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结局如何?
崔玉贵遵照慈禧的旨意将珍妃推入井下,看似立功一件;未曾想,慈禧很快让他做了“背锅侠”,好在崔玉贵做了一件“善事”,才算平稳活了下来。
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无记载,在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
1900年八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京城,慈禧打算挟光绪西逃。
临行前,她把珍妃带到颐和轩,故意问她:“洋人快打进来了,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我们都是皇家的人,如果受到侮辱,会丢尽皇家的颜面,愧对列祖列宗,你这么年轻,容易惹事,咱们该怎么呢?”
珍妃听后,沉默不语。
慈禧见状,便哄骗她:“咱们一起跳井吧。”
珍妃听慈禧这么说,知道大事不妙,她拼命挣扎,不肯顺从。
慈禧见珍妃哄骗不成,就下令让崔玉贵“帮”珍妃一把。
崔玉贵便拿出一块踏脚毡子,一把蒙住珍妃的脑袋,任凭珍妃歇斯底里地喊叫、谩骂,崔玉贵就是不松手,他将珍妃的脑袋朝下,推进浇花井中。
就这样,倾国倾城的珍妃顷刻之间香消玉损,年仅24岁。
而此时,光绪对珍妃的悲催遭遇还一无所知。
这件事在《清史稿》中,记载的是珍妃“殉节跳井”,其实,这是慈禧的障眼法而已,她不愿意背上杀害珍妃的罪名,所以,她给珍妃之死找了一个好听的“借口”。
慈禧西逃,虽然时间紧急,条件有限,但是,加上珍妃一个人也不算多。
慈禧之所以要除掉珍妃,主要还是因为光绪对她太过宠爱,而且,珍妃是个聪明人,她接受过西方教育,为人做事比较开通,逐渐引起了慈禧的不满。
同时,珍妃与隆裕皇后矛盾重重,作为隆裕皇后的亲姑姑,慈禧对珍妃可以说是忍无可忍。
当珍妃成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慈禧正好借西逃的机会除掉珍妃。
为了搞清楚这段史实,我们先从貌美如花的珍妃说起。
珍妃,是户部侍郎长叙的女儿,满洲镶红旗人。
她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可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颇感兴趣,聪明灵活的她非常厌恶深宫中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厌恶宫中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13岁那年,珍妃被选入宫中,做了光绪的妃子;一同被选进的还有珍妃的亲姐姐瑾妃。
而在这之前,慈禧为光绪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长相一般,略有弓腰,论颜值,自然不能与珍妃相比。
珍妃皮肤白皙,五官清秀,从照片上来看,大有倾城倾国之色。至于她的姐姐瑾妃,也非常漂亮,但是在妹妹面前,还是略输一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三个女人里,光绪最爱的就是珍妃。
可是,碍于慈禧的原因,叶赫那拉氏被封为皇后,史称“隆裕皇后”,地位远超珍妃和瑾妃。
一个地位高,但是,得不到光绪的爱;一个地位低,总能受到光绪的青睐;久而久之,隆裕皇后、珍妃以及慈禧三人之间就出现了裂痕。
隆裕皇后毕竟是正室,成天见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而忽视自己,醋意大发,她常去慈禧哪里告状。
按理说,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不管珍妃再怎么招人喜欢,光绪也应该克制自己与隆裕皇后搞好关系,可是,一向与慈禧不睦的光绪似乎对隆裕毫无兴趣,这不仅是他不喜欢隆裕的事情了,而是直接上升到不给慈禧留面子的深层次问题。
脸上无光的慈禧对珍妃大为不满。
可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为了搞垮珍妃,隆裕使出了“下三烂”的手段。
她伙同李莲英将一位男人的靴子放在了珍妃的房间里,从而污蔑她的名声,这样一来,慈禧更是讨厌珍妃了。
再加上珍妃也有自己的缺陷,她伙同自己的堂兄志锐以及身边的大小太监卖官鬻爵,非法牟利。
慈禧得知这件事后,勃然大怒,她将参与这件事情的一干人等或者处死或者发配。
对于主谋珍妃,慈禧责令杖责。
杖责就需要扒掉衣服,这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莫大的侮辱。
在当时,有些人宁愿被赐死也不愿意当众脱衣挨板子,更何况,还是高高在上的妃子。
这件事对珍妃伤害性很大,致使珍妃流产,并终生不能再怀孕。
后来,珍妃被降为贵人。
从此,她与慈禧结下了“梁子”。
珍妃去世一年后,清廷与八国联军讲和,慈禧和光绪从西安返回京城,此时,光绪才知道珍妃已死,这让他伤心欲绝,气愤不已。
为了安抚光绪的情绪,慈禧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崔玉贵身上。
她谎称自己当年将珍妃处死只是吓唬吓唬而已,谁知崔玉贵出手太快,直接将珍妃顺手扔到了井里。
面对慈禧的一言之堂,崔玉贵有口难言,他只能默默地背下这口“黑锅”。
好在慈禧没有杀他灭口,只是免去了他二总管的职务,将他打发回庆王府。
后来,崔玉贵对宫女说:“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情,洋人是知道的,为了挽回面子,太后将所有罪名全扣在我头上了,这是太后亏心的地方,好在她没有狠心,给我留了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去抵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想起来,就后怕。”
从此,崔玉贵离开了皇宫,再也不敢提进宫的事情,他害怕把小命搭上。
至于珍妃,慈禧先派人将她从井里捞了出来,装殓入棺,然后,又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人耳目,将她葬在了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
后来,在1915年,珍妃的姐姐瑾妃将其迁葬到光绪崇陵妃园寝,并当年的珍妃井北面的门房为珍妃布置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
过了一段时间,风声逐渐平淡,崔玉贵又回到慈禧身边伺候,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崔玉贵知道自己失去了靠山,便知趣地选择告老还乡。
当时,崔玉贵虽然是太监二把手,但是,他为人豪爽,颇讲义气,这大概与他练过武有关。
所以,在太监中,他的人缘不错。
在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很多“小徒弟”跟着他一起出了宫。
因为家中没有什么亲戚可以投靠,崔玉贵便没有回家,他用手中的银两买了680亩地捐赠给了关帝庙,并向庙中的主持提了一个条件:接纳崔玉贵和他的徒弟们。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在当时,太监都是苦命人,大多数是无家可归,既然有“小徒弟”跟着自己,崔玉贵就要给自己和徒弟们寻找个落脚处,甚至,还要安排好后事。
就这样,崔玉贵和他的徒弟们在关帝庙安顿了下来,每天与徒弟们种种菜、养养花,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1926年,崔玉贵病逝,终年66岁,他死后,被徒弟们葬在了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从这一点来看,崔玉贵的结局比李莲英强太多了。
慈禧死后,李莲英不敢贸然退出,他给慈禧守了一百天孝,向隆裕皇后表达了忠心,才胆战心惊地从皇宫里退了出来。
而且,三年后,李莲英被人杀害,身首异处,终年63岁。
其状非常惨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