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重阳戏
——以重阳背景析《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张导的大片终于开始摆离“大而无当”、“徒有其表”之属,在协调大形式与大主题之间的平衡上取得了成效,故事不再味如嚼蜡,主题不再故作高深,形式不再玩弄玄虚。而这些改进在我看来,与影片选取了“重阳”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意义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为《黄金甲》)这个片名,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制片人说,影片最早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上的名字叫作《秋日的回忆》,后来导演也提出过用《重阳》或者《菊花杀》等,但是他觉得都不能体现影片的气势,毕竟这是一部3.6亿元的大制作,从名字上就应该有一股霸气,所以最终用了黄巢的诗句。这个片名的定稿,真可说是恰如其分的不二选择,有气势,有内容,又兼带寓意。黄巢领导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他这首诗写的是菊花,同时也暗抒了自己的举兵之意。这两点也分别是《黄金甲》一片形式和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中给出的“九月八”这个时间,即传统重阳佳节前,也正是影片故事开始的时候。
九月初八,王回宫,戍边的二王子也回到了阔别的父母兄弟身边。此时,皇宫上下都在为第二日的重阳晚宴作准备。重阳晚宴,是宫中每年的例行盛事,王极为看重。届时,皇宫院内遍铺菊花,王室举家盛装,佩茱萸,登上高高的菊花台,饮酒赏乐,接受朝拜。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这都是传统的重阳节俗。而当这些看似寻常的节俗放在王室这么一个最不寻常的家庭中,其间可作的文章可把玩的意味就多得多了。
据资料记载,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称为“重九”。然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因此九月九日也叫“重阳”。“九”是至阳的极数,重阳这天是一年里至阳的日子,而贵为天子的王,也可谓是世间“至阳”的代表,掌握着天下的至高权力。《黄金甲》让这个天下至高至阳的男人,在至阳的这一天,于高台之上,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至高无上”的课。这个“至高无上”,就是“规矩”。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又说:“天圆地方。”这后一句可谓给前一句作了极好的注脚,即天地万物的运行都要按照规矩,总有一种秩序在冥冥中主宰着一切,什么也不能脱离它的控制。对于中国几千年的王权历史来说,王作为规矩的执行者与维护者,他也就是规矩本身。这一点在《黄金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规矩”二字,是片中的王反复提及的。作为规矩的完美化身,王从头至尾在规矩上不曾松动过半分。就拿“吃药”一事来说。后奉王之命服药,此行为随着每个时辰的报时而进行,成为一种严格到程式化的宫廷仪式,在影片中一次次地重复。“时间”本来也就是秩序的象征,“吃药”是一种按时按量必须完成的行为,是夫权的体现。“不能乱了规矩。”王在劝后服药时这么说。如果说“吃药”表现了王的规矩体系中“我给你的你必须接受”这一方面,那么作为全片情节重头的“兵变”则从“我没给你的你不能抢”这一方面对王的规矩进行了阐释。后暗中筹备、策划谋反,二王子为母起兵,王表里不动声色却早已成竹在胸。有条不紊的阵法,从容不迫的战术,齐发的变阵口令,一切都像是演练过无数遍,丝毫不乱。最终,叛军覆没,在象征天地的圆台方桌处,一切又回归到“吃药”一事上来。即便因此逼死了最后的继承人,王后的药,还是要按时按量地喝的。这一刻,规矩的不容抗辩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强制服药到坐观兵变,就算是意料之外的小儿造反,也随即在一顿鞭打中彻底绝灭,王的强权,王的专横,王的冷静,王的暴虐,都彰显着其所处的主宰地位,哪怕以家破人亡为代价,规矩是不可乱的。
作为一家之主、一国之君,王用自己的绝对权力体现了规矩于家于国的至高无上和不可颠覆性。然作为天子,王也代表了天地秩序,掌控着万物运转之理。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影片高潮落幕,兵变失败后,刚才还银盔金甲激战于庭,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一片惨状,转眼就重又菊花灿烂、满目金黄了,像之前那场恶战从未发生过一样。在成群的太监秩序井然地对战场进行清理,将尸体拖走,将血污冲洗,将菊毯重铺时,虽然不见王,但你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这一刻,王就是天!一切世事纠葛于他都是无谓的,挥挥手,一切又重头。同时,这场震慑人心的“复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世界观、生命观——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种“轮回”的思想,往小了说,也可指因果报应。影片的英文译名为“Curse of Golden Flower”。“curse”,意为诅咒,透着宿命论的味道。后对大王子的索求导致兵变之举提前败露,王对前妻的抛弃引发了其后兄妹乱伦的惨剧……一段段情,一笔笔债,层层追讨,刀剑相向,一个个赔上性命。然喧闹过后,歌舞升平,群臣觐见,象征着天的王依旧端坐在高台之上。
天命为大,王命为大。将如此主旨的故事放在重阳这个节日来讲述,已先在主题表达上得到了强化与烘托,而相关民俗事项的使用则从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影片的艺术性,增加了影像的叙事功能。
登高和赏菊,是重阳日的两大重要习俗。关于“登高”一项在影片中的表现与寓意,前文已进行了阐释。片中王室家族所登的“高”,是宫中的菊花台。这个上置方桌的圆形高台,既暗示了“天圆地方”之规矩所在,又正是王实施“规矩”教育的场所。下面,来说说菊花,这个影片形式上的重要线索与象征物。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菊花,也称九花,被古人视作长寿花,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黄金甲》中,王最爱的就是菊花。“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气魄正合王权的至高无上,而二铺菊毯以喻生生不息更是显得用意贴切。后的谋反,以“菊”为号,想来一是此象征更切题,二是其反的对象是王,最爱菊花的王。王始终是故事的中心,就像琉璃碗上、屏风上、衣服上、廊中院内的菊花,无处不在。
影片中选用的菊花是黄色的,对应“黄金甲”。 同时,金黄色也一直是王室和财富的象征色。作为《黄金甲》一片的用色基调,金黄色在整部影片中经常大块地占据着屏幕,特别是到了片尾,重阳夜,遍地铺排的菊花把皇城映照得璀璨无比,宫殿外身披金甲面罩菊纱的武士在金菊上冲锋,宫殿内是穿戴金黄袍的王室成员,放眼望去,简直就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一方面,这贵气的颜色体现着祥和、荣耀与富贵之意,另一方面,这种象征着财富与欲望的颜色终是没于了鲜血之中,金黄与血红的这种强烈视觉对比,突出了一种悲壮氛围。
张艺谋的电影对色彩的使用一向是考究甚至有些偏执的。《英雄》中的红、蓝、绿、白四色,《十面埋伏》中的绿,《黄金甲》中的金黄,可能是这些片子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过,比起前两部张艺谋自己也承认在拍摄时有些迷失于“炫技”的作品来说,《黄金甲》在形式手法上踏实严谨了许多。虽然富丽堂皇的琉璃宫殿,辉煌灿烂的菊花阵还是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但这种色彩的铺陈却是有生命力的。在华丽之下,影片从细节处对历史的感觉进行了还原。从人物袖口的刺绣,到宫廷大殿的装潢,从韵味十足的打更报时,到言简意赅的作战术语,虽然都有想像力的发挥,但仍遵循着严谨的原则,塑造出了故事所发生的晚唐五代时期的风格,并凸显了重阳日这一节令,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享受。
在此,我还想提一下电影的配乐,特别是片尾曲。这首由影片中二王子的扮演者、当今华语歌坛天王级人物周杰伦演绎的《菊花台》,在内容与风格上自然同影片是很契合的,以此作结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非常美的句号,然在另一层意义上,它改变了国内众多观众一见“剧终”就起身离场的习惯,算是影片的演职工作组为自己赢取尊重的一项创举吧,虽然有些被动。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最后,还是要来说说张艺谋。近年来,这位转战“大制作、大手笔、大场面、大市场”之商业路线的乡土导演,其人其作甚至只是有关其的一点点风吹草动,总是能在业界、市场乃至社会中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并且总是骂为先、批不绝的。“见谋即贬”仿佛已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然而,骂归骂,批管批,电影依然大卖了,票房持续涨着,即便看下来却是找到了更多的事实依据来开贬。
其实,纵观这些年张艺谋手下的古装大片,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拨开漫天舆评杂说,可以看到,有一些东西是这位导演始终坚持着的,中国的东西。如果说他前期的现实主义被评说成是“拿国人的陋习去国际上献眼”,那么现在的他的选择或许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从琴棋书画刀枪剑棍等技艺层面的展现,到“规矩”、“和”之类思想理念的传达,张艺谋开始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库藏中挖寻,只不过其在表现风格上的豪华古典主义倾向对比其尚欠火候的讲故事技巧,常常造成“金玉其外”之感。而到了如今这第三部,故事方面总算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国《时代》周刊影评人理查德?克里斯说:“张艺谋导演以及他的合作者们对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颇感兴趣,包括麦克白中纵欲的妻子;奥赛罗中嫉妒心强的丈夫;李尔王中好战的父亲;哈姆雷特中没落皇族的恩怨情仇等等。”这融莎氏四大名剧于一的本子,实则是对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的化用。为此,人们形容《黄金甲》为“宫廷版《雷雨》”。然而综此文之前所述可见,《黄金甲》对《雷雨》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将纠葛挪了个场所这么简单。
相比于雷雨之夜的人情事故随自然现象一道由憋闷到爆发,“满城尽带黄金甲”时的节令特征则为整部影片的构建乃至立意赋予了更加直观更为多面的意义。同时,片中那些颇具冲击力的视觉手段,如金装、菊花、高台、群战,比起《英雄》和《十面埋伏》,也因置于同一个民俗场中而具有了相应成系统的文化含义,不再只是单个的、破碎的纯形式片段。总的说来,《黄金甲》这部电影,依托于“重阳”这个节俗背景,其形式和内涵得以丰富深化,其主题得以强化凸显,终是出不错的重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