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林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高衙内连续两次调戏了林冲的娘子。林冲都忍了,因为怕呀。照说,林冲也该警觉了,也该防备了。但他好象无动于衷,依然还在外面喝酒,不守好老婆。紧接着,林冲中了圈套,买下一口宝刀;又接着,林冲再次中了圈套,误入白虎堂而被捕。读者骂道:林冲!你脑子里有屎啊!你这个弱智白痴,一点心眼也不长,活该你一次又一次上人家的当!

  读者误会林冲了。林冲,绝对是个有心眼有心计的人,不说别的,至少要比那个鲁智深考虑问题全面些吧。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混成高俅手下“大请大受”的红人呢?林冲并不傻,却上了人家的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从他买下那口宝刀说起。且听我慢慢道来:那一天,林冲和鲁智深两个吃酒回来,走到巷口,见一条大汉,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那大汉自言自语道:“好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

  这句话大有深意。因为就在前几天,林冲的好友陆谦请他喝酒时,林冲曾对这位好友吐露过心思:“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所以,那大汉连用“不遇”、“ 屈沉”两词,以勾动林冲的共鸣。可是,林冲并没听见。所以“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看着鱼儿不吃饵,那大汉急呀,于是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还是没有在意。“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最后,那汉骂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把整个东京都骂遍了。林冲、鲁智深都是不识货的人。

  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鱼儿终于开始咬钩。那汉飕的把刀掣出,明晃晃夺人眼目,冷飕飕寒气逼人,鬼神心惊,奸党胆裂。太阿巨阙难比,干将莫邪等闲。林冲接在手内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林冲买下了这口宝刀。那么,林冲买宝刀的动机何在?大概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林冲要杀高俅。这个完全说不通。因为此时的林冲正在高俅手下做事,“大请大受”,并没冤仇。何况高俅也没调戏他老婆。更何况,他连高衙内都不敢打,还敢杀高俅?再说,什么刀不能杀高俅,何必要买把宝刀杀。

  2. 林冲要与高俅比刀。高俅有一把宝刀,从不肯轻易示人。林冲买这把宝刀,就是要和他比试。这个也说不通。你看,林冲见到领导的干儿子,手都软了,不敢打啊,这么给领导面子的人,又怎敢把领导的宝刀比下去呢?真要把领导的宝刀比下去了,那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可见,都不是的。那么,林冲究竟为什么要买下这把宝刀呢?在下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送礼!要行贿!!要“潜规则”!!!林冲买下这把宝刀的真实意图,就是想去拍高太尉的马屁!在适当的时候,把宝刀孝敬给顶头上司高太尉,以博取高太尉的欢心!看官又以为我在说胡话了。哼哼那就睁大眼睛,看看这把宝刀的价格吧:这把宝刀,价值三千贯,因为急要钱用,只卖二千贯。林冲和他砍价,砍到一千贯。成交。

  合现在的人民币算:林冲花了30万元的现金,卖下了一个价值90万元的宝贝东东。在今天看来,也是一辆好车啊。林冲,他花这么多钱,买下这么贵一把刀,不是要送礼,还想干啥?千万别告诉我,他爱刀。他要真爱刀,人家喊两三遍他会听不到?那么,究竟是谁爱刀呢?书上原文:“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看到了吗?真正爱宝刀的人,是高太尉,高俅。

  宝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高俅,才配宝刀。你再看鲁智深,他就不需要宝刀,一听说是几千贯的刀,他转身就先走了。顶头上司高俅爱刀,所以林冲买下一口价值90万元的宝刀,去孝敬孝敬他,正所谓“投其所好”。拍马屁,也就拍到点子上了。那么,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可以得到领导的赞许,可以得到领导的另眼相待,正好就可以化解高衙内继续纠缠自己老婆的危机!高衙内在外面为非作歹,谁也不怕,只怕一人,就怕被高俅知道了。书上写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后,“跳墙脱走,不敢对太尉说知。”可见,高衙内只怕高俅。林冲自己是拿高衙内没办法的了,但一物降一物,只有高俅管得了他!所以,林冲就要给高俅送礼!

  看官试想,那高衙内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林冲的老婆,第一次不得手,就来第二次,第二次又不得手,就肯定还有第三次、第四次……林冲是个心眼很细很小的人,难道他会想不到?你以为他是个很豁达的人啊,真的不把这件事记心里头?就这样任高衙内一次又一次的调戏?而林冲又不敢打他,你叫林冲咋办?想想所有的应对策略,还真的只有向高太尉“送礼”这一招了。高衙内两次调戏林冲的老婆,都没有上手,怏怏不乐,躲在家里害相思病。高衙内说:“实不瞒你们说,我为林冲老婆,两次不能勾得她,又吃他那一惊,这病越添得重了。眼见的半年三个月,性命难保。”这相思病害的不轻呀,高衙内说他想林冲老婆快要死了。出点子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与高衙内帮闲的的富安;一个是富安的心腹陆谦;一个是高俅府里的老都管。

  这三个人商量后说:“若要衙内病好,只除教太尉得知,害了林冲性命,方能勾得他老婆,和衙内在一处,这病便得好。若不如此,已定送了衙内性命。”于是,一条陷害林冲的毒计诞生了。那一天上午,来了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拿了那口刀,随着两个承局来。两个道:“太尉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

  林冲进去后,见上面四个大字:“白虎节堂”。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本管高太尉带着人来了。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喝左右拿下绑了。林冲就这样掉进了高太尉设下的圈套之中。那么,林冲究竟为什么会轻易上当呢?执刀进入白虎堂,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死罪啊。知道还要进去,就这么好骗呀。于是,有的朋友就说了,这林冲,不仅软弱,而且还很弱智,没脑子。

  据我分析,林冲应该不是没脑子的那种人,而是因为和高俅的关系太熟了。只有当林冲和高俅是非常熟悉的人时,林冲才不容易料到高俅会突然反目陷害他。也就是说,林冲原本应该是高俅的“心腹人”,非常忠实的、信得过的人。说的难听一点,林冲其实就是高俅手下的狗。我们来看原文:

  1.林冲和陆谦喝酒的时候,陆谦说:“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在禁军中,总共只有几个教头,名额是非常少的。而林冲就是其中之一,还是武艺最高的一个。并且,“太尉又看承得好”,说明高俅是非常赏识林冲的。2. 富安与高衙内的对话:衙内笑道:“你猜得是。只没个道理得她。”富安道:“有何难哉!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伤。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

  高衙内是什么人?高俅的干儿子,有名的“花花太岁”,“那厮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就是这样一个有权势的人,他还怕林冲!不敢欺他。他也自认为没办法得到林冲的老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林冲的身份,其实是和高衙内比较接近的。林冲在高俅的帐下听使唤,又“大请大受”,请受,就是领受、官俸、薪饷的意思。“大请大受”,就是高俅给他发高薪的意思。(林冲买刀的时候,可以直接到家里一次性拿出30万现金,不是小数目。)现在明白了:一个是高俅的干儿子,一个是高俅的头号干将。差不多一个级别的。所以才会出现:林冲害怕高衙内,而高衙内也同样害怕林冲!

  3. 高俅知道了详细原因之后,说道:“我寻思起来,若为惜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生是好!”以高俅的身份,要杀一个人,那还不简单。但从这里我们看出:高俅是拿林冲和高衙内这两条命在“权衡”。高俅道:“却怎生是好!”可见林冲在高俅眼中的分量不轻。害了林冲,可惜了,若不害林冲,可那高衙内说他会死的。权衡之后,还是决定牺牲林冲,以救干儿子。

  正因为林冲是高俅手下的红人,非常熟悉,再者林冲正准备借“比刀”的机会给高俅进贡送礼,所以才会轻易上当。否则,不这样理解的话,那就只能说明林冲的智商近乎为0。林冲明白了,高俅是在陷害他。心里当然很憋屈。不过,林冲并不是非常仇恨高俅。从头到尾,也没有要杀高俅报仇的想法。就象被赶出门的狗一样,无论受多大委屈,也绝不会反咬主人。

  你看后来,烧了草料场,林冲被逼入绝境,酒后作诗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这是他心里话。那么,林冲什么地方仗义了?没发现。而高俅害他,他理解了,承受了,这就说明他是对高俅仗义了,对高俅最朴忠。你再看后来,高俅被捉到梁山,大家面对面同席饮酒,林冲有要杀他报仇的意思吗?压根就没有!半点也没有!根本就不是电视上放的那个样子!杀高俅报仇,痛快是痛快,但这不过只是读者一相情愿的想法罢了,大家其实都误会林冲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