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丑化了武大郎?

  提起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武大郎,尽管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然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善良、忠厚的品格却极其悲催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令人同情,其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我们不得不赞叹这一伟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的魅力依然璀璨夺目。

  

  武大郎的一生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惨。

  一是家境惨,出身寒门,父母早亡,自己与年幼的弟弟武松相依为命,作为长兄,既当爹,又当妈,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含辛茹苦。

  二是相貌惨,身材短小,相貌枯黄如树皮,说白了,就是个侏儒人。这相貌不能说是平凡,准确地说应该是极其丑陋。

  三是能力惨,性格胆小、懦弱,又一无所长,只能老老实实地掏苦力,卖炊饼。如此条件,能娶到媳妇也真是他老武家烧高香了,偏偏又娶了个如花似玉的潘金莲,身材好也就罢了,脸蛋也漂亮,这也是除了弟弟武松之外唯一他能拿得出手的条件,也是他引以为傲的。

  四是结局惨,有美妻相伴,生活感觉不那么苦了,似乎充满了希望,然而这看似弥补生活不公的加分条件,却一路把他送进黄泉,临死还惨遭暴力,不得善终。武大郎悲惨的命运,应该说能让山河落泪、大地呜咽,苍天、大地,众多不公条件叠加于一人也真是没谁了。不过,话说回来,这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刻画,肯定要凝练和提高,要入木三分。

  那么问题来了,武大郎是不是真有其人?真实的武大郎又是什么样?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介绍武大郎、武松二人是清河县人,那么清河县是否真有其人呢?据《清河县志》记载:“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相貌不俗,身材高大……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孙徙至武家那村,半数姓武。”原来武大郎原名叫武植,虽出生寒们,却为人聪慧、身材高大,文武双全。武大郎一家原居住在山西,后来为躲避战乱一家搬到河北清河县,他来到一家潘姓的家庄打工,因为勤奋好学结识一位名叫黄堂的公子,两人一见如故直接结为异性兄弟,整日一起学习。潘家的庄主看武植有勇有谋,又是个读书人于是就将自己的爱女金莲许配给他为妻。两人婚后非常幸福,还生了4个孩子,一生都非常美满。

  

  1946年,当地村民无意中挖掘到了武大郎墓,因墓室被盗,没有发现其他物品,但却发现了武大郎一截腿骨,后经有关专家测量、推断,武大郎身高应在1.8米左右。后来又发现一块墓碑,经对碑文进行考证,武大郎的真实情况与县志记载基本吻合。

  

  

  那么,幸福美满的武植,是怎样变成成丑陋、寒酸的武大郎呢?

  据说这源于一场与好友黄堂的误会。当时武植由于岳父的资助和大力支持,通过科举考取了进士,并到阳谷县做了县令。上任后,武植就把潘金莲接到自己身边。而这时好友黄堂家中出现变故,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房子及所有财产。无奈之下,黄堂想到了昔日好友武植,就直奔阳谷县投靠武植,希望能接济自己并给自己某份差事。

  黄堂的到来武植非常高兴,整天好酒好肉招待着。黄堂这一住就是三个月,虽说过得很滋润,但却不见武植伸出援手,觉得武植不义气,于是一走了之。黄堂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四处造谣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流言,还在街上张贴他们两个人的丑事。这件事情被当地的恶少西门庆听说后更是和黄堂同流合污合伙造起谣来,极大损害了武植的形象。而黄堂回到村后发现自家已建起新房,询问妻子后才知道原来是武植给与了帮助,让他们度过了难关。此时的黄堂懊悔不已,但已无法阻止谣言的扩散。当时正在创作小说的施耐庵也听说了此事,并用作创作素材。随着小说《水浒传》的发行及影响,武植这个忠义、重情、爱民的清秀官员形象彻底被丑化了,不仅如此,被丑化的还有他深爱的娇妻潘金莲。

  武植的形象尽管被歪曲了几百年,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武家那村,武氏的后人们依然怀着对祖先的敬仰试图为其正名。1992年,武氏后人重修了武大郎墓,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施耐奄的后人,河北省著名画家施胜辰知道历史真相后,连忙写了一封道歉信。信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由于施耐庵在编写水浒传时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导致一生清廉的武植被抹黑。而这封道歉信也一直被放在武家祠堂里。据说其中有这样几句诗: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至此,武大郎被歪曲的形象似乎得到昭雪。然而据专家考证,《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与清河县的武植还是有疑点的。据《清河县志》主编表述,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河县志》首次修志以来,先后经历了7次重修,其中都没有关于武潘的任何记载。只是因为当地民间传说甚多,在新编《清河县志》时,才以民间文学的形式收录了武大与潘金莲的故事。也就是说《清河县志》记载的武大郎身世情况只是民间传说。

  另一方面,武大墓志铭的内容也是根据后人流传的故事写作的,对照历史是有问题的,例如传说武植是永乐(1403-1424年)年间的进士,但施耐庵在洪武四年(1371年)已经过世。另外他的水浒传是在生前很多年就已经写成初稿,不可能晚他几十年才考上进士的武植能够被写进书里。其次,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进士,也没有名叫武植的。

  同一样的地方,同一样的人名,却不是同一个人,是天意,还是纯属巧合?悠悠历史长河,浪花淘尽英雄,谁能理得清人世间恩怨情仇?

  个人认为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用历史去考证是不符合逻辑的,然而人们追求事物真相的心理也是值得理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值得让我们不断去品味、去探索、去发现、去收获。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