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观后感

  Part1“花束般的”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都还在想导演为什么把电影题目定为《花束般的恋爱》?明明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导演却用了“花束”这样美好的词汇来形容。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我听到的一段话。

  我高二那年有一个很奇葩的室友,高二他转进我们班的时候,成绩很好,也很喜欢看小说,而且他还在学校带着手机,这两件事在高中都是明令禁止的。有一个晚上,另一个室友问他看小说有什么意义?对成绩有没有什么帮助,他说:“有些事情,现在不做,这个年纪不做,以后都不可能再做了”。我记得那晚他在看《基督山伯爵》,后来他成绩下滑,加上几次违反校纪,学校让他回家反省,他可能觉得憋屈,就转学了,再后来,我们便没了联系。

  但我却在日后体味到了他说的那句话,高中之后我没有再完整读过一本小说,文章也看得很少。看的书更多的变成了各个学科的专业书籍,娱乐更多地变成了刷b站和打游戏。我倒不是想说这样不好,现在的生活方式也很好,只是他说的的确也没错,很多事情,过了年纪就再也不会去做。

  所以当我回过头再来看“花束般的恋爱”这个题目时,就会觉得十分贴切。若是把男主小麦和女主小娟之间的恋爱看作是一朵以“结果”为目的的花朵,这样的“无果”必然是悲剧的;但如果换一个视角,不去将人生的各个阶段用各种看似必然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男女主之间长达五年的互相陪伴又何尝没有它本身的价值,就像两束花,在五年的时间里见证了彼此青春的盛开和衰落。

  工业化的社会里,人常常不是活在今天。许多事情被冠以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评价,就像儒家说“学而优则士”,当一个读书人不能做官的时候,又会有多少人觉得他学问好呢?又有谁会去认为他的寒窗苦读有价值?更多的评价都只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的孔乙己罢了。可是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无数的孔乙己,我们的流行文化是否给予了孔乙己足够的关怀和容忍度呢?

  今天的流行文化充斥着唯结果论、目的为导向、kpi等,但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花束般的”无疾而终,当我们自身变成孔乙己时,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给予过去一段“无果”的时光以价值,如果能够的话,也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社会价值观和个体割裂时所产生的疼痛。

  导演用“花束般的恋爱”,也许正是想要教导我们要有勇气给予那些不被主流评价体系接受的事物足够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一次没有成功的尝试,然后学着和自己和解。

  Part2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电影的结尾,小麦和小娟在参加完朋友的婚礼之后,又回到了初次约饭的咖啡厅,在此前的婚礼上,他们都和各自的好友表达了自己想要分手的想法,但在最后,男主还是无法开口,甚至还提出了结婚的想法。但这个时候有一对年轻的学生像他们五年前一样走进了这家店,坐在他们五年前的座位上,进行着他们五年前一样的对话,男主终于明白,自己和小娟再也回不到初遇时的状态;而小娟想要的也不是这样一个降低标准的“中间路线”,因为小娟此时是清醒的,一方面,她不接受这种妥协的婚姻,另一方面,他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小麦的裂痕已经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而一场带着间隙的婚姻也只会让两人在日后的日子里遭受无数的煎熬。

  小麦和小娟的感情是如何变得麻木的?

  两人相识于大学毕业季,他们喜欢看相同的博物馆展览、漫画、画家,甚至会穿同样风格的鞋子和大衣,茫茫人海之中,这种相遇让他们觉得仿佛遇到了世界上另外一个自己,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毕业之后,两人在东京郊区租了房子,开始同居,小麦说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维持现在和小娟的生活。

  两个人感情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工作”。普通大学毕业的两人在毕业之后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小麦开始在家给一些网站做插画,并且还仍然接受父亲每月五万日元的生活援助;小娟的情况更差一些,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小娟四处求职无果,只能在一家冰淇淋店打零工。

  电影在这段情节埋下了伏笔,小麦和小娟二人的间隙也是从此处就可以看到产生的征兆。在小娟找工作的过程中,曾有一次面试后在地铁站大哭,在小麦的回忆视角里,这是他认识小娟以来第一见她哭,这激起了小麦对小娟和这段感情强烈的保护欲,此刻的小麦看到的是恋人被“找工作”这件事深深折磨,他想要为小娟排除这种烦恼,所以“就业”和赚钱成为了小麦当下认为最需要做的事。

  但在小娟的回忆里,甚至没有记得这段“崩溃大哭”的经历,在找工作无果后,她坦然接受了去冰淇淋店打零工。在小娟看来维持现在的生活需要的是小麦对自己的感情,而不是一份高薪的工作。

  两人感情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双方父母的到来。在小娟的父母到来前,小娟告诫小麦,自己的父母就是现实里的“广告推销员”,在饭桌上,小娟母亲说一定要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不一定是要在大公司。面对丈母娘的谆谆教诲,小麦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但却受到了小娟的白眼。五天后,小麦的父亲来到东京,希望小麦能回家继承烟花事业,但显然,小麦是不可能离开的,小麦的父亲以此为由,终止了对小麦每个月五万日元的经济援助,这是小麦和小娟感情变化最直接的导火索。

  电影到这里的时候,小麦和小娟对于两人感情的基石是什么的认知已经产生了分歧。小麦虽然拒绝了父亲,选择坚持留在东京,但已经认同了小娟母亲的观点,那就是爱情一定要有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小娟此刻仍然保留了两人初次相遇时对于爱情的定义,那就是两个人要足够一致,要有足够多的相同点,要心意相通,而物质不是爱情的必备品。

  之后,原本来找小麦做网站插画的客户把价钱从一千日元一张,变成了一千日元三张,这进一步加剧了小麦对物质可能会破坏这段感情的危机感。半年之后,小麦开始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小娟此时在一家护理机构当出纳。此时的小麦像其他日本的年轻人一样过着996的加班生活,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让步给了工作,但小娟却还保留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她依旧会去看舞台剧、会看漫画、会玩switch上的塞尔达,并且小麦陪伴的缺失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耐烦也让她渐渐感到反感。这个时期的两人经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吵架,但如果除去工作上的烦恼,两人的感情仍然存在。

  一天,小麦负责的物流项目司机带着货物跳海了,在单位小麦受到了上司的冷落和同事的嘲讽,这天晚上回到家,小娟告诉小麦,自己已经把出纳的工作辞了,打算到一家新成立的策划公司上班。小麦为小娟做出这样轻佻的决定感到恼火,他认为上一份出纳的工作来之不易,而这家所谓的策划公司的工作明显不够稳定;但小娟却告诉小麦,自己并不喜欢出纳这份工作,自己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小麦表示“一直只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的人,真的是看不起生活并且无知”。

  在这一次争吵中,两人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变大。面对社会和现实,两人交了完全不同的两份答卷。小麦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正像小娟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做好了准备,然后泡进了社会这个澡堂”,他把他在工作上受到的种种羞辱和不公平待遇当作了理所应当,并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定义为天真和无知。而这个时期的小娟则认识了加航持平,这个男人经营着一家策划公司,“热爱”、“梦想”等标签吸引着小娟。

  两人之间的矛盾此刻也已经显现: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和定义不同,对美好未来的定义不同。

  几个月之后,小麦的大学好友和前辈酒后去世,参加完葬礼后的小麦和几个大学时期的基友感到非常悲伤,在小麦看来前辈曾经是帮助过自己的人,并且死的时候经济上十分困难,感情和事业也都一团糟。在小麦的回忆里,那天晚上回到家后,自己非常希望向小娟讲述自己和前辈之间的经历和故事,但小娟回到家后就早早躺下休息了,所以他一个人打塞尔达到深夜,之后又出去散步、喝酒。但在小娟看来一个因为酗酒而死的男人是很光彩的,并且他去世之前还曾经打过前女友,这让小娟实在是对这个男人的死悲伤不起来。而当第二天早上小娟打算和小麦交流时,小麦却已经打算去上班了。

  前辈的死,基本上标志着小麦和小娟两人感情的裂痕已经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因为两人从此之后可以谈论的话题就只剩下了回忆,而当回忆回到现实时,两人常有无穷的矛盾。

  Part3小麦和小娟的差异

  小麦和小娟对待恋情和社会的态度有何不同?

  毕业之后,小麦看到的是女友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崩溃大哭,父亲用取消生活费来要挟他让他回老家,女友母亲告诫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就是小麦在这段恋情里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现实问题,这就让小麦产生了一种想法——一定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爱情保驾护航。

  所以小麦面对现实逐渐变成了一个理性的人,他开始努力接触社会,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许多观念,慢慢地他开始认同许多老一辈人一直念叨的观念。他觉得他应该在工作上去忍受客户和上司,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加班,并且下班后也在家里也会继续工作。在他看来自己这么做是在扫除两人感情的障碍,是必要的。

  最终小麦选择了暂时牺牲对女友的陪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他看来不仅仅是自己,大学时期的基友基本上都正在遭受现实的吊打,当看到前辈因为赚不来钱而让女友去银座当陪酒时,小麦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一段没有现实基础的感情的恶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选择了去找一份正式工作,而不是继续在家画画。

  而小娟在毕业后看到的的情景则大不相同,自己关注许多年的感情博主因为恋情自杀、好友在一段恋情里被男友打伤,这些都让小娟开始对自己的感情是否坚固而感到怀疑,她希望这段恋情是可以天长地久的,但其实就连她自己都在心底怀疑这段感情是否会在某个日子结束。

  也是在这段时间,小娟感觉到男友陪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她清晰地感受到男友在如何建设他们的未来这件事上与她有了很大的分歧。她再次告诉男友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却遭到了男友的否定和嘲讽。这加剧了小娟对这段感情的怀疑,在这种强大的不安全感下,小娟最终成为先做出结束这段恋情的决定。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小娟从来都没有尝试向这个自己不喜欢的社会低头,也从来没想过融入群体。在疗养机构做出纳时,她几乎从来不去参加公司活动,她喜欢的仅仅是与自己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比如男友小麦,对小娟而言,与男友去家附近的面包店买一个面包或者在家一起度过一个下午要比参加无意义的社交活动要好得多。包括后来她选择到辞职到策划公司上班,对于小娟而言,对于生活她不会强迫自己,对于工作,也不会。这种自我倔强,一度曾经和那些漫画和展览一样,是小娟认为自己和男友共有的,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所以当她发现男友变成了自己母亲所倡导的那种人时,她感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让她对小麦的爱渐渐变淡。

  小麦和小娟对于婚姻的定义有何不同?

  小麦是首先提出结婚的人,在他的回忆里,那段时间,上司重用了一个刚刚完婚的年轻人,并且自己和女友也经常会因为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争吵,他认为一场婚礼,一方面既有助于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或许可以减少以恋人关系两人之间的争吵。尤其是在女友提出辞职到策划公司后,小麦更觉得应该结婚,他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哪怕小娟不工作闲置在家都是可以的。

  不难看出,小麦对于婚姻思考的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他看来婚姻有助于解决当下自己和两人所面临的问题,而对于“两人是否还相爱”这件事,小麦没有给予过多的思考,对于这段已经持续了五年的恋情,小麦潜意识里早已经把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自觉地归类于是在维护这段感情。以至于在结局自己已经下定决心要分手时,到了临门一脚还是没能说出口,反而想用“结婚”来暂时解决问题。

  而小娟却始终都对这段感情本身倾注了足够的思考,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两个人是否还在相爱”这个问题。在小娟的回忆里,当男友在床上向他提出结婚的请求时,她心里想的是“我无法想象和一个三十天都没有做过爱的人结婚”。在小娟看来,婚姻是要两个人两情相悦为基础的,婚姻是浪漫的,是充满仪式感的事情,而不应该是解决什么现实问题的良方。

  小娟亦是结局坚决说出要分手的人,面对男主不切实际的婚姻提议,她毫不留情地戳破了现实,告诉他两个人已不再相爱。

  小麦和小娟谁感性?谁理性?

  小麦是理性的的,在面对社会和现实时,他认为自己应该去解决工作的问题,并且认为自己忍受上司和客户的不公平待遇是理所应当的,是一种责任;而在婚姻问题上,小麦思考的也都是极具现实性的问题,他认为婚姻理应成为这场五年爱情长跑的坟墓,并且认为只要女友做出“和其他人一样”的妥协,这场婚姻就能解决许多两人因恋人关系而面临的问题。

  但小麦又是感性的,一方面支撑他去面对社会和现实的,最初是他对女友的爱,在“什么是一个好的未来”这个命题上,小麦一厢情愿、极其感性地认为自己必须要为这段感情建立坚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这段感情、乃至于婚姻的思考,小麦都是感性、甚至是糊涂的,在两人日常争吵时,小麦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还爱着对方,对于婚姻,小麦也掺杂了太多的理所应当,以至于知道结局两人的分手对话中,小麦话语中更多的是模糊和摇摆不定,甚至提出了“结婚”这种丝毫不能解决问题的建议。

  小娟是感性的,在大学毕业之后,她不仅保留了自己对于生活、感情和工作的全部追求,她坚持不融入她不感兴趣的圈子,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遇到加持航平这样的男人后,她也没有保留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在这段恋情的开头,她活在和男友两个人的世界里,在恋情的结束,她活在她一个人的世界里。

  但小娟也是极其理性的,在坚持自己感性诉求的基础上,始终做出了理性的抉择。当男友提议结婚的时候,她清醒地认识到这段感情的巨大间隙,并在结局对话中非常坚定地告诉了小麦两人的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否定了结婚这一提议。

  Part4 电影的细节

  1、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男女主感情升温的情节都发生在两人的私密空间里,而两人的感情线降温则都是发生在较为公共的场景。比如初次约饭的咖啡厅里,两人第一次吃饭是在一个加了隔板的座位,而在结局分手对话时,两人却坐在了没有隔板的座位,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中;再比如两人感情升温的对话常常只有彼此的爱好和生活,而两人的感情降温的对话,常常是工作、其他友人等;再比如两人感情的升温常是在只有两人的密闭空间,而两人感情的降温,则常常对应着多人聚会、与其他人在公众开放场所的交谈等。

  2、较多的副线暗示伏笔和后续情节发展。比如那个刚开始做零工后来转型歌手的女孩和两人都喜欢的画家开始有作品发表,都对应着两人感情的升温,而租房附近的一家面包店的出现和倒闭以及那只猫的生活状态也都对应着男女主的感情发展由盛转衰。

  3、女主在恋情开始时关注的博主所说的那段话其实已经暗示了自己的恋爱也不会有结果,并且在男女主恋爱的初期对话中也暗示了女主会在这场恋爱中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