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细思极恐的华语恐怖片,你投给谁
看死君:随着华语恐怖片的式微,那些老式的生搬硬套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虽然新千年以后华语恐怖片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纷呈溢彩,但是,这几部成功的恐怖片则灵光乍现般地均裹挟着一类相同的元素。
即摭拾了地域迷信特色下的民族民俗宗教的时代镜像而擦出来的星点火花,为未来华语恐怖电影的突围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素材,换句话说,只要找到适合生存的创作土壤,再进行深度解读和挖掘,将类型片窄化,那么华语恐怖片也不至于穷途末路、黔驴技穷了。
公号 | 看电影看到死
作者 |猫になりたい
2002年
《双 瞳》
渡劫升仙,双瞳人魈,轮回羽化,黄裳得道,这些均与古代道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传说有双瞳的人,杀世间人魈后,便可得道成仙,这期间还需经过五道地狱门槛:寒冰狱、火坑狱、抽肠狱、挖心狱和拔舌狱,此为道家所说的“五狱”,之后便可羽化飞天,颐养仙体。
当然成仙的条件还有另两个外界因素,就是大病和炼丹,片中有一句台词:“人只有在大病之时才可大觉大悟”。
影片围绕着得道修仙展开,中间有段血腥屠杀情节,此情节发生在摩天大厦内筑砌的古代道观庙宇中,压抑阴沉的色调下,现代的枪弹器械最终敌不过古代冷兵器的血刃,或许这是科学和宗教之间无明显界限的角力对抗,这场大屠杀干净利落,暗藏杀机,戾气熏天,杀戮心仿佛瞬间冲出屏幕。
影片多处留白,就像那个道教研究学者说的:“你问我是否相信道教修行能成仙,如果我说是,那你会怀疑我的权威,但如果你问我是相信道教修仙还是相信外星人,那么我不会选择相信有外星人”。
影片中传统的玄学以及道家修仙的原理把古人的迷信格局放大并进行畸形的阐述,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家庭琐事和感情拉扯无形中,助推着最后高潮部分的喷涨和跌落,因为男主人公有了牵挂,有了放不下的爱。
或许成仙只是一个形式,放下解脱,在心中已成仙,然而过度解读的神秘宗教诱惑正如那迷失的人性,就像片中那些数不清的极端教徒一样,痴迷地与异类去正面厮杀,去寻找阴差阳错的救赎。
2013年
《李碧华鬼魅系列:奇幻夜》
《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
两部电影由六个不同的短片构成,“枕妖”、“迷藏”、“黑伞”、“赃物“、”放手“、”惊蛰“,编剧均有李碧华参与,也是基于李碧华的一些片段小说构建起来的。
影片本身由于篇幅所限,加上几个导演风格不够统一,剧本在讲述方面欠缺一些感染力,故事性稍显不足,部分情节有一些老套无新意,所以并没有产生一些轰动的效应,但是里面的很多民俗元素还是可以窥视些许玄机的,所谓贴近生活才可以反应现实。
香港地区巷弄街道边的药店、周易算命先生、拜佛拜仙、风水堪舆之术数,港人从老祖先那里习得并延续至今,耳濡目染的贴近你我的生活,片中有的角色似在修行,修来世化成人形,修前世渡劫化缘,如果去仰望历史长河,古有《山海经》和《搜神记》,近代有《平妖传》和《聊斋志异》。
妖鬼蛇神,道友仙家,古人把对大自然的力量由恐惧衍生出崇拜并逐渐形成多个玄学、宗教体系,而恰巧李碧华,用本人妖气弥漫的写作风格,谱写了爱恨纠缠的迷魂记。
李碧华的风靡一时,与香港繁荣的时代浪潮不无关系,各个阶级,悄然展开对欲望、对情色、对鬼怪的无尽幻想,在午夜回廊,在梦醒时分,人和鬼,仙与魔,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晕出迷幻旖旎的颜色。
读李碧华的故事,或如触碰一把阴寒刺骨的短刀,让人背脊发凉,又让你被世俗缠绵裹绕,她写人如魑魅魍魉般的贪婪,她说鬼如不舍不弃的偏执。电影反而弱化了李碧华的个人特色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2013年
《僵 尸》
不同于上世纪末香港地区以插科打诨、妙趣横生为卖点的僵尸片所注重的笑料那样,本片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受到不经意从你指缝中吹过的阴寒气流,阴森的毫无遮掩,惊悚的新奇彻底。
即使由于穿插了类似日式造型的女鬼,而下拉了整体观感水平,但是也并不能遮盖作为糅杂着神鬼迷信下它的光芒。
无片可拍的电影演员、穿着邋遢的隐士天师、阴森诡谲的大厦、以及泛黄的屈于一隅的林正英和许冠英的照片戏服,片中大量使用阴冷的暗色调,尤其是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上世纪有出尘之姿的港星。
这种浓烈的港式味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似曾相识的代入感也加深了看客的体验,压抑的基调一方面烘托出惊悚的紧张氛围,另一方面更像是对日薄西山的港式恐怖片的怀念。
当主人公垂死之时,脑中闪现的是第一天他刚搬进这栋大楼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没有被邪恶术士下蛊成魔的僵尸,也没有借道招魂的阴兵,更没有自己与僵尸大肆搏杀的掠影片段,过往的一幕幕犹如他跌宕演艺人生的写照,他悄无声息的离开,真实人生与角色世界交错难分,他心中的世界很孤寂,昔日的快意雄风已经化作旧时的布景板而满眼创痕了。
而片中关于七日重生、五行八卦、斩妖除魔等元素也颇有古早遗韵,让人感叹麦浚龙才华同时,也缅怀港片的流亡。
2016年
《中 邪》
影片《中邪》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把国产恐怖片从假大空的吐槽声中挽回了一点面子。
很多经典的恐怖桥段和表现手法,彻彻底底的本土化和朴素化,怪力乱神的纸人娃娃和“还人”情节把农村的迷信朴素意识烘托到极致,几处成魔成疯的反转紧扣人心,跳大神算命的铺垫染指,去台词化的人物性格更显得平易近人,画面的粗糙感加上第一视角的抖动感,更因经费所困倒显得有些噱头十足。
人性的贪恋和扭曲,为复仇,为救赎,为世俗间的那些患得患失,都在阴暗的灯光下一步步被撺掇着。
片中更是在人物的塑造上设置了几处断层式的转变,几个角色拥有了反转的嫁接,“中邪”的姐姐,从最初的一个正常人然后分化成“疯癫”,平易近人的弟弟从下圈套的捕猎者转换成复仇的凶手,装神弄鬼的王婆从“救死扶伤”的神婆跌落至抱头痛哭的胆小鬼,这转变成了“冤魂”索取福报,人心崩塌的转折点。
藏起来的摄影机,充当着真相的视角,它帮助观众扒开了深埋多年的秘密,揭开了行骗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过往纠葛。
独立的农村、朴实的台词、封闭的院落庭楼,昏红的摇摆灯笼以及为数不多的人物角色,都恰到好处的把观众锁进一个屏住呼吸的盒子里,急促的呼吸声和奔跑时的脚步声显得格外真实。最终,行骗者被私刑完结,行凶者被法律制裁。
2015年
《红衣小女孩》
不得不说,台湾本身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而可以深度挖掘的宗教和迷信题材层出不穷,前有狐仙修炼的阳明山,后有人世轮回的观音落,不同的只是外面那层具体意向的皮,而相同的,就是放不下的执念和亟待被唤回的缺失的情感。
影片源自一个真实故事,说1998年一个郊区,一群人无意间用DV拍摄到了一个脸色铁青,走路轻飘飘的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而故事就是由这个具体化形象开始展开的。
影片中的旧式公寓、烟雨蒙蒙笼罩的深山群落,完全copy旧式台式电影的味道,高潮部分骷髅群和神魔仔等地域元素大范围的摄入,像是爬满了细细的触手,无孔不入的渗入主人公的神经中,硕大的人脸妖蛾成群乱飞,都在为片中最后的人性反思召唤着一个巨大的心魔,如何去寻找救赎,就成为了需要解开的心锁。
不过,当所有的惊悚恐惧具体化后,恐怖本身就没那么恐怖了,这也是本片在诠释的时候显得有些落入俗套的地方,加上片尾出现的B超人脸,又一次把高级感降低了,即使观众都心知肚明,这是在为第二部做铺垫,可是往往最值得去思考的地方应该就是隐晦的地方。
2017年
《红衣小女孩2》
第一部的成功卖座,顺其自然的催生了第二部,外壳还是那个味道,只不过这一部把更是将台湾的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学漆上了本土的东方色彩。
三个妈妈的角色都是在自我超度和寻找解脱,失魂落魄下表现出来的迷惘,抱着执念就成魔的刻画使故事,相比前一部来看更有了说服力。
前一部笼罩在深山老林的诡异传说,在下着茫茫迷雾的暗夜里,鱼贯前行进入你我生活的喧闹都市圈中,虎神爷的形象,更是拉高了本片的民俗学形象,它原本是我国民间一种神祇,有守护村庄、庙境之用,即使现代,台湾很多地区都还在供奉虎神。
片中最后自然是母爱的力量感化普渡了红衣小女孩,而神明虎爷的神威则吓退了魔神仔,最后,山雾再次缭绕,现实世界和结界邪狱到底有没有呢?这本身就是个开放式结局,而本片所传达的主题,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辩证话题。
电影,是浪漫的,是写实的,或困于桎梏,或颠覆传统,每个人物都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里得到别样的延宕,故事如梦,人生沉重,只有奇思妙想的灵魂方可翱翔。
至此,华语恐怖片以类型学的方式在逼仄的电影道路上颠簸行走,纵使因审查机制和呈现尺度等敏感因素被受制于边缘,也限于题材和票房等客观条件游离在主流之外,但是扎根于本民族本土特色下,运用民俗、宗教、迷信、地域、传说等等题材,加以把握和编纂,同样可以运筹帷幄,同样可以在窄化类型片的未来杀出一条血路。
作者|猫になりたい;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