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父母越催孩子越慢,3个方法,戒掉孩子拖延症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吗?
所谓“拖延症”,在医学中的解释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做,明天的事推到后天做。
学生时代的我们,假期作业总是等到快收假了才翻开。甚至拖到最后一天打着手电筒通宵补作业,不敢让爸妈知道。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懊恼自己怎么不早点完成作业。
你以为只有大人才会拖延吗?小孩的拖延症更加严重!
“拖延症”的孩子消极被动,容易受制于人:如果孩子不懂掌控时间,就常常在等待、拖延中消耗时间,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未来容易缺乏主见和责任心,难以自己做主。
“拖延症”的孩子普遍成绩不好:有调查显示,班级里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有拖延症的问题,平时看上去很努力,在学习上用了很多时间,实际上却是在很低效地学习,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拖延症”的孩子学校纪律很难约束:孩子会因缺乏自我意志能力,各种行为问题逐渐增加,语言和行为具有冲动性。课时小动作多,易导致课堂上违规、违纪等情形。
“拖延症”的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差:孩子无法完成结构性或有目标的活动,如家务、作业等;自我整理能力差,常有脏乱的现象。
① 怀疑自己。
拖延常常会使得我们需要做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长期下去,会让人开始认为自己有身体的疾病,而且对内心也会有影响,慢慢的越来越不自信,从而对自己各方面产生怀疑;
② 萎靡。
精神上消极、懈怠,难以对事务提起兴趣或是有兴趣也不能尽情的去培养、感受;
③ 心理扭曲。
不想面对自己的失败,对于他人的劝导、批评会自觉的抵制,还可能导致易于生气、嫉妒他人或嫌恶等坏情绪的出现;
不磨蹭、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做了这些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适当放手,给孩子支配时间的权力,承担后果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安排时间,养成自律、自我管理的习惯。
对孩子“磨蹭”的这一现象,不得不先说明的一点是,很多家长其实都存在误解。
由于2-7岁的孩子还未发展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其实还并不能把握。
我们希望他们能在十分钟内把洗漱搞定,但是十分钟是多长时间,他们其实并不知道。
加上孩子的能力发展不足,他们的动作协调性肯定比不上成年人,做事的条理性也会比成年人弱很多,因此他们的生理节奏往往并不跟父母的期望匹配。
他们洗漱慢、吃饭慢、穿鞋慢,往往不是因为故意磨蹭,而是他们的能力就仅此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赶时间也好、看不得孩子慢也罢,
我们常常会一遍、两遍、三遍……无数遍地催促孩子,要他们赶紧做这个,要他们快点做那个,而且常常是同一个要求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催促催。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停地在旁边花式催你,我们也会心烦和抵触,而且极大概率会消极应对、故意磨蹭拖延来反抗。
孩子也是如此。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心理就会出现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孩子越催越慢的关键,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
给孩子设定好时间,利用流沙、番茄钟等小工具让时间可视化,让孩子能真实感受时间的流逝,然后设置任务清单,明确孩子要做的具体事项,然后就走开,不去催促。
这不仅是眼不见为净,减少不必要的催促和冲突,也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慢慢学会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
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人的安排,孩子会习惯于接受指令做事,我想我们都不想陷入“父母点一点,孩子才动一动”恶性循环。
而到时间后,我们需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狠心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然产生的后果。
比如没有穿好校服,没有吃完早饭等。让孩子在自然后果面前产生内省,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效果。
以“鼓励奖励”代替“催促批评”,强化正向行为
家长越早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在学习上的优势也就越强。
给大家分享一套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读本《上学就看》系列。
这套书共8册,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分别对应了孩子学习中很关键的问题,比如怎么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怎么去轻松地完成作业。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呢》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做“小拖拉”。
《上学原来是这样的呀》这本书可以帮孩子轻松明白上学是怎么回事。
《写作业再也难不倒我》告诉孩子,写作业其实很简单。
《考试,我不怕》告诉孩子,这样做,能考出好成绩。
一套8册,价格也不贵,却能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变成优秀的孩子。
书中通过风趣幽默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将现实生活加入了适当的童话色彩,把故事讲到了孩子心里去。
阅读故事的同时,书中还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教孩子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
这套上学就看让孩子学会自我时间管理是从韩国引进的一套课外读物,可以帮孩子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并从小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想要购买这套书籍的父母,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进店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