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随笔】《男孩们和吉约姆:我是喜欢女孩的!》
这是当下世界中最大的现实,那就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同性恋早已经不再是什么禁忌、不能谈论的话题,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保证了同性婚姻;但与此同时,与之对立存在的另一种现实,便是在一些穆斯林和非亚两洲中还有许多国家对此避之不及,好似天降炎灾般立法禁止和处罚。同性恋在一些国家是被处于极刑和坐牢的。这就是当下的,21世纪的关于同性恋的现实。本文并不对此过多的谈论,之所以说这些,完全是为了这一部叫做《男孩们与吉约姆》的法国电影。
这部2013年的电影是法国喜剧演员圭洛姆·加里尼自编自导自演(且一人分饰角)的处女作,并且是完全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电影在法国的凯撒电影奖中大出风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电影中的吉约姆在最后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学着接受他是异性恋,在一个提前假定他是同志的家庭”的故事。这是吉约姆最后准备写得戏剧,也是他这部电影所讲述的。
这是部十分诙谐有趣的电影,其中众多的笑点都是冷而无奈的。在这个不落窠臼的“反向出柜”的故事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像法国这样已经通过同性婚姻的国家,对于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性取向依旧十分的困难。吉约姆因为天生非常“女性化”,喜欢模仿和学习女性的言谈举止,因此家里人一直都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同性恋。妈妈每次喊他和哥哥们下楼吃饭的时候,都说“男孩们和吉约姆,下楼吃饭了!”在这样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吉约姆没有任何意外的接受着妈妈的“开明”和鼓励,去交男朋友,走进同志圈,学着去成为一个同志。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幽默而颇为无奈,甚至有些过分的玩笑,吉约姆毫不怀疑自己,听着妈妈的话和所有人的认为,成为他们所以为的那一类人。
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事情甚至一直都是被忽视和无人察觉的。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这原来是个问题,一直都在我们眼皮底下,但我们却始终都没看见。跟随着他人的想法和似乎某种不成文的“传统”,毫不犹豫地接受自己的身份——他人为之定义和希望成为的那一个。吉约姆便是在妈妈这样的“认为”中接受着自己是同志的身份,并且从未有过任何怀疑。
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无非也就是通过一些列的挫折和各种各样的尝试之后,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那个真实的而不是别人所期望与传统所限定的那一种。吉约姆是学着认识自己,学着明白,自己是异性恋这个现实。而在现实中,一大批的同志是在学习着认识自己,学着明白,自己是同性恋这个现实。吉约姆是长在前提的“同志”环境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同志却是长在异性恋的世界中。他们彼此都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与不断的经历,进入自己的内心,找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电影中吉约姆是个十分女性化的男孩,从小他就模仿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最后就连外婆和爸爸都分辨不出他们了。这是漫长的从每一个他所遇见的女孩身上学习的过程,最终他完美地抓住女性言谈举止的众多特点,而成功地让自己“变成女孩”。对此,家里除了妈妈支持他,爸爸和哥哥对此都一肚子的意见。爸爸希望他能多参加些运动,并把他送到了男生寄宿学校,希望以此来锻炼他,但谁曾想事情并未按照爸爸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当吉约姆到英格兰的一所寄宿学校,他很快便喜欢上了一个帅气高大的男生,但最终当他发现那个男生却喜欢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吉约姆哭的稀里哗啦。
这都是一些列的探索过程,吉约姆在这其中跟随者苏格拉底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不能说吉约姆对于英格兰那个男孩的喜欢没什么,那显然有些什么。就好像初恋破灭一般,依旧会伤心。这就好像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孩喜欢上其他女孩一般,那时的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女孩与之的分手依旧让他们感到心痛。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论断:你曾经喜欢过女孩啊,怎么会是同性恋呢?用在吉约姆身上,便是你喜欢过那个男孩啊,你怎么会是异性恋呢?这或许是我们难以回答的,即使是那些探索基因的科学家或许也无法对此做出多么严苛的回答。有一点,我想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认识。人类的心灵,我们对此又了解到多少?
就像那个让吉约姆去尝试的女人所说的那样,人们总是这么定义:你喜欢女孩,就是直男;你喜欢男孩,就是同志。她说自己年轻时和学校里所有的女孩搞过,结果也没变成拉拉。她告诉吉约姆“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于是,吉约姆到同志夜店,结果有了几次颇为尴尬和奇怪的经历。他也经常去看心理医生,希望能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结果往往都是无疾而终。在和一个男人一起回家,准备发生关系的时候,吉约姆通过对方的“种马”意识到了自己的恐惧,并且也开始明白,如果想征服恐惧,最好的方法便是直面恐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走过恐惧的阴霾,看到隐藏在后面那个真实的自己。于是吉约姆在那阴霾之后,遇见了让他动心,并且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异性恋的那个女孩。
有人经常会说:你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异性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没遇见那个能让你动心的男人。而用在吉约姆身上就是,你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同性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没遇见那个让你心动的女人。最终,他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在三十岁的那天,他向妈妈“出柜”,自己是异性恋,是喜欢女孩的。曾经三十年的探索,最终所证明的便是周围所有人和约定俗成认识的错误,那是一场巨大的“误会”。
吉约姆用三十年的时间,通过在电影近两个小时的各种各样搞笑、无奈或是艰难的探索与体验中,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是谁,是什么模样的;揭开他人所认为的那一个自己,接下来出现的便是真正的吉约姆。母亲对此感到震惊,妈妈问他“证据在哪?他百分百是直男的证据在哪?大众怎么知道他一定就是百分百的直男?他全家人都确定他是百分百同志了,除非他全家人都是一群白痴!”这是个让人觉得奇怪且有些喜感的问题,但却也是让人顿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并且妈妈的这段话真正地告诉了我们,对于他人性取向真正的接受和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当全社会,你周围的家人朋友都已经认为你是直男了,你怎么就能肯定自己是同志呢?证据在哪里?你作为同志的证据在哪里?吉约姆说“这不是一个百分比的问题,但是证据,证据就是他爱上了一个女孩!”这几乎是仅有的一个回答,脆弱却经得起任何的推敲。你作为同志的证据?证据就是你爱上了一个男人,仅此而已。
这是这个诙谐幽默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严肃主题。它所讨论的早已经不再是对于自己同志身份的纠结和痛苦选择,对于出柜的战战兢兢,因为社会偏见与歧视而艰难爱情的这一类故事了。当像法国这样已经通过了同性婚姻的西方国家来看,尊重一个人的性取向依旧是件困难的事情,这种行为很多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自己所不知不觉的。就好像吉约姆的妈妈几乎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定儿子是同志这件事情。而同样犯了这个错误的,是我们和我们所组成的这个社会,我们几乎是在无意识且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和验证之下,就认定一个人是异性恋的这样现实。先入为主,最终使得这样环境中的人们需要经过艰难漫长的尝试与体验才能找到被钳制之下的真实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同志的自我认同道路。
皮兰德娄曾经说过:人永远也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是在演戏,甚至不可能确信自己何时在扮演自己。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中所必须面对的麻烦之一。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便是苏格拉底所强调的“认识你自己”。当吉约姆从耳濡目染的“男孩们和吉约姆”到“女孩们和吉约姆”,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需要时间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又真的了解多少?著名性学家金赛曾经把人的性取向用0到10来表示,0是绝对的异性恋,而10是绝对的同性恋。出于这两极的并不会使多数,而在0到10中徘徊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而最终说回《男孩们和吉约姆》这部电影,它已经不再是那些同志电影的“初级阶段”了,原因或许便是因为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改变。就像2011年的那一部《周末时光》,他所探索的早已不仅仅是同志了,而是当自我认同之后生活和情感又会变得如何?就如导演所说,这只是通过同志来探索整个人类的情感世界。2013年的《阿黛尔的生活》亦是如此,更往前便是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同志只是故事的表面,他们所讲述的是其背后更大更广阔的普遍的某种情感。在这一层面《男孩们和吉约姆》也在尝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