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饭店2——假面之夜》(观后存档)
我还记得刚看完《假面饭店》的时候,那还是2020年疫情前的一架飞机上,空姐无数次提醒我不要戴耳机,我在陆陆续续打断中看完大半部分,剩下一点,以为网上资源满天飞,谁知道,飞机上居然和院线同步的,而网上有资源是几个月之后的事了。
那部电影算不上顶尖好,但由于对结局渴望的心心念念,便让体验超然,超过很多做得很棒的本格悬疑电影,然后一直记到现在——就连那空姐跟我说话的表情也历历在目。有时生命的某些阅历确实会改变对事物的一些看法,从而影响一辈子,我对此深信不已。
《假面之夜》也是同样,其实在疫情后的任何一天,都可能有机会看电影,虽然口口声声说喜欢悬疑电影,但真正坐下欣赏,一年可能也就一两部左右的样子。喜欢的东西往往需要酝酿一段时间的情绪才能感知到享受的感觉,或许是不想太过随便就糟蹋这种喜欢的感觉。很有幸,虽然在正值疫情的封闭期间,但还有冰啤酒,还有盐水鸭胗相佐。啤酒是工业啤酒,普普通通,确实不算顶尖——但比之国产那些虚标10.0p的啤酒口感更为浓郁,但那也就那样而已。这种经历也会让平常不起眼的一些事物改观,可在物资匮乏的时段里,那就是一种天堂——曾记得有位文人说过,他所谓的天堂就是冬天在被窝里,看《水浒传》,然后手边还有一盘花生米。——虽然不记得是哪位文人所说的,但当时深以为然,如今能这番排场,已经是拿得出手的最好佳肴,且不会因次明天因此奢靡而断餐,实在是美妙不过。然后电影也是如此,东野圭吾虽然畅销,但其实影视作品往往易流于俗弊,搭上这几年日本电影的发展也确实长进甚微,可能是他们没有开文艺座谈会,对于文化过于“不自信”吧。
东野圭吾的本格派其实很不严谨,或许根本就该逐出本格之门,算社会派的一种,人性的揭示远比谜题设置更深邃,曲折。但由于此,能把东野圭吾的作品拍好,而不是作为偶像剧(对,就是说那部《侦探伽利略》系列),实在是有点难度的。就很难想象可以把《白夜行》拍得能比书本内涵更为丰富。即便看书时很爽的《假面游戏》,在改编电影后也是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尤其最后的日本人特有的道德正统,实在叫我反胃。可能影视不宜道德尺度过大也在于此,它必须偏离纯正智力游戏的范畴,最终不免落入教育成分的俗套。所以这么多年来,很难看到东野圭吾的作品改编成特别成功的作品,因为其本格不够纯正,而类似于叙述性诡计的文字表达,就很难做成真正的影视或者游戏,相反那些日本纯本格推理的前辈,诸如折叠绫辻行人、岛田庄司,在游戏上反复出现桥段运用反而是屡试不爽。
不过电影也有电影的长处,通过音乐,镜头表达,对话设置,情节运用。还是可以和书里表达出不太一样的内容。再加上演员本身的魅力,不是所有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都是失败的。似乎,木村拓哉依然是木村拓哉,不过长泽雅美不知道跟发型有没有关系,是真的感觉脸大好多。另外,里面小孩子玩的switch游戏也是刻入DNA的,不知道任天堂有没有打钱。
《假面之夜》比起《假面饭店》来说,排场要小很多,基本上是同一模式,再翻一遍。无论哪里,你都会觉得一样,那种几乎看过一遍但又新鲜的既视感,尤其是那种日式服务文化的体现上,尤为明显。然后在叙述过程中,几乎也是一模一样。你大概可以认为这是《假面饭店》的一个废案,实在舍不得删却,修修补补就又是另一部电影。
不过看电影的体验本身是为了一种爽,动不动脑都没所谓,无非是多巴胺或荷尔蒙是否可以释放,很明白为什么有些电影评分不高,但是更愿意去看;而有些评分很高的世界名著却敬而远之,可能就是当下相宜的缘故。垃圾食品反而比大餐或者正餐更令人感到普遍愉悦的缘故就是如此,所以看到在疫情间,很能理解那些除了抢购那些让人活下来的东西,也买一些来说看似不必要的东西(诸如垃圾食品,零食可乐),一些以动物为要求的人自然觉得毫无必要性,然而有些人希望以人的生活方式,即便在困境中,多要求那么一点点,作为一个人最好后的自由。而对于人来说,大部分必需品跟动物的要求是差不多,而能出现差别的地方,就在剩下的这些看似不太必要的东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