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中主角们风行之处,百年老街与生猛夜市,最古早的台北味
台北 市万华,此区旧称“艋舺”,是 台北 最早形成的街市,是原住民的商聚之地,当时原住民们划着独木舟在 淡水 河上与汉人交易,河边上聚集着密密麻麻的独木小舟,场面蔚为壮观。平埔族人称 “独木舟”为“Vanka/Banka”, 泉州 人则以闽南语译音,称此地为“艋舺Monga”。这里曾是 台北 最繁华的地方,也是 台北 发展的起点。清代时,与 台南 府城、 彰化 鹿港 并列为三大重要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
剥皮寮老街
距离龙山寺只有一步之遥的剥皮寮老街,作为艋舺地区唯一有幸保留的清代汉人街道,是热映电影《艋舺》中赵又廷、阮经 天等 帮派少年风行的地方。
听起来有些瘆人的名字“剥皮寮”,来历也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清朝时期由 福州 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这条不长的街道仅有三四百米长,宽约三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色的木制门窗,闽洋融合混搭的骑廊显得古意盎然。剥皮寮历史街区内保有相当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传统店屋、精致的日据时期改良立面以及 光复 后改建的新面貌,建筑空间的变化多元见证了艋舺市街的发展。
如今,逃过了拆迁命运的剥皮寮老街,在经过了一系列“修旧如旧”的全面整修之后,变成了一条超有气氛的复古老街, 长寿 号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协兴米号、 怀安 医院、太阳制本所等老字号店铺一应俱全。历经百年的时光打磨,使得这些建筑斑驳颓然,一派古旧气息。置身于此,恍如隔世。
华西街夜市
邻近龙山寺的华西街观光夜市,因有别于其他夜市的“生猛”而赫赫有名。除了从山产到海产各式小吃一应俱全,还有中药草店、卖灵芝茶、甚至卖跌打膏药的叫卖。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蛇肉料理,许多游客都是冲着这里的蛇血、蛇胆和蛇汤而来的,有时为了招徕客人,还会有现场杀蛇或逗蛇的表演。
作为 台湾 最早的观光夜市,入口处的传统牌楼建筑和沿途的红色宫灯非常有特色。像我一样对“生猛”的吃食接受无能也不必担心,这里有许多经营数十年的老字号小吃,鱿鱼羹、大鐤肉羹、当归猪脚及 台南 担仔面等美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欢迎。喝一碗热乎乎的猪脚汤,浓郁的中药味儿让人通体舒畅,再点上一盘滑嫩Q弹的生炒牛肉,就是相当美味的一餐。
西门町
西门町大概是所有 台湾 综艺中出现率最高的地名,作为 台湾 新一代流行文化的汇聚地,让每个初次到访的游人都心生向往。
当真正站在这条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街区之时,头灯闪烁不停的霓虹彩灯和变换不断的LED大屏,让人竟生出一种无所适从的抽离感。作为 台北 最资深的商圈,西门町似乎永远流动着年轻的人潮,这里有最流行的日韩潮牌,风格独特的设计商品,五花八门的美食小吃,还有KTV等娱乐场所,更是聚集着20多家电影院,是 台北 有名的电影街。有时这里还会举行签唱会、小型演唱会、电影宣传会等文艺活动。
大稻埕
逃离了过度喧嚣让人无所适从的西门町,一路溜达回酒店,走过艋舺和大稻埕那些悠长古朴的老街道,偶尔遇到搭着戏台咿咿呀呀唱着的不知哪里的曲目,又或者路过街道中间的老式放映机,寂寞地播放着不知何时的旧电影,观众们都是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阿公阿玛,偻佝着身影搭着蒲扇,这些真实而美好的日常,才是我心目中 台北 应有的模样。
M_梦初
旅行媒体人,自由撰稿人,各大旅游机构签约达人。
自称M姑娘,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文字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商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