有留白,观众的心就停留在了“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的悲伤与愤郁之中,反而分化了那个光明而值得深思的主题。

  在影片《八佰》中,管虎把这一点处理得很好。

  一是苏州河两岸的留白与隐喻。

  苏州河两边,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一方面隐喻了以时间为分野,淞沪战争前后百姓的生存落差。一方面隐喻:在面临生和死的抉择路口,战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使命感,和上海租界百姓对处境的麻木不仁。

  二是那匹奔跑在战场当中的白马。

  白马是由老算盘的“幸运硬币”引出来的,白马出来的那一瞬间,身上似乎发着白光,虽然瘦骨嶙峋,但仍难掩白马秀逸的风姿。

  白马象征着希望,而警卫员小七月(张宥浩饰)对他的驯服象征着四行保卫战将留有一线曙光。

  白马的状态象征着战局:开始出现时受惊、胆怯、畏战;中途归来找小湖北,象征着战士们信心坚定。

  另外,在影片中,与白马有直接交流的小七月、小湖北,都是少年。

  小湖北还曾以白马、端午为幻想对象,想象着赵云七进七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勇。在皮影戏的那一段戏中,更留下“汉室中兴待后生”的伏笔……这些都隐喻着,白马代表着国人的战魂觉醒,万众一心抗日、国家的复兴,有待来日。

  总的来说,这是两部前无来者的、以人性故事而非英雄故事为视角的战争片。《集结号》让我们看到军人如何真实的死去,就像谷子地的战友,他们悲壮、有尊严,在民族大义面前肯舍弃最宝贵的生命。

  《八佰》让我们看到军人如何真实的活着,在政治的压力和玩弄下,在被当作“戏台”的乌江,英雄们能为四万万同胞慷慨赴死,也能为希望忍辱偷生。

  不得不说在故事完整性上仍有瑕疵,比如说,《集结号》结尾的“败笔”,《八佰》结尾处老算盘一激动后发生了什么……都交待的不清楚。

  但在大片、现实主义战争片中寻找平衡点的冯小刚和管虎,总算在立意上,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战争片的希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