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的内核到底在说什么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观感非常舒适的片子,芸芸中华美食,厨艺行云流水,生活质感真实而细腻,还佐有独特安氏小幽默。这些亮丽元素很可能让浅尝的观众悠然其中,而忽略了轻盈水面下的重点并不在此。华丽的外表可以包藏辛辣的内核,只有仔细从文本中解析了剧中人物的深层心理动机,才能明白李安的天才 以及为什么总有人说李安真‘坏’。
首先明确讨论的基础: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笑闹的家庭喜剧 或是什么典型家庭生活的重现,而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戏剧,因此它的内容是导演着意的主题探讨与主观表达,每一个桥段设计都服务于导演李安想到探讨的主题。(以下心理分析中部分参考叶阳心理咨询师的影评。)
我们从以下几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与问题出发, 一步步地、递进式地来进行一次拼图式探索。
1. 片名叫做 饮食男女 (不是饮食父女,也不是饮食家庭). 这既是为借用孔子的名句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也是为了点明主题。这个大欲 才是片中略微隐蔽的重点。换句话说,在这里 比家庭关系更底层的,是男女,是性。多提一句,欲者,并不如某些人所言 ‘哪有人整天脑子里就想那点‘烂东西’ ’, 此言显然狭隘了 - 恰恰相反,人底层的欲是潜意识的不易察觉的。 比如求生欲,没有人会整天想着‘我今天一定要活着’,但走路遇到汽车 照样会不假思索地躲开。 这是大欲,是本能,在你的诸多行为里起决定性作用的, 却不易察觉。故也可以叫原欲或底层欲。
2. 为什么李安设计了片中呈现的家庭结构?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鉴于有人觉得本片重点无非在讲一个中式家庭中的亲情的多面向,那我们不妨先反问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剧本不设计成父母都在的家庭,而是亲辈只有父亲? 如果着力在家庭关系与亲情, 父亲与母亲的同时存在岂不提供了更多表现维度?
(2) 为什么剧本不设计为儿女都有的家庭,而是子辈只有女儿? 如果着力在家庭关系与亲情, 儿子与女儿的同时存在岂不提供了更多表现维度?
李安设计了这样一个家庭,只有父亲和女儿 ,并且还是一父三成年女儿,这自然是相当之不同寻常。两代人赋予了完全相反的两性,目的正是要服务于李安要探讨的真正主题,即探讨在中式压抑型家庭下, 家庭成员间大欲或者说性心理的问题。性,按freud观点,是非常底层的与强力的精神基础,任何人类间情感关系几乎都不能脱离其影响。家庭关系中,亲子辈之间混杂着亲情与性的复杂情愫,古希腊文化中已有关注:男性有恋母的俄狄浦斯情节、女性有恋父的厄勒克特拉情节。具体来说,在这个缺失型家庭背景里,欲的表现, 即在于 孤独的异性双方存有某种类似于乱伦的潜意识(不是行为也不是思想,只是潜意识),不过鉴于保守者还比较多,不妨换一种叫法,叫它性心理错位。
3. 这个家庭的成员关系是怎样的?
祥和、温馨? 显然不是。 回到电影文本,仔细看看:第一场晚饭戏,就能看到 成员们坐姿拘谨 面色严肃 他们的对话是一种遵守秩序而稀疏寡淡的模式,且小心翼翼,种种场景与轻松、流畅、恬然这类形容词完全无关。这已然暗示了成员们关系的不和谐-- 这是一个具有压抑氛围的缺失型中式家庭。
4. 接上一个问题自然而来的就是 为什么如此不和谐?
这个精心设计的缺失型中式家庭,实际是一个 ‘不可能结构’: 回看中国的传统文学,对于''父亲与成年女儿相处'' 这个问题 几乎找不到参考物。这种传统中国式的父女关系的不完整,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中国要求女儿早嫁(在现代成年期之前)形成了现实层面的空缺,另一方面是缠绕着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儒家理学伦常,通过片面强调秩序而刻意压抑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行避开了这个问题。但避开了并不代表解决,当现代文明的流水开始冲刷进来时,旧式秩序瓦解,具有原欲的‘人’ 就不得不开始面对。 因此,片子中设计的不和谐 就具有了一种隐喻的必然性。在一个母亲被缺省的家庭,父亲的性压抑与伦常的冲突,女儿们的厄勒克特拉情节与伦常的冲突,都形成了紧张关系的底层动力。 ‘也想要亲近,却不知如何才是‘正确’的亲近方式 ’ - 这种心理纠结,缠绕在从父亲到女儿的双方每个成员身上。在老温与父亲的对话中,父亲台词: ‘’我对她们一个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正反应了这种纠结。
5. 为什么与父亲关系最紧张的是老二家倩?
这大概是片中最关键问题之一。 片中老二和前男友聊天说:‘你不晓得,小时候我爸有多亲切多有趣’。 而现实是,成年后的她却成了与父亲关系最紧张的女儿。在第一场晚宴中,三姐妹发现汤味道不对,只有老二敢直言不讳说出来(味道不对且怀疑父亲味觉退化)。从老二种种行为来看(保持分手后性关系,投资房子,去阿姆斯特丹任职),显然她是一个极为思想独立、具有反叛风格、甚至稍带些男性色彩的女性。这些当然可以自然的被拿来解释 她与父亲的矛盾,但这只是其一,不是全部,还有另一面的原因。
影片一个重要细节是母亲的年轻形象就是老二,多次给到过特写。其中一次是:父亲早上叫起床 来到老二床边,先是俯身下去 仔细看着老二的脸 轻抚老二肩膀,看了一会 异常温柔的叫了声 家倩,之后似乎意识到哪里不对 很突兀的猛地站直起来,又大叫一声把女儿吵醒,而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父亲端详自己和老婆的结婚照。 这是一个对于父女情感比较明显的暗示,即在这个妻子缺失的家庭中,父亲对于这个和妻子异常相像的女儿(尤其成年后),似乎总也找不准合适的情感相处模式,会在不经意时把对妻子的男女感情投射到她身上,在意识到之后 马上又会因为这种投射与伦理观念的矛盾纠缠而感到惶惑与不安。这就是从父亲的方面来说,他无法处理好与二女儿关系的心理根本。 也正因如此,当最后老朱再次结婚,他的性心理得以完整,他才终于可以卸下包袱 恢复味觉,同时他和老二的关系 才真正走回了简单的父女关系,一声‘女儿’一声‘爸’ 才显得那么恬静淡然。
6. 老大为什么自编了一个情伤故事 并以之为借口多年拒绝寻找爱情?
这是片中最关键问题之二。 先看几个片段
(1) 老大和锦荣聊天,老大说 ‘反正我是要照顾我爸一辈子的’ 。
(2) 第一次洗碗时的争吵,得知老二要独立出去住,老大说‘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不平衡’ 。
(3) 第二次洗碗时的争吵,老大说‘这里是家没什么不好’ 老二说‘可是它不是你的全部啊’ 老大说‘可是它是爸的全部啊’ (言外之意 也可以是我的全部)。
这几个关键片段 几乎给出了老大心理环境的完整线索: 生活在一个年幼丧母的传统中式家庭,老大在母亲走后,几乎是自动地、完全100%地,把自己的心理角色替换为了这个家庭的母亲。对妹妹们,她是以照料者的自我心理去应对,对父亲她是以女儿+妻子的自我心理应对 (即便这是一种‘一厢情愿’)。这样的长期的心理角色的错位与巨大惯性,一方面让她习以为常,甚至自然到她认为是做女儿理所应当的状态 (所以老二要独立出去时,老大所习惯的 ‘与父亲相依的’ 生活世界观 受到了重大冲击,感到‘不平衡’了,虽然在我们看来 老二的行为是极其正常普通的);另一方面 又造成了本应属于年轻女性的性意识的压抑,导致了她的性心理的极度晚熟: 因为她在心理上始终自我暗示自己已经可以扮演父亲伴侣的角色,而不需要再去现实寻找什么伴侣或爱情。 正是这样的扭曲心理,促使她编造了一个情伤故事让自己隐匿其中,迟迟不能在现实的男女关系中迈出脚步。
7. 老朱的神来之笔式的台词伏线 表达了什么?
‘幸好啊 我没有打算把一辈子都花在这个事情上’ --和经理谈菜谱。
‘我无论做什么,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材料都聚齐了再下锅’ --晚宴说出真相前。
这两句议论性的台词,虽稍显突兀,但语句本身就颇有味道,很值得玩味。从功能上来说,给老朱这个人物的性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侧面刻画,即老朱虽是一个做传统中国菜的厨子,却同时是一个具有反叛型意识的人,他有着愿意革新或者说接纳新事物的思维。这些都为最后他大胆求变、突破束缚与锦荣结婚,做出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