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白脱靴的高力士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高力士在历史上的太监中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一个,他可以说是“一脱成名”,因为大诗人李白“玄宗调羹、贵妃磨墨、力士捧靴”的传奇故事,其中“力士脱靴”就是李白要高力士为他脱鞋的事,这个故事起到了抬高大诗人李白,贬低和讽刺高力士的效果。

  

  后世有人对“力士脱靴”这件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件事的可信度并不高,要知道当时的高力士地位是非常高的——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骠骑将军,就算唐玄宗再怎么高看李白,也轮不到高力士亲自去给他脱鞋的。

  何况,李白再狂也不敢在宫中如此放肆,何况李白为了得到唐玄宗的接见,可是费了不少的心思的,他常年游走于京城权贵之间,结交可以将他推上仕途之人,好不容易在一位道士朋友的推荐下,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才得以见到唐玄宗,他怎么敢轻易得罪唐玄宗身边的红人,让高力士为他脱鞋?我们看李白在此期间写的一些诗就知道了,内容大多都是迎合唐玄宗的爱好而写的风花雪月,这就说明李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傲气。

  之所以后来有“玄宗调羹、贵妃磨墨、力士捧靴”的故事传说,我认为可能是李白正在志得意满的时候,突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而“贵妃磨墨、力士捧靴”之说,可能也就是一些喜欢大诗人李白的文人自己的“意淫”而已!

  

  说了那么多闲话,我们还是说回到高力士这里,高力士在历史上的名声的确不怎么好,说他是个奸宦,甚至说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弄进后宫这种乱伦的事,就是高力士一手操办的,唐玄宗就是在他的蛊惑之下,听信谗言,沉迷酒色,从一个明君转变成昏君,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太监这个群体留下的名声都不太好,能留下正面形象的太监,历史上总共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个而已;我们看,历史上如果是明君在位时,太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存在的痕迹的;而到了昏君在位时,基本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大太监们就粉墨登场了,难道说,奸宦就只适应混乱时期的土壤?

  可能有一部分太监的确有祸乱朝纲的情况,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我们也不能将历史造成社会混乱、亡国的责任都推到太监等人的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写历史的文人,对“太监”这种畸形的产物,从内心之中是歧视和反感的,特别是对那些得势的大太监,更是认为他们获得权力的方式是不光彩的,是通过阉割自己的身体,依附于皇帝、后宫,才拥有的权力。

  

  而那些文人们则认为自己是通过科举考试,经历十年寒窗苦读,经历多次选拔才能进入仕途,所以,从他们心底是看不起太监这个群体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在史书中对太监群体进行贬低了。

  另一层原因可能是书写历史的人“为尊者讳”,将原本是属于皇帝本人和一些当权者的责任,归咎到皇帝身边的太监身上,使太监成为承担历史责任的“背锅”者,其实不仅是太监,还有女人不也有“红颜祸水”之说嘛!有不少人将亡国的原因,归罪到一些女人的身上,这与太监背锅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不能一说到盛世,就是皇帝英明神武、文治武功,一说到乱世、亡国,就责怪奸宦、红颜祸水,这样也是不公正的。

  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由于晚年沉迷酒色、怠政以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也从早年的明君转变成为了昏君,他自己的皇位最后也被其儿子所取代,最后落寞而终,历史上将唐玄宗的这一转变,也归罪于他身边的近臣和女人,比如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以及杨玉环等人,甚至发生了唐玄宗出逃时,被迫将杨玉环赐死的“逼宫”事件。

  

  在一些戏曲故事里,高力士都是手拿佛尘,逢迎主子,唯唯诺诺、奴颜婢膝、奸猾谄媚的小丑形象,但是,真实的高力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新唐书》中对高力士有这样的评价:“力士善揣事势候相上下,虽亲昵,至当覆败,不肯为效力,故生平无显显大过。”这个评价对于高力士来说,相对还算是比较公允的,但是也有不全面的地方。

  1999年,考古人员对位于陕西蒲城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不远处的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墓中发现了一块墓志铭,上边书写的内容有:“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这里说高力士为人宽厚,有雅量,为人也很有才能,帮助皇帝治国理政的本事也很强,而且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颇有古人的高风亮节。

  这块墓志铭对高力士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不过也有人说,墓志铭基本上都是对逝者的溢美之词,可信度不高。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这块墓志铭是大历十二年(777年),由唐代宗所立的,高力士得宠是在唐玄宗时期,在唐肃宗继位后,高力士就被贬黜了,经历了唐肃宗、唐代宗两朝,谁还会对一个早已失势的前朝太监进行吹捧和赞美呢?所以说,这块墓志铭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纵观高力士的一生,他虽然官封一品,是唐玄宗身边最为信任的人,但他却从未结党营私,专权干政,他甚至还有不少规谏玄宗兴利除弊、任贤锄奸的行为,不过这些事情都被人选择性的忽略了而已。

  高力士早年的经历也是非常坎坷的,他原名叫冯元一,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他的曾祖冯盎在隋炀帝时曾担任过左武卫大将军,在唐朝建立后,冯盎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后来,冯盎又武力反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恩威并施之下,冯盎再次臣服唐朝。到冯元一(也就是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时,曾担任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刺史。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监察御史万国俊到广州,诬告岭南流人谋反,错杀二千余人,身为潘州刺史的冯君衡也遭诬陷被杀,其家产全部被没收,一个女儿先是被送入宫中,后来出宫做了尼姑,年仅十岁的儿子冯元一(高力士),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阉割后送入皇宫,成为皇宫中的一名小内侍,遭遇家庭变故的冯元一幼年是非常凄惨的。

  

  冯元一因为长相清秀,聪慧机敏,被女皇武则天看中,将他留在身边,并赐名为“力士”。由于,冯力士刚进宫,宫中的很多规矩并不太懂,有一次因为犯错被责打后将他赶出了宫门。年幼的冯力士一时之间非常无助,不知道去哪里容身,好在宫中的一个老宦官高延福平日里挺喜欢这个小孩的,就将他收为了义子,才使冯力士免于流落街头,就这样,冯力士就改随养父的姓叫“高力士”。

  一年以后,高力士又再次被武则天召入,开始了他历经五位皇帝,长达近六十年的宦官生涯。高力士真正发迹是在唐隆年间(710年),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发起政变,一举平定了韦皇后之乱,高力士就早已看出李隆基行为举止不凡,在平时他已经留心结交,在李隆基发起政变时,高力士在宫中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宦官,与李隆基里应外合,并在李隆基攻入后宫以后,高力士亲自引领众人赶到韦皇后住处,一举除掉了韦皇后。

  

  因为在政变中有功,高力士被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景云三年(712年),高力士再次帮助李隆基谋划,平定了想效仿母亲武则天一样做女皇的太平公主之乱。随后,唐睿宗李旦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两次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李隆基的高力士也迎来了他事业上的黄金时期,高力士被刚刚继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擢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内侍省同正员。开元二年(714年)高力士再次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了唐玄宗李隆基最为信任的心腹。

  人们对于高力士的指责中,有一件事说的是高力士帮助李隆基,将他的儿媳妇杨玉环,从儿子寿王李瑁身边抢走,犯下乱伦的丑事,其实,这件事是不是高力士策划的,谁也拿不出证据,唐明皇李隆基本身就是个风流之人,他抢了儿子的女人,为什么让高力士背黑锅呢?再说李唐王朝乱伦的事情本来就不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占了自己的弟媳妇、唐高宗李治将其父亲李世民的武才人(武则天)册封为自己皇后等等,这些乱伦行为可没有高力士帮忙,那又怪谁呢?

  

  高力士就只是一个太监而已,主要是服侍唐玄宗的饮食起居,如果将唐玄宗由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到成为一个只知道追求享乐的皇帝,将这个转变的责任完全归罪到高力士的身上,应该是不客观的。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高力士曾经多次提醒唐玄宗要警惕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唐玄宗将管理边疆的大权收回,可惜高力士的提醒并没有引起唐玄宗的重视。最终,养虎为患,爆发了安史之乱,连唐玄宗自己也不得不出宫逃亡四川,还在兵变中还违心地处死了杨玉环。

  李林甫是与高力士同时存在的知名奸臣,他担任宰相职务多年,专权用事,祸国殃民,这也是在史书上给他有了定论的。对于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使用,高力士也是对唐玄宗有过规劝的,他曾对唐玄宗说过:“李林甫、牛仙客之策,未可长行。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高力士言下之意不赞成李林甫等人将军权交给边将的做法,但是,高力士的建议,也没有引起唐玄宗的警惕。

  

  唐玄宗晚年曾面临选择太子的困难,他早年曾在一天之内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三个亲儿子杀死,这件事对唐玄宗后来影响不小,到他晚年需要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唐玄宗一直犹豫不决,寝食不安,朝中大臣为了此事也是暗流涌动,看到这种情况,高力士对唐玄宗说:“皇上不必如此劳心,尽管推长而立,何人敢争言?”这样,唐玄宗才下决心册立三子李亨为太子,这也为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被大臣拥立继位,为最终稳定了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连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以致怠于政事,高力士也曾对他进行过规劝,唐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朕年事渐高,心力有限,朝廷事务,委以宰臣,蕃戎不慑,付以边将,自然无事,日益宽闲,卿谓如何?”高力士说:“北兵近甚精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久无备于不虞,卒有成于滋蔓,然后禁止,不亦难乎?”高力士的话语中,也不乏提醒唐玄宗要多关注时局的意思,他作为一个太监,能够做到时刻提醒皇帝关注国事,按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在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我们谈到高力士这一类的太监,一般都会用“忠”和“奸”来区分,实际上,高力士的“忠”应该是指对他的主子唐玄宗的“忠”,这一点应该是毫无质疑的。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被大臣们拥立继位,也就是说唐玄宗是被动地走下皇帝宝座的,失去权力的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是非常落寞的,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对他也是有一定的防范的,唐玄宗过的基本上就是一种幽居的生活,他的身边也就只有高力士和他朝夕相处了。

  

  唐肃宗曾指使宦官李辅国带领禁军强行将唐玄宗迁居到条件简陋的太极宫,李辅国颐指气使,对唐玄宗毫无人臣之礼,好在有着高力士的据理力争和全力保护,才使得唐玄宗免受凌辱,唐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若非将军,朕且为兵死鬼矣!”

  单纯从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诚度上看,他并没有因为唐玄宗处境的改变而见风使舵,而是始终对唐玄宗保持着至死不渝的忠诚,在宫廷尔虞我诈,泯灭亲情的残酷斗争中,高力士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让人感觉到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也正是由于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诚,得罪了在新皇面前得宠的太监李辅国,他向唐肃宗进谗言,说高力士私通逆党,心怀异志。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下旨将高力士除籍,流放巫州。高力士被押解上路时,连与唐玄宗告别的机会都没有,等幽居的唐玄宗得知高力士被流放的消息后,老泪纵横,可惜,此时的唐明皇连自己都顾不住了。

  

  在失去权力和老友的打击下,唐玄宗的身体也每况日下,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因病去世,他在临终前留下遗诏,没有提到要任何子女、大臣死后陪葬的要求,唯一希望高力士死后陪葬在他的身边,可见在唐玄宗的心中对高力士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了。

  在唐玄宗死后不久,朝廷大赦,流放到巫州的高力士也获得了自由,可以重返京城,而此时,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也已经去世,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李豫已经继位。当准备返回京城的高力士走到湖南常德时,才得知唐玄宗和唐肃宗早已驾崩,高力士悲痛至极,他绝食七日,面朝京城的方向呕血而死,我们此时不评价一个人的“忠、奸”,单看高力士对唐玄宗的这份情义,真的是感人至深!

  高力士绝食而亡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唐代宗李豫也深受感动,立即下旨恢复高力士的官职,并赠封其为扬州大都督,按照唐玄宗的遗诏,将高力士陪葬在唐玄宗的泰陵附近,这样,高力士的墓也成为了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实现了高力士忠心耿耿、誓死追随唐玄宗的人生承诺。

  

  后世曾有人评价高力士是“真忠臣也!”,其实,高力士的一生,谈不上有多么大的历史贡献,但是,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中,一定有他的些许力量,可能是对唐玄宗的及时提醒、合理的建议等,有人对高力士的生平进行过研究,认为高力士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远见卓识的,他和唐玄宗亦仆亦友的关系,每当在唐玄宗关键的时候,高力士都会善意的提醒。当然,高力士也有着人性特有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他的最大特点是圆滑、恭敬、谨慎,极善调节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关系,但并不恶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