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在一线丨两季作物变三季,广元剑阁发展10万亩晚秋作物

  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摄影报道

  葱茏翠绿的大豆行中间,青色的玉米苗从土中冒出。9月8日,走进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小剑村,10多天前种下的秋玉米已长有10多公分高了。前不久,剑阁县遭遇了连续50余天的高温晴热少雨天气,大春粮食作物受损严重。

  如何在大旱之后把产生的损失抢回来?降雨后,剑阁县迅速发展10万亩晚秋生产,以早治旱,发展春玉米,实现两季作物变三季。

  

  剑阁县下寺镇小剑村,秋玉米已长有10多公分高。

  把大春粮食损失补回来

  秋玉米、秋土豆、秋红薯已下地

  “赶在霜降前,我们还可以收一季鲜玉米。”下寺镇副镇长王先勇介绍,这块地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春玉米在7月底已经收获,高温伏旱后,剑阁县迎来降雨,当地抢抓时间,当天种下了第一批晚秋玉米。

  小剑村所种的黄金糯玉米,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5天左右,是剑阁县为晚秋生产专门引进的玉米品种。“鲜玉米只需要60多天,采摘完鲜玉米可以立刻种油菜等小春作物,玉米杆还可以做牛羊的青贮饲料,400元一吨,一亩地可以多800元收入,实现二季生产变三季。”

  据了解,剑阁县今年预计在全县种植3.9万亩秋玉米。“除了秋玉米、还有秋土豆、秋红薯,将在全县种植10.2万亩的晚秋粮食,实现产量1.54万吨,把大春粮食损失补回来。”剑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怀鹏介绍。

  在下寺镇二龙村,核桃产业园里的秋土豆已经下地。“种子下地越早,产量就越有保障。”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仲富介绍,二龙村有3880亩核桃产业园,林下套种金丝黄菊、芍药、丹参等中药材,高温伏旱导致柴胡、丹参等药材受损严重。“下雨后我们就把干掉的药材清理,种上了秋土豆减少损失。”

  

  剑阁县下寺镇二龙村,秋土豆已经下地。

  以早治旱,大力发展春玉米

  “明年计划多种早玉米。”王怀鹏说,剑阁县十年九旱,其中伏旱最为严重,今年高温伏旱期间,中晚熟玉米损失较大,而部分早玉米却实现丰收。“去年早玉米测产480多公斤,今年测产530多公斤,亩产实现新高。”

  “春玉米可以避开伏旱,我们正在为明年小春生产做准备,推广春玉米。”王怀鹏介绍,除了避旱,春玉米还可以在收获完后种植秋玉米、土豆、豌豆等多一季收入,间种大豆还可以固氮增肥。

  抓晚秋生产,但不能耽误小春生产,必须为小春生产做好预留行。“以早治旱,要完成明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万亩的任务,就必须全面留足10万亩的预留行,力争全部种上春玉米。”

  以一块2.5米宽的种植带为例,9月底大豆收获后,秋冬季可以种植小春作物小麦带1.2—1.4米,在1.1—1.3米的预留行里,现在可以种秋玉米、秋土豆等,待到明年春天3月开始播种春玉米。

  据了解,剑阁县农业农村局已成立11个技术指导组,跟进开展晚秋生产技术指导,协调相关部门保障肥料、农药等农资供应。全县已发动13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秋粮秋菜。

  【来源:四川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