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雄狮少年》的剧情?
感觉现在的注意点全都聚集到了建模上,那么抛开那争议很大的建模,只看剧情的话,这部电影怎么样呢?
元旦看了《雄狮少年》,因其特效精妙绝伦而赞叹,因其内核勾起思绪而落泪,但也因其情节敷衍了事而跳脚。相信对这部影片的矛盾感受不是我一人所有,它一定也存在于其他个体甚至群体中——有的人将其捧上天,称其为“国漫崛起”之代表;有的人将其踩下地,骂它作向西方谄媚卖乖的典范。
《雄狮少年》海报我总觉得不能一棒子打死。从辩证法来说,只要扬弃,把好的留下,坏的去掉,以后未必不会有更好的作品。借鉴《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样高超的技艺未必不能为我所用,借以弘扬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
技术当然是好得无可挑剔的,根根迎风飘舞的狮毛,点点晶莹剔透的水珠,还有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雄狮少年》剧照——狮头醒目逼真内核可以概括为梦想和饭碗,我想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梦想,我的理解是马斯洛需求等级的最高级——自我实现,在电影里就是舞狮。主人公阿娟(男)为了证明自己,选择了这条自己喜欢(看舞狮表演时在场下模仿)且较为现实(村镇舞狮文化浓厚)的路,最后也确实如愿以偿,赢得了舞狮大赛的冠军。可是,和引路人阿娟(女)及师父咸鱼强一样,阿娟(男)最后也没有继续舞狮。
《雄狮少年》剧照——阿娟模仿舞狮表演其实,从一个梦想与饭碗问题的亲历者的角度来看,我是很能够理解的。相对来说,饭碗,虽然付出小,回报大,但满足的只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梦想,虽然付出大,回报小,却能满足最顶层的自我实现。正是这种矛盾,才让人彷徨不敢前。也正是因为,按照现实常理来说,对前者的需要大于后者,才使得三代王者最后都选择了相同的路:阿娟(女)来到大城市上班,咸鱼强跟妻子一起经营店铺,阿娟(男)也辗转到上海打工。
可是,在矛盾突出方面,电影设计很不到位,所以难免让人不明就里——昔日的王者,为什么要舍弃光环,堕入尘世?其本质就在于,电影把梦想美化得太简单,而把饭碗丑化得太艰难了。故事的脉络,就好比一支半路出家的野和尚,经过退隐高僧指点一番,再训练一两个月,便能横扫少林寺所有受得道高僧教诲、从童子功练起、每日练功不倦的武僧。如果是这样,又何苦离寺下山呢?更何况在山下还要受尽凌辱,缺衣少食?电影脱离实际的描绘,使得矛盾不但不突出,而且完全隐退了,最终让阿娟(男)只身到上海打工的结局看起来突兀而无厘头。
内核本来是切合痛点的——如果把梦想和饭碗的问题讲好,能给多少年轻人以启示和鼓励啊!可是演砸了,沦为二流,败就败在情节上。
看过情节,我不禁怀疑导演小学是不是有抄作文的习惯。说实话,这种事情我也干过,就是把其他作文里引人入胜的情节抄下来,以后写作文,不管给出的命题是什么,只要开头和结尾点题,中间就能随意嵌套各种故事,要是碰到老师一时看走眼,说不定还真能套个高分。
既然是《雄狮少年》,那为什么不好好展开讲讲如何训练基本功,讲讲如何学习高难度动作,讲讲如何在比赛中如何克敌制胜,讲讲舞狮的文化传承呢?
关于传统艺术的电影,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是《百鸟朝凤》。在这部纪实电影里,从最基本的用芦苇杆吸河水,到聆听学习树林里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再到各种技法的传授,最重要的,是唢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百鸟朝凤》剧照——师徒三人听辨鸟语而《雄狮少年》对于刻画训练的艰辛的笔墨实在是少之又少,也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说它是传承传统文化,我是万不肯相信的。导演说他们曾在广东采风,这我也只能信一半。风土确实比较写实,岭南的阡陌交通的村落、郁郁葱葱的田野、热闹喧嚣的街头,一处处细节都让人倍感温暖;然而瑜不掩瑕,导演意淫出来的人情让我反感——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眯眯眼,只是一个表象,如果被这个细节绊住,而看不见其他的问题,危害恐怕更大。
《雄狮少年》剧照与广东村镇景象——还原度极高除了阿娟(男)代表的咸鱼狮队,其他狮队几乎是“全员恶人”,要么欺负良善,要么背后使阴招;在进退维谷时,咸鱼狮队使用的手段居然是用臭脚熏倒对手……导演显然是离题千里了,套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桥段时,早已将舞狮这个题目抛在脑后,全是陈旧的套路,而没有切题的、切实的、原创的、精彩的情节。
《雄狮少年》剧照——对手使阴招,与《功夫足球》如出一辙很明显,从“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角度来看,《雄狮少年》一败涂地。它只是把中国的元素和与之毫无关联的、东拼西凑的老桥段糅合在一起,如果是作文,眼尖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它看似辞藻华丽,实则离题千里,60分的作文最多得20分。
情节拉胯,究其原因,就在于主题“舞狮”是作为“他者”被表述而非作为“自我”进行表述。表述者没有调查,却夺过了发言权,表述出来的内容自然就似是而非了。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到“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舞狮,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在《雄狮少年》中,舞狮真正的文化底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而只是套用搞笑且无关的情节。如果它的定位就是虚构片,那我半点意见没有。比如《大话西游》,借西游的IP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喜剧,情节看似无厘头,实则无不推动中心深入。而《雄狮少年》则纯纯“又当又立”,又要盗用与主体不相干的情节,而不是从舞狮这一文化本身入手,表现舞狮队员真实的生活;又要标榜自己是“现实主义”“写实风”“文化传承”。
这还不算,更离谱的是,表述者不仅不认为自己的表述似是而非,还要把根据事实提出的质疑当做是无稽之谈、强词夺理。这其实与东方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演拒绝接受质疑东方主义,由萨义德提出,是一种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方式,具体指做出对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进而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
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存在着霸权,它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先进,排除了更具独立意识和怀疑精神的思想家对此提出异议的可能性。《雄狮少年》的导演也是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提出质疑的观众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连镜子也不会照的人。群众实际视而不见,群众意见充耳不闻,还想从群众中大捞一笔,简直是难于登天。
而因为这种霸权栽了跟头的,不止《雄狮少年》一个。近年来,各路神魔前赴后继、反复横跳,前有一众运动名牌抹黑新疆棉花,后有迪奥、三只松鼠等品牌给模特化妆成“缝缝眼”。它们要么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肆意给我们下定义,要么是站在局内人的角度,却刻意迎合着局外人对我们的不实定义;实质性惩罚生效之前,它们持续膨胀,惩罚生效后,才不情不愿地做出道歉,亡羊补牢。
迪奥广告——模特化妆成眼神阴鸷的清朝女性形象从历史来看,这种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当年的东方和西方差距实在太大,所以在话语权上完全处于劣势。占据话语权优势地位的西方出于控制、操纵、甚至吞并东方的考量,强行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或更准确地说,是曲解。而今时今日,随着东方在世界舞台的实力和影响力逐渐上升,其实完全有机会正本清源,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真正的东方文化展现给世界。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阻力:在外部,西方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不惜阻碍东方文化在西方的正常传播;在内部,东方的某些团体为了向西方牟利,不惜罔顾事实,歪曲真相,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
由此可见,东方要为自己正名,实在是任重道远。但是,让人欣喜的是,人民群众的意识已经觉醒,对于胡说八道、颠倒黑白、以偏概全的行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坚决抵制,这就使得“东方主义”者们不得不掂量掂量做出这种行为的损益比。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更重要的,还是全方位提升东方的实力,从而具备为自己表述的能力,同时搭建各主体自由表述自己的平台,让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非文化交流活动——《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回到影片本身,《雄狮少年》细节之精湛标志着国漫的技术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一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我以为,要做好老师,必先做好学生;要对外输出,必先对内输入。所以,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下现实,才能扮演好“表述者”的角色,才能用一流的技术讲述一流的情节,表达一流的内核。
《典籍里的中国》海报——古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