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会设计更可怕的是过度设计

  来自:非标准建筑工作室(ID:non-standardstudio)

  本文已获得授权c

  明亮过度,反显得幽暗。

  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拆房部队拆的第406座建筑

  拆房:盖岑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建筑师的脑回路可能

  真的和正常人不太一样。

  对正常人来说:

  工作是做不完的=别工作了。

  但对建筑师来说:

  设计是做不完的=别休息了。

  没熬过通宵的设计方案

  就像没熬过糖色的红烧肉,

  看着颜色就不正。

  

  其实有一种东西叫做

  红烧酱油。

  设计是无限的,

  但设计任务是有限的。

  过度设计和过度消费一样,

  如果超出需求了,

  那就不叫设计/消费,

  叫装哔~

  

  某全球IT公司(真的是在全网都没有搜到这个神秘公司的确切名字)打算在阿姆斯特丹设立比荷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组成的经济联盟)新总部。

  位置就选在公司原总部的旁边,与之一起拥抱周围优美的水环境。

  

  既然原来已经有一个总部,再新建一个总部是不是因为某公司最近业务暴涨?

  很有可能。

  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想增加点儿新业务。

  比如,房屋租赁。

  

  新的总部办公楼被定位成一个多租户的办公项目,4万平的办公面积。

  租赁办公和总部办公将各占一半。

  然后,这个神秘的IT公司请来了

  复杂流线大佬UNStudio来委托设计。

  大佬掐指一算:依据周围建筑高度以及本项目的功能面积要求,强行并置好像摆不下。

  左右并置办公空间均不能获得良好朝向,前后并置采光距离也不够。

  

  

  那就只能合二为一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更有利于使出看家本领复杂流线。

  对不起,大佬的意思是满足两部分人群交流活动的需求。

  

  当然,这样大进深的体块同样对通风采光不友好,挖中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规操作。

  如果不常规操作呢?

  那可就是神仙老虎狗,各显神通了。

  预防过度设计守则第一条:

  常规操作能解决的问题,

  不要随意加难度。

  因为你难为的都是你自己。

  UNS觉得:对。

  

  然后根据人流复杂程度,租赁区置于下部,自用区置于上部。

  

  咱们已经知道基地周围环境不错,再加上低层区本身也是相对开放的租赁区,首层结合环境做个开放的花园大堂是应该的吧?

  为了公平起见,屋顶再来个花园给高层区的总部办公使用也是应该的吧?

  于是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不就来了。

  

  由于未来租户的规模并不确定,

  所以办公空间的划分是个问题。

  作为一个严谨且实力雄厚的studio,当然应该搞一下阿姆斯特丹租赁市场调研、目标客群分析、中小型IT公司办公需求等等的研究分析,再给出一个不同面积办公空间的配置比例作为空间划分依据才能对得起设计费吧?

  对此,UNS表示:

  可以,

  但(不)没(想)必(加)要(班)。

  既然无法准确划分,那干脆就不要划分。一整个大平层,谁想租多少自己打隔断吧。

  

  规规矩矩置入柱网,求结构师表扬。

  

  前面说了底层大堂要和环境结合开放,所以怎么也得凹个造型搞个门头了。

  

  但UNS的长处不是凹造型,而是搞流线。

  怎么办?

  预防过度设计守则第二条:

  永远不要干你不擅长干的事儿。

  因为你不知道干到哪儿能及格。

  所以,UNS果断决定通过搞流线来凹造型。也就是先想办法把屋顶花园和首层大堂这两部分的公共活动空间给连起来。

  

  怎么连?

  还是常规操作。

  依靠公共活动神器——

  平台+楼梯cp了。

  

  利用楼梯连接平台一路向上,为各层办公人员提供休憩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方便不同层间的交流。楼梯和平台还可以搞点花样。

  这事儿UNS也熟,毕竟做过辣么多中庭,找个合适的放上去就行。

  

  预防过度设计守则第三条:

  没事儿多翻旧方案。

  能拷贝自己的,就别去突破自我了。

  

  

  但中庭大堂怎么和外部空间联系好歹还是得有个特别造型吧?

  总不能直接开个门洞就算了。

  造型怎么做?

  怎么简单怎么做。

  UNS的意思是,

  既然现在空间里唯一的元素只有柱网,

  那就用柱网做。

  先以柱网尺寸划分网格,打好变化的基础。

  

  直接利用柱网来控制建筑底层的开放形态以及中庭平台和屋顶花园的形态,形成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结构形式一体化。

  

  OK,确定了变化原则,我们来妥帖确定一下后的形体。

  关于底层开放,利用柱网控制建筑体块起伏的形态,逐层向上提升。

  

  前面的花式平台同样也以柱网及半柱网的尺寸加以控制,形成公共活动交流空间;同时设置楼梯,向上与屋顶花园连为一体。

  

  

  屋顶花园同样依据柱网进行区域划分,由于底层公共活动空间形体凹凸已较为丰富,屋顶层就稍微平整些,形成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

  

  置入交通盒,满足疏散需求。

  

  至此,功能流线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为了达到更加良好的采光效果,外立面同样依据柱网体块逐一错动,进一步增加采光面积的同时还可保护建筑物免受过多的太阳能热量吸收,通过集成光伏发电并减少眩光。

  

  

  

  公共交流平台中种植花草,

  形成自然平台。

  外部优美环境被拉入建筑,越过植物繁茂的自然平台,最终达到屋顶花园,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创造协同效应。

  

  

  

  至此,内部环境算是大功告成。

  

  外面糊上玻璃幕。

  打完收工。

  

  

  这就是

  UNSTUDIO

  设计的

  阿姆斯特丹IT总部。

  

  

  

  

  

  最后,再来看一遍全部过程。

  

  再NB的设计方案,

  也是90%的常规操作,

  只有10%是创新突破。

  但太多的建筑大师故事,

  最终淡化的是背景,

  强化的是个人英雄情结。

  如何成就个人英雄,

  才华+任性。

  可惜,才华太难得,

  任性又太简单。

  适可而止是种美。

  

  图片来源:

  图[1]改自于

  https://www.pinsupinsheji.com/h-nd-2069.html?_ngc=-1&groupId=1

  图[2]、[3]、[4]来源于

  https://www.pinsupinsheji.com/h-nd-2069.html?_ngc=-1&groupId=1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 End -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