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一下《明日战记》
本来最初看完点映心情大好,感觉中国科幻的未来充满希望,也在当天票房近亿了,本着大多数人都还没看呢,克制自己不剧透,简单分享夸了几句,但从首映开始就发现不对劲了,B站很多大UP开始铺天盖地的无脑黑、拉踩明显、语言之恶毒出乎意料!去对线的话我觉得应该没意义,反而会被无脑粉丝冲死,不如就大家诟病的问题一一分析,咱将事实摆道理!
我将从三大层面,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我本人是科幻爱好者,同时也在相关行业工作过,现在自己搞原创世界观创作,还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行业认知和发言权的。
1。特效、设计?:
这是相对广受好评的一层,概念设计师启用的是已故设计师:迈克·纳什(Mike Nash)曾是 《地平线:黎明时分》首席设计师 ,专业度个设计能力不必多说,是行业内和玩家普遍认可的,诟病是外国设计师的其实没必要,电影行业启用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并不稀奇,很多顶级的好莱坞大片也有很多中国的设计师和视效人员参与,只不过以前大多是为别人的电影锦上添花,国产科幻起步晚、电影工业不成熟,没有什么发挥余地、待遇低缺乏对高手的吸引力。
然后,有人吐槽镜头给的太近(天...这也能成为黑点?)在相关行业工作过的人一定都知道,越敢给特写镜头对视效的要求往往也越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细节,更合理的设计,出问题更容易被放大、看见,比如机械结构、联动装置、功能性的设置,特效、特效服装与演员的结合、穿帮、材质的战损、破碎、碰撞与环境的交互等等。
特效也不止是普通观众所认为的“激光、爆炸、电弧、烟雾”,还包括对演员的特效化妆,相应的特效道具(包括实体的外骨骼),绿幕抠像的电脑特效,还有专门搭建好场景的实拍特效等等,是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共同作用才结合出“以假乱真”的设计场景和效果。
晃动的镜头除了为了表达真实感,也是为了传达紧张、剑拔弩张的情绪和氛围,如普遍诟病的会议室争执那场戏,我理解是为了把观众拉入到那场戏的分歧中去,时间紧迫,同时牵扯数万人的生死命运,但凡有点同理心相信也不会太过平静吧?
大量的战斗戏和追逐戏,更是巨大挑战,大家应该都明白“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制作难度会几何倍的提升,路线设置、布景、运镜、实拍与特效结合、后期渲染、调整都是大工程,非常考验剧组各个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哪个节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成片的效果,也就是说不单纯要特效团队过硬,同时拍摄、表演、各部门的配合都不能瘸腿!国人自己的科幻团队缺乏相应的经验,很多都是边摸索边实践的。
2。故事、剧情逻辑:
这是普遍被诟病的重点,也针对一些集中的问题盘盘~
首先,电影官方也明确给出了类型方向“中国第一部科幻机甲爽片”,经常看科幻片或者说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应该了解,电影是分很多类型和主打方向的,比如爱情片、故事片、悬疑片等等,就科幻片这个大类别而言,也有侧重思想哲理的和侧重视效爽燃的,就本片而言,其侧重点并不是哲思和探讨深度的,故事非常简单和直白,“出现危机,临危受命,限时完成任务,主角团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并没有宣扬大爱售卖情怀!平时大家诟病科幻片无意义的文戏太多,现在压缩了文戏的量,减少了儿女情长,反而又嫌人家没内涵...
我承认,故事剧情有很大问题,谈不上精良,但也绝到不了那些恶意差评、一无是处那么糟糕的地步,大体算是逻辑通顺的合格剧本。而且为了符合上映要求,被剪掉了十几分钟的内容,相信对剧情逻辑还是会有一定影响,有些交代缘由的部分被剪掉势必会影响观众的理解。相比之下《流浪地球》的优势在于,很多人先知道大刘的小说,对世界观是有整体认识的,电影中没表象出来的地方,对故事有基础认识的人是能逻辑自洽的通顺下来的,而且那是先被认可的故事再拍的电影,而《明日战记》更像是为了展示国人科幻视效能力而后补的故事。
剧情内具体诟病篇:
3.古仔和机器人的打戏:很多人认为主角太菜了,没有像好莱坞大片中那样,轻描淡写的碾压机器人,觉得打的很艰难,甚至被虐,觉得不合理,主角太弱!那么我们来看看官方的战斗数据设定:
我们能看见官方给到的,动力外骨骼:攻击:58% 防御:55% 速度:80%,
机器人:攻击:62% 防御:60% 速度:88% ,各方面属性机器人是略高一筹的,而人能左右战局变数的是思维、谋略和主观能动性。在主角团经历了数轮消耗和能源不足的前提下,对抗起来艰难有什么不合理的?依旧如砍瓜切菜、割草游戏那般才合理?
装备老化和能源不足问题:剧情里也交代了,潘多拉降临前,人类经历了大战,战后处于半废土状态,环境破坏、空气不如、资源匮乏,并不会有太多资源倾斜到军事部门(大多可能拿去造天幕了),军备裁撤、缺乏维护、减缓迭代是非常正常的事,而且相较于机器人,动力外骨骼大部分空间看是要给人员穿戴的,并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在身体部分增加能源储备模块(当然,太多外挂会影响行动力),能源供给没有机器人充足也非常正常。
4.李升、谭冰、博士:确实人物塑造不够丰满,表演上没什么发挥空间,“天幕就是我、我就是天幕”也成了新梗~没啥可说的,需要很大改动和更多的铺垫、描写。
其实就剧情而言,我觉得《明日战记》更适合系列剧而非电影,如果是TVB港剧的形式,或许故事会有更多细节,也会更精彩。
3。行业、竞争,差距及其影响:
先说竞争和差距吧,这是票房期间最显著的离着最近的问题,有买水军彩虹屁的,自然也有买水军泼脏水、尬黑的,商场如战场嘛~总有人看别人赚钱比自己亏钱还难受,能看到很多尬黑的视频,黑点也很乏味,旁边大哥睡着了,呼噜很响,谁要说这片子剧情合格要么是没水平、要么是没品位(靠拉踩贬低作品太高自己的品位和见识),阴阳怪气的diss,说问题吧?说镜头晃、糊,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问他怎么个不好法吧?就说和“星战”“环太平洋”“变形金刚”“钢铁侠”比差远了,问就是感觉...但丝毫不提起步阶段和电影工业的差距。
什么是差距?人家改写历史的科幻片上映的时候咱还没改革开放呢!一上来就拿人家电影工业的顶级杰作比,那确实差点意思,耍流氓程度不亚于比打乒乓球...电影出来前,大家嗷嗷喊着中国怎么就不能出一部像样的科幻大片呢?真有人砸钱努力做了,又一百个瞧不上,这不行、那拉跨,只要不是国际顶尖水准就≈辣鸡...真的不理解,不能有过程吗?不能有探索吗?
再说说相关产业链,国产科幻不行都差在哪?首先相关的创作者、从业者、爱好者多吗?中国科幻小说的数量甚至都没国外科幻作者的数量多!相关的从业者,掌握相应技能、知识的人就更少了,大众层面也普遍不感兴趣或有“国产”二字就低看一眼,配套的设备、流程更是要去和国外学习、租借,资本市场也很少会有人愿意投资国产科幻,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无比艰难和阻碍重重。
行业及影响:《明日战记》对于中国科幻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不仅标志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国际水准的视效,也证明中国这片土地不是不能做出好的科幻作品。明面上是票房收益,其实隐藏的还有大众对国产科幻的态度转变,是否能激发一部分人投身于这个行业,无论是创作端还是执行端,让资本正视国产科幻的价值,以后愿意对科幻事业加大投入,市场层面,在电影这块,能争取科幻蛋糕的一席之地!当然这都是利好的层面,但就目前票房成绩来看,真让人心寒!或许能成为嘲笑者的谈资,“你看吧?我就说国产科幻不行!做科幻、投科幻都赚不到钱!”很多人看到片尾彩蛋,都很激动,都期待下一部的到来,但投资4.5亿的电影不回本你让古仔怎么拍下一部?疯狂接广告、接烂片吗?他都五十多了,还能拼几年?
当然,他如果成功了,也势必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把标杆立的这么高,你叫那些浑水摸鱼想割一波韭菜就跑的人怎么混?人都是见识了好的、优质的,要求就相应的提高,烂一些的就不乐意买账了,因为有对比嘛~最终还是希望《明日战记》的票房能够逆袭,不要让好好做事的人寒心,不要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真诚的人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
有条件的还是多带些朋友去影院支持一下吧~是好是坏,你看了才知道,不要被舆论裹挟,相信你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