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生命终极之门》〔李卫东〕

  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而要研究人体生命就离不开解剖学,人体内脏的位置、功能及相互关联,这些都要通过解剖学来得到。一般的规律是:解剖学越发达,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越丰富越准确,所建立的医学也就越高明--当解剖学达到分子水平时,自然就会出现基因医学。

       中国古代有着高度发达的中医学,那么相应也应该有经验丰富的解剖学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即使不去有意积累,人体的解剖知识也应当相当丰富。(事实上从中国发达的“酷刑文化”可知,中国古代不但对人体解构了如指掌,而且对人体最受不得折磨的经脉肌腱部位尤有研究。)从甲骨文的“心”字来看,那时的中国人不但早就知道了心的确切形状,还知道心与血液循环有关,并有几条血管出入心脏,故有“心有七窍”“心有四支”的说法。

       很可能中国古代的解剖学技术要远胜于今天《灵枢·经脉》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这其中有些项目是当代解剖学无法证明的,如“气”究竟是什么我们就无法搞清楚,而从记载中看,古人不但知道“气”,还能够查看它有多少;经络也是至今无法证明的一个谜,但从记载中看,当时的人却可以通过解剖知道它的长短。可见古代所用的解剖学技术十分发达,并且肯定与今天不同,而且这些东西是可以量化的,所谓“皆有大数”。

       关于古代的“神医”还有许多传说,如黄帝手下一个叫俞跗的名医,就可以依据五脏腧穴割裂皮肤,解开肌肉,将人体的经脉调理顺畅,还能打开颅骨治疗里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冶炼病人的精气;当时还有另一位名医叫伯高,也是一位解剖高手,他曾仔细测量过人体各部位骨骼的标准尺寸,并以此计算经脉的长短,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向黄帝详细讲述了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部位和容量,他提了的消化道与食道长度的比例数同现代解剖学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等。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自有其自身的规律,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认为违背这一规律的一切知识都值得怀疑。正因此我们一直将关于古代医学的种种神奇记载当作荒诞不经的传说,并不真当一回事来研究。如果中国古代真有如此发达的解剖学,按理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医学理论应该更加精深而合情合理。但怪就怪在,我们的祖先居然将自己已有的高度发达的医学知识弃而不用,而所建起来的医学体系竟与解剖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中医人体脏位与解剖学不相符。如解剖学告诉我们肝在腹部右方,中医却说“左肝右肺”,中医中的“六腑”之一的“三焦”更是在解剖刀下无处寻觅,用尽了X光、CT、彩超等方法仍然找不到半点踪影。

       第二、中医脏器间的联系与解剖学不相符。中医的各脏器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大网,因此其脏器功能比解剖学大得多,如在解剖学中心与肾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则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第三、解剖学无法证实中医的人体组织结构。中医有着解剖学无法证实的人体组织,如中医经络遍布人的全身,串联各身穴位,主宰人体生命状态,但如此重要的生命组织在解剖学上却硬是找不到半点踪迹,西方科学家花了大力气,想尽办法,终于证明了经络是确实存在的,但就是无法找到实证。

       第四、解剖学无法证明中医的人体能量形式。解剖学证实,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能量,而且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识别这些能量的化学形式,如维生素、蛋白质等;而中医说人体需要精与气,而精与气并不是我们所知的任何东西,如气绝不是我们每天所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能量形式,但用解剖学方法无法证实它的存在。

   

  2楼

       由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说:中医不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医学。正是这个事实令人不可思议,中国古代若真有那么发达的解剖学知识,为什么中医却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呢?传统研究就这个问题作出的解释是:一是观察,认为大到天体运行、气候寒暑、地域方位对人体的影响,小到情志喜怒、饮食寒温、劳逸动静给人体带来的变化,古人从细致的观察中总结出了中医。但这似乎并不大可能,中医经络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仅凭肉眼就可发现经络并创造出经络学,可能吗?再说气在人体中的运行,又如何可观察得出?

       二是思维,认为古人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创造了中医学,中医是思维模式医学。(这个说法现在也相当流行。)这派学者认为,中医与《易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受《易经》的象数符号模式启发而建立起的一整套“思维模型”医学,包括藏象模型、经络模型、气血模型等,但模型不等于原型,它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抽象与理论概括的反应。应该说这个模式很有启发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呆板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有创见的探索。但对“思维模型”理论也有一些疑问,藏象、经络、气血等,它们是实有还是虚构的?只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手段所证实,我们就应该否定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吗?“思维模型”说,其实表现了对中国古代存在高度发达医学技术的不自信的否定。

       如果我们敢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做一个挑战固有思维局限的怀疑论者,那么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即承认事实。中医不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恰恰说明中医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解剖生理系统,而是另一个我们并不知道而真实存在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到底是什么呢?

  无形的藏象系统

       小时候我们总爱玩这么一种游戏,将手电光照射在墙上,然后把手放在手电前面,双手做不同的重叠,会在墙上显现出不同的图形,有时像狗,有时像猫,有时像狐狸,高明的人还可以弄出逼真的人形肖像来。但无论多相像,映上墙上的总是假像,而不是真正的实体。与之相似的,在中医看来,真实可见的解剖生理系统的一切,都不过是这墙上的影子,而造成影子的实体--另一套生理系统,才是这一切的真正原因。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部,还存在着另一套用解剖学方法无法发现的更高级的生理系统--藏象系统。

       之所以将这个无形的系统用“藏象”来命名,是因为:第一、藏象一词基本可概括中医的所有内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者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里,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味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完整记载,甚至是唯一的记载,但它实际上包括了中医的基本内容,是中医的核心。第二、藏象论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包括形态、功能、精神,这个系统与解剖生理系统相对应,但一个无形一个有形。

       “藏”者,匿也,就是隐秘、藏匿的意思。“象”者,在《易经》中有“易者,象也”,一是指现象、形象,又可分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二是指象征,即卦爻中所代表的自然变化与人事吉凶;中医的“象”即“藏”的印迹,或是某种征兆。在“藏象”中必须以“藏”来划分“象”的范围,而不是根据“象”来圈定“藏”的范围。所以藏象的核心只能是隐匿的“五藏”,而不是更广泛的解剖生理系统的形体。一直以来唐代王冰的“藏象即通过肌体外部的表征可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的说法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将“藏”直接转意为人的解剖生理系统,“象”则解剖生理系统的内部器官的活动形态在肌体表面的反映。正是这种理解才使得中医几千年来走不出在解剖学打转、钻研不清的怪圈。不将“藏象”与解剖生理系统相分离,看到产生疾病症状的真正原因,中医永远没有发展的可能。

   

   

   

   

  3楼

      “藏象”首先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以“五藏”为中心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原则与解剖生理系统完全不同。它不可实证,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藏匿在解剖生理系统五脏背后的隐形系统,这个系统以“五藏神”(神魂魄意志)为核心,是与解剖生理系统相独立的人体的第二套生命系统。“不存在的东西却时时在发挥着作用”,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关键。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不论藏象系统与我们已知的知识观点如何的冲突,但它就真真实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每天都在正常运行,并且它不是思维模式、不是理论模型,也不是某种臆想的造物,而是真实的原型实在。打个比喻来说,如果我们的解剖生理系统就如同电影幕布的话,疾病就如同幕布上的影像,而藏象系统则如同放映机,是潜在不为人所见的真正产生影像的原因。中医正是以研究藏象系统为核心的医学。

       藏象系统是以“五藏”为核心的,而藏象五藏与解剖生理系统的“五脏”名虽同实则不同。比如:一个人心眼很小,凡事想不开爱生闷气,近来他遇到了一点事情,心中气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感到腹部胀满,胃部有物上顶,还干呕,但到医院检查却看不出有什么毛病,照胃镜查肝功也没有异常;找到中医看病,说是肝气横逆导致胃气上冲,开了付舒肝降逆、和胃开郁的中药,吃了之后果然感觉大好。这个例子中,毛病的确出在肝气不舒上,但这里的“肝”指的不是解剖生理系统的肝脏,而是藏象“五藏”之一的“肝”,胃也不是解剖生理系统的胃,而是藏象系统中与五藏相联的“胃”。中医讲疾病时,有时指的是解剖生理系统的“五脏”,有时指的则是藏象系统的“五藏”,但表达用的都是同样的词(心、肝、肺、脾、肾),的确让人感到缠夹不清。一般来说,在讲药理病理时,多指藏象系统“五藏”;而在讲病位时,多指解剖生理系统的“五脏”。

       藏象“五藏”应化意为“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有人认为,神、魂、魄、意、志代表的只是人的精神现象,不能作为人体某种精神器官名称,这其实是个习惯的问题,好比现代人一提到“床”总是想到我们睡觉所用的床,但其实唐代以前人们说到“床”时,指的却是某种板凳,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故又名“胡床”。而根据《黄帝内经》通篇的理论架构,“五藏”不仅仅是五种精神现象或五个点,而是具有器官功能的正常动作的系统,所以将它们看作是精神的器官。

       具体来说藏象系统的“五藏”有以下含义:

       “五藏”的第一层含义,主要指藏象系统中的五条主经络,即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这五条经络健康与否,都可以反映到解剖生理系统的“五脏”中。如当手太阴肺经遇伤寒、温热,它都会表现于肺部。“五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藏象系统作用于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上的五个功能点,或者说五个功能的折射区。就好比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五道光柱,会在月球表面上落下五个聚光点,这就如同藏象“五藏”的光源之映射形成解剖生理系统中“五腑”的落点。

       那么藏象系统的“五藏”到底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呢?它又是个什么形状呢?根据中医理论,它应该就在人体的中部,大概相当于腰部的位置,其形状就像一个圆轮。仿如佛教中的万字符,相联成一个“生命之轮”。(现代生物科学取得的新研究成果也证明了,人体除大脑外,还存在一个“腹部脑”,并且它才是真正支配人类行为的主导者。)在中医五藏说中,以“心”为其余各藏的领导者;“肺”仅次于心,仿如朝中宰相,古时以右为上,故称“左肝右肺”;“肝”的地位居于“肺”之下;“脾”又次之;“肾”再次之。

   

   

   

  4楼

       各藏按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排列。以“心”居中,“肝”“脾”“肺”“肾”四者居外,五藏之间由三焦经相联(三焦分上、中、下,完全可以联系五藏),每藏中又有两条经络通向全身,肺(肺经与大肠经)、肝(肝经、胆经)、脾(脾经、胃经)、肾(肾经、膀胱经)、心(心经、小肠经,还包括心包络),正好构成十二条经络,各经之间又有络相联,构成一个“如环无端”的网络系统。

  藏象食于天

       那么作为藏象五藏映射的解剖生理系统的五脏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首先,解剖生理系统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入口。也就是说藏象五藏通过解剖生理系统五脏来为自己提供“进口”的能量,它进口的是一种可称作“宇宙之精”的超级能量。比如说,人体的脾脏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口码头,人食物中所含的宇宙之精通过脾脏这个重要码头输送到藏象系统中去,进一步转化为赤精、津液、阴气这些东西。此外,肺与肾也是重要的进口码头。但进口贸易也有风险,但当藏象系统通过解剖生理系统五脏的码头进口宇宙之精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有害的东西,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呼吸、饮水等进入藏象系统中,导致藏象系统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就是疾病。同时,如果码头存在问题,也会导致进口货物损坏、变形,如果解剖生理系统五脏发生病变,影响到宇宙之精进口的数量与质量,同样会使藏象系统受损,而产生疾病。

       其次,解剖生理系统五脏同时又是藏象五藏的出口。也就是说解剖生理系统五脏是藏象五藏的排污口。在临床上,当感觉风寒或被温热侵入后,藏象系统自身的康复机制就会起作用,将疾病从本系统中驱除出去,而出口就是解剖生理系统的肺脏--此时我们感到发热、气短、痰多、咳嗽等,这都是病邪被驱除出藏象系统的表现。但是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自私的,它并不是消灭病邪,而是把病邪赶出藏象系统,赶到解剖生理系统中去。所以有病最好用针灸,针灸的作用是激起藏象系统自身的能量来消灭病邪,而不仅仅是将之赶到别的地方去。

       第三,五藏并不总是只利用五脏,它对五脏也有维护的功能。藏象系统对解剖生理系统有着十分强大的修复功能,它实际在支配我们的解剖生理系统的运行。如当一个人得了肺癌,病位在解剖生理系统的肺部,但中医用药绝大部分却不是针对解剖生理系统的肺,而是针对藏象系统的肺藏或整个藏象系统,通过调节藏象系统激发其蕴含的能量来进行治疗。

       中医就是一套关于两个系统的中介医学,通过它使两个系统相互协调,达到人体的健康平衡。

       藏象系统包括“五藏”与经络(包括十二条正经络及奇经),却不包括“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也不包括“奇恒之腑”(毛、皮、骨、筋、髓、脉等)。因为“五藏”与经络构成为一个封闭循环的完整网络系统,而“六腑”与“奇恒之腑”都是这个完整网络系统的延伸。我们说过藏象五藏的形状就仿如一个“生命之轮”,而再加上经络,就可将藏象系统的总体形态比喻为一棵“生命之树”,五藏是处了顶端的树冠,是一个按五行生克复胜运行的圆轮,每一藏又主管两条经络通于全身,有的通于头部,有的通于足部,每条经络之间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系统。这一系统结构看起来简单,运作却十分高效,它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中医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动这个系统的能量来治愈疾病,人体特异功能也即是这个系统能量的对外表现形式,一切宗教的目的和方法都在于开发和利用这个系统中的能量(即所谓精神与神秘的力量)。

       武侠小说中常有关于修练内功的呼吸吐呐、气息运转周身经脉、内息渐长的描述。其实这一情节倒并非出于小说家的杜撰,在《太平广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大户人家的奴仆在主人下葬时喝醉了酒在墓中沉沉睡去,一觉醒来才发现被埋在了坟墓中,他大声呼救也没人听见,一连几天过去,饿得奄奄一息的他就快要死去之前,借着墓中的长明灯,却发现有一群乌龟在墓的一隅正闭着眼、仰着脖子、大口大口的吸气,求生的本能使他不自觉的模仿着乌龟的样子吸气,居然渐渐感觉不得饿了;十几年过去了,墓主人的老伴死了,家人为将他们合葬又打开了坟墓,吃惊的发现这个仆人正在墓里,居然还活着。于是人们把他的经历总结为“龟息之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来又发展成“辟谷食气”之术。不只在中国有这样的故事,在印度也有类似的传说。

   

   

   

  5楼

       中医中有云:“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六气”。也就是说,除了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外,空气之中确实有某种东西可以直接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的能量。但经验告诉我们,人是不能靠吃西北风活着的,这其中存在着什么误差呢?其实如果按藏象系统这人体的第二套生理系统的原理来说,就可以理解了。人的解剖生理系统是不能靠吃西北风活着,但藏象系统却可靠吃西北风而活,当然它吃的不是“风”,而是“精”。

       “精”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最令人摸不清的一个概念。当代学者对“精”的理解比较一致,都认为它肯有某种哲学含义,是指宇宙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即非常细小的物质,它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仿如古希腊人所提出的原子),但论及这种“精微物质”到底是什么就都闭口不言了。

       其实在《管子·物业》中有一段谈到了“精”:“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精也者,气之精也。”也就是说“精”这种东西充斥于整个宇宙,无处不在,下到地上的五谷,上到天上的星体,它既可以沉积为物的一部分,也可以像物理学的粒子一样穿行于宇宙中,只是无法看到它,更别说去抓住它。这些粒子进入人体,也就成为藏象系统最原始的能量。“精”原产自宇宙,而不是地球的物质。当原始的宇宙之“精”被人体的藏象系统吸收,藏象系统就会对其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对自身有益的能量形式。比如说,“精”可以转化为气(“精化气”),也可以转化为血或说赤精(“精生血”),还可以变成津液等等。

       那么对人体如此重要的“精”到底是什么呢?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当我们在认识中医时,一定要关注古代天文学。中医是一门很奇特的医学,它与宇宙空间的关系远大于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中医称为“天文医学”。中医看待生命,不像西医是站在地球表面来看的,而是站在高高的外层空间来俯览地球。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对我们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天文学发现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有机分子,它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原素,它们不能存在于高温星球,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或宇宙尘埃中,甚至当恒星爆炸死亡后也可能生成大量的有机分子,所以在星系与星系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随尘埃或气体漂泊、漫游于宇宙中。

       可以假设,这些宇宙中漂泊不定的有机分子或类似有机分子的生命基本原素,都可称为“宇宙生命素”,中医中的“精”和“气”就源于这些“宇宙生命素”。由于生命的构成不同,不同生命对宇宙生命素的需求也不同,人体藏象系统与解剖生理系统不同,它需要这种宇宙生命素。宇宙生命素以中国所称的“气”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到达地球。据中医确切记载,它经由五条通道扫过地球运行的轨道,年年如此。可以推测,在地球生命的长期进化中,地球生物可能已经进化出某种接受、贮藏、转化这些宇宙生命素的机能,否则这将是极大的浪费。

       有例子可以说明这一推测:美国芝加哥一位叫威格尔斯沃思的医生曾在阿肯色州做过一个试验,将几个铝做成的盒子装上同样的土壤,然后一些放到酒窖的通风管下用几根铜丝下外面阳光下的多属相连,另一些并不与任何导体相连的同样放进漆黑的地窖里,并在两组盒子里种下同样的稻种;结果,有铜丝与外面相连的种子发芽了,而另一组盒子中的种子则很快就烂了。1971年10月,当美国工程师乔治·劳伦斯在一处半沙漠地带做实验想证明植物也可以通过电子来获取营养时,他所用来测量植物生命信号的仪器突然接收到了生命信号,但此时仪器并没有对准任何生命体,而是指向天空,这来自天空的信号持续了一个半小时;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再次来到莫哈维沙漠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范围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他在一个火山包上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果然,不久又再次收到了来自天空的生命信号。

   

   

   

  6楼

       所以中医之“气”不是指空气,而是指这种以粒子形式穿行于宇宙中的“宇宙生命素”或说“宇宙之精”,它夹杂于空气之中,被藏象系统吸收而后再转化为其他形式。“气”或说“宇宙精气”,是一切生命之源,它充斥于整个宇宙之中,在被人体吸收之前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气之前,它又可分为“天之气”与“地之气”两种。

       我们可以将“天之气”想像成风,它从四面八方面来,忽大忽小,忽寒忽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有迹可寻…来自天外的宇宙精气也一样,有迟早、大小、湿燥、寒热之分,还可预测其通道。尽管宇宙精气充斥于整个宇宙之中,但影响到地球的宇宙精气却总是形成五条通道(苍天之气、黄天之气、丹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扫过地球公转轨道,进而影响人类的生老病死。《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中对这五种气有专门的论述,以二十八宿方位标示了其通道位置,如果将之与目前天文学的星座作个对比,则大致如下: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座、宝瓶座/人马座)、素天之气:亢氐/毕昂(人马座/巨蟹座)、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玄天之气:张翼/楼胃(天蝎座/双子座)。

       在这五个宇宙通道中,当它们扫过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   角度   、周长、轨道波动辐度及地球周边星球等因素的影响,其来量、大小、迟早也有差别。这种差别对于宇宙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将影响我们的生死病死。“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将人体之外的天之气称为“阳气”,“阳者,天气也”。为了研究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专门设了一个专题,即“五运六气”。“五运”研究的是地球轨道的变动情况,它包括岁运主运客运等;“六气”研究的是宇宙精气的变动情况,它包括主气、客气、岁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等。

       人活着是因为有食物的能量支撑,而食物同样可以使人致病。宇宙精气之于人体藏象系统也一样。人体“手三阳、足三阳”六条阳经对应天之六气,由经络将天之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故中医讲“天食人以六气”。但天之气若应该来时而没有来,应该早来时却晚来,应该少来时却多来,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天之气来到正常,由于五藏与经络的变动盛衰状况不同,也可能会伤害到人体(即所谓“虚不受补”)。所以中医在分析病因时,分为阴病与阳病两种:阴病是指与解剖生理系统有关的疾病,它源于人的体内(器官病变);阳病则是起源于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它来自人体外。

       在中医的天文背景中,除了考虑大的宇宙星系外,地球周边的天体也格外被注意。原因有二:第一、宇宙中的任何物体,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可吸取、截留、保存、再释放宇宙精气,其中尤其是月亮与太阳对人类影响最大。第二、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为引力,一切天体都要受引力支配,由宇宙粒子构成的宇宙精气也不例外,地球周边的天体由于运行周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引力的复合作用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地球(影响地球轨道的波动辐度,与影响宇宙精气的走向)。

       “天之气”源于宇宙天际,“地之气”则源于地球本身。地之气又可分地球之气与地表物之气两种,前者是地球在几十亿年的运行过程中吸取截留的大量宇宙精气,后者则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在地球缓缓释放所截留的宇宙精气的地程中所吸收与贮存的宇宙精气。中医将地球再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称为“地气”“大气”,因为“大气”从下而向上散发,故称“大气举之”。所在地球表面的一切生命的过程,不但要受“天之气”的影响,也会受到地球大气的影响。中医在讨论地表植物“成熟有多少”时就明确的说:“地气制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地球释放截留的宇宙精气,受自身在轨道中的位置影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标志着不同的季节:“正月、二月…地气始发;三月、四月…地气定发;五月、六月…地气高;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九月、十月…地气始闭;十一月、十二月…地气合。”

       地之气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地表物之气。地球表面生长的动物、植物、矿物、水等同样都可吸取、截留、保存宇宙精气,不同的是,当宇宙精气处于流动状态时被称之为“气”,而处于截留、保存状态时则称之为“精”,精是气的另一种形态。而人类则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够从地表物中提取出它们所截留的微弱的宇宙之精,转化为人体藏象系统所需的以量。这正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天下之物皆可入药(也可算是一种新的“万物有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