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作:书画作品背后的「影子」

  随着中国现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品价格飞速上升带来的高额盈利让人咂舌。艺术品流通市场上的伪作层出不穷,甚至出现规模化、专业化的造假队伍。『伪作』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一九九五年,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以一百一十一万元成交的署名为张大千的画作《仿石谿山水图》,这张画上有鉴定大师谢稚柳的题跋,认定其为真迹。然而另一位鉴定泰斗徐邦达及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的史树青都认为此画为伪作。此事成为中国书画市场上的一桩公案,并引发了鉴定界的『南北之争』。名作的真伪不仅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也吸引了大多收藏家的关注,由此衍生出的相关研究又往往能『养活』一批评论家和学者,甚至有人认为『伪作』的存在已成为艺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

  张大千仿仇英山水 局部 网络图片现代艺术品市场的作伪极大程度上是利益驱使的结果。然而,『伪作』这一现象在中国书画的传承中具有漫长的历史,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并与书画艺术这一门类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可以说,『伪作』是中国书画在历史的时间长廊中留下的投影,是书画发展史的双生儿。

  张大千仿石涛山水 局部 网络图片在刘九庵《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序言中,他曾提议举办一次伪作展以增加民众对古书画真伪的认识。与传统展览相比,『伪作展』这一提法显得很新颖,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成为构成艺术史这一线性过程的一个个点,而由作品蕴涵的艺术价值衍生出的副产品——『伪作』,是否也包含着系统而庞杂的发展历史?此外,除了主流观点为其贴上的负面标签外,『伪作』的存在对艺术史的发展是否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呢?

  张大千仿赵孟山水 局部 网络图片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