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浅析红楼梦写法之一:分身借壳

  【内容提要】

  1,什么是分身借壳的写法

  2,怎么发现这个写法的

  3,如何确认这个写法的

  4,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个写法的

  5,运用的效果如何

  脂砚斋、畸笏叟、曹雪芹,林黛玉、贾政、贾宝玉,像【壳】一样浮出历史的水面。

  【参考书籍】

  甲戌、庚辰、梦觉、戚序等影印本,电子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有关曹雪芹生平事迹的诗歌选注》,《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虚白斋尺牍校释》等纸质书,以史料文献里的原始记录,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

  【分身借壳】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本篇系鲁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本人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1925年3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中谈到:“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注:可以在微信读书上《鲁迅全集》卷9的附录里看到这篇完整的文章。)

  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鲁迅先生没有展开讲,但他以一种文学批评家敏锐的嗅觉,道出了这是一种“开创性”的写法。

  鉴于此,要弄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研究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书名的甲戌、庚辰等脂本系统抄本中的批红,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密语,但却是作者、批者们人所共知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作者【实录其事】的“承诺”萌生亲自验证的想法,也因此不得不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抄本之外的历史。

  但要注意,应将正文、批语、史料文献视作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不能孤立的只看正文,无视批语和史料文献的作用,否则,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制度、民间风俗亦不容忽视,版本迭代、成书年份这样的问题也值得研究,可根据研究选题区别对待。

  曹雪芹这个名字(严格的讲,是姓+字号的组合称谓)出现在小说中,曹雪芹这个名字也出现在史料文献中,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意味着:红楼梦与曹霑有关,而曹霑与江宁织造曹家有关。

  通过小说和史料文献的对照阅读,我们可以顺藤摸瓜,将他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划进研究范围,逐一进行排查、研究和辨析,并可以据此编织出一张类似【四大家族】的关系网。

  这看似是一项浩大而琐碎的工作,幸而涉及的史料文献有限,在兴趣的驱动力下,并非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幸而还有工具辅助,一个是思想工具,一个是方法工具。思想工具,主要指联想、想象、推理。方法工具,主要指应用程序对词语的搜索、筛选、定位、统计功能,并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为研究坐标。

  书名、人名、日期、地点、事物等,不论是正文中、批红中还是史料中的,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都可能蕴藏着有价值的线索。

  例如:在没有出现更早的抄本前,可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书名的脂本系统抄本视为根源,小说前八十回大致定稿于1754年甲戌年至1760年庚辰年的乾隆朝。

  例如:批语中出现了《庄子因》、《女仙外传》、《时宪书》、《玉匣记》等书名,都需要我们进行辨析是真实还是杜撰的,以及它们诞生的年代,因为这关系到成书所处的年代,可作为证真或证伪的证据。

  又例如:包含“三十年前“字样的批语,很可能为同一人所作。

  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与作者、成书、写法密切相关的地方,抓住重点。

  有两条批语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启发了我的思路。

  第一条出现在蒙府本第二回:

  第二条出现在甲戌、庚辰本第十三回:

  由于我要研究的是写法问题,批语谁作暂不深究,批语透露的信息含义更为主要。

  《西游记》和《金瓶梅》,与红楼梦有什么关联?

  《金瓶梅》缺少悬案色彩,或者说作者隐藏更深而我看不出来,但《西游记》则处处可见,例如:阎罗殿换招牌,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而沙和尚脖子上挂了九个和尚头颅穿成的项链,猪八戒犯罪居然没有收缴耙子,孙悟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却有土地给他送餐,还有众所周知的天罡地煞变化等等等等。

  红楼梦借鉴西游记,就小说人物情节而言,不仅有海面上露出的甄贾两家这冰山一角,还有隐藏在水面下边更大的冰体,是作者隐而不写,读者通过联想、脑补得以窥其全貌的。

  然而,《西游记》中妖怪变化的时候,我们知道是谁在变,而且知道他为什么要变,可《红楼梦》里角色变化的时候,作者并不说话,而由批者提示,这就造成,即使我们产生怀疑也不敢贸然断定。究其原因,是我们将作者和批者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尽管批语、观点呈现杂乱无章的分布,可是通过留心梳理也不难发现,批语大致可分为剧透、广告、随想几类。

  与张竹坡、金圣叹、毛宗岗作评不同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具有边抄边评同时进行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过录本】其实是作者的【手稿本】呢?需要研究、论证。

  红楼梦涉及朝廷、淫秽、抄家等敏感事件,具有禁书属性。作者与批者,如果关系不密切,如果不熟悉手稿字迹,不太可能具备抄、评的资格。家人,反而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作者与批者的关系,家人,是不是更值得信任呢?

  是否作者就是批者,批者就是作者,属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写作小团队,写、改是日常工作,抄、评是阶段性成果的达成呢?

  批者是否就是作者,像妖怪一样摇身一变,以批者的身份为自己代言呢?

  研究后我发现,红楼梦的写法,是为【真事隐,假语存】服务而量身定做的,具体是通过【分身借壳】的写作技法得以实现的,它不仅是作者、批者隐藏身份的有效手段,也暗含了石头记被改写成红楼梦的证据,是识别红楼梦作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小说第一回,作者把写作技法、成书过程、作者团队,通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心生疑窦却不敢贸然相信【真事隐,假与存】的”鬼话“,继而被【吴玉峰、孔梅溪】这”一山一水“两个障眼法阻住去路,更容易让人忽略的是【空空道人】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虚化“角色。

  熟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几遍,回来再看小说第一回,绕开一山一水这对屏风,抓住空空道人的小辫子,会恍然大悟,原来:鬼话是真话,虚化是实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言归正传。

  1,什么是分身借壳

  严格的讲,分身借壳包括分身和借壳两种手法。分身,一人分饰几角,一角融合多人;借壳,借人写人、借事写事、借物写物,还有把人、事、物结合起来或拆分开来,一并借用,取其事理。

  其中,分身借壳写人,主要有两种方式:

  (1)第一种:把同一个原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的身份和经历,安装到不同角色的身上。

  (2)第二种:将不同原型的故事,安装到同一角色身上。

  打个比方讲,角色是酒杯,原型是酒水,调酒师用多种酒水调制出一杯鸡尾酒。再打个比方,从报纸杂志画册上剪来素材,拼凑在在画布上,拼贴出一幅剪贴画。一般来讲,只有调酒师明确知道用了哪些酒,只有剪贴画作者知道从哪里剪来素材,受众如果不是内行、不细心留意,并不清楚酒的种类,也并不明了素材从是哪份报纸杂志画册上剪下来的。

  这样的现象和效果,出现在红楼梦里。

  用分身借壳的技法写人,并没有运用到全部角色上,而是集中体现在几个主要人物上,有时候做【一分为二(多)】的拆分,例如:甄英莲、林黛玉、妙玉,有时候作【合二(多)为一】的整合,例如:贾宝玉、贾政。

  分身借壳写事,就更加难以辨认,需要对历史事件比较了解,例如:1728年雍正六年,江宁织造隋赫德奏报的一对镀金狮子,与绣春囊、金麒麟、宁府门口的石狮子,竟有几分情理上的相似。

  2,我怎么发现这个写法的

  (1)受两条批语的启发,上文已做说明。

  (2)通过阅读正文和批红留下的暗示、提示的记号。

  发现分身借壳的蛛丝马迹。

  例如:

  ①小说里有一个女孩子,她5岁前是甄家小姐,12岁左右成为薛家丫鬟,因故发生了身份、地位、命运的巨大转变,在不同年龄段演绎了不同的角色。

  ②小说里林黛玉和甄英莲在三岁时,被癞头和尚度化(只此二人)。

  ③“女进士,宋女娘林妙玉也。”不管是林幼玉还是林妙玉,作者选择用林妙玉这个名字,并把姓给了林黛玉,把名给了妙玉,妙玉无姓。

  ④香菱、黛玉、妙玉均来自苏州。

  ⑤黛玉是绛珠草,香菱有胭脂?,脂砚斋暗含胭脂可化妆腮唇,林黛玉隐含黛石可化妆眉毛。

  ⑥香菱“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警幻仙子的妹妹兼美,字可卿,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暗示出香菱像黛玉。

  ⑦十一岁的小旦“到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龄官与黛玉长的像,贾蔷与龄官的关系类似贾宝玉和林黛玉。

  ⑧绛芸轩、绛珠草,林红玉、林黛玉一字之差。贾芸与林红玉因手帕动结缘,贾宝玉和林黛玉因西厢动情。

  后四十回贾蔷、贾芸等人设发生变化,体现了石头记被改写为红楼梦过程中出现的借壳现象,验证了为了新主题【大旨谈情】,借用石头记原有角色的壳,进行改写。

  (3)通过阅读史料文献引发出联想。

  从历史反推回小说。

  例如:

  ①自1704年至1717年,曹寅、李煦曾轮值扬州盐课,曹寅任4年,李煦任12年(其中1714、1715两年由李陈常任),1712年曹寅病逝于扬州。小说里,林如海任巡盐御史,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②李煦任苏州织造,曹寅任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曹颙、嗣子曹頫,也曾继任江宁织造,监制、护送龙袍,奏报晴雨册(录)。小说里,出现袭人、晴雯的名字。

  ③1689年、1699年康熙的两次南巡,曹寅、李煦接驾,顺懿密妃王氏借此机会在苏州寻找父母,1699年找到后回家省亲,康熙拜访曹家,看望他幼年的保姆曹寅母亲,题字“萱瑞堂”。小说里,贵妃省亲,批红里借南巡写省亲,荣禧堂。

  ④1703、1705、1707年康熙三次南巡,曹寅、李煦、曹頫亲身经历,曹霑还未出生。曹寅、李煦为康熙修建南京、苏州、扬州等御用行宫。小说里,省亲、造海船、大观园。

  ⑤1723年苏州织造李煦被雍正革职抄家,李煦家人被押送崇文门变卖为奴,1727年李煦因牵扯了阿其那,被雍正流放打牲乌拉。小说里,开篇地陷东南,苏州甄家(甄士隐)家破人散,后续江南甄家(甄应嘉)被抄家。

  ⑥1727年江宁织造曹頫被雍正革职,1728年曹家被雍正抄家,曹頫存放的镀金狮子因牵扯了塞斯黑而罪加一等,曹家保住了在北京的一小部分房产赡养老幼(但曹頫被枷号)。小说里,贾家被抄家,因郡王护佑,没有一败涂地。

  ⑦爱新觉罗敦敏的诗《赠芹圃》、文《瓶湖懋斋记盛》中提到曹霑家叔“所寓寺宇”,曹頫在曹顺、曹頔、曹頎的曹霑父辈中年龄最小,不仅是曹霑的叔叔,也是曹霑的嗣父。小说里,贾宝玉出家了,石头记被改为情僧录。

  ⑧隋赫德奏折里提到塞斯黑铸的镀金狮子,因被寄存在织造府庙里,引起了雍正的反感。小说里出现了金麒麟、绣春囊、石狮子。贾宝玉的金麒麟是张道士送给他的,史湘云的金麒麟来历不明,一大一小,看似与贾宝玉有关系实则最终没有关系。绣春囊是一桩无头公案,却引发了抄检大观园。南京的两江总督署即现在的总统府旧址,门口有两个怪模怪样的石狮子,斜对面就是江宁织造署。宁府大门口有一对石头狮子,见证了宁府的种种不肖。

  史料中,还有关于御稻、人参、织物轻薄色偏、西花园、天宁寺、蝗灾、勒索等诸多事物的记录。

  3,我是如何确认这个观点的

  据:

  【第十九回】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一群耗子精。。。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玉。’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下香玉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玉?’只见极小极弱的一个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玉。’老耗并众耗看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还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一个香玉,滚在香玉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了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就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了?’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识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玉,却不知呢。’”

  按:作者亲自透露“分身法”的运用。

  4,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1)分身换壳

  据:

  【第一回】故事从苏州讲起,甄士隐有个女儿,乳名英莲,年方三岁。然后来了一僧一道,癞头和尚索要英莲。

  【第三回】林黛玉进荣府,讲述她三岁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化她出家。

  【第二回】林如海女儿林黛玉,年方五岁,贾雨村做了她的家庭教师。

  【第四回】贾雨村讲述甄英莲五岁被人拐去。

  英莲与黛玉,相同之处:三岁、五岁的年龄节点,癞头和尚上门度化。

  据:

  【第一回】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绛珠草也去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第三回】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甲眉]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绛珠草投胎成林黛玉,下世还泪。

  据:

  【第一回】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第三回】(黛玉)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神瑛、绛珠前后相继下世,宝玉大黛玉一岁。

  据:

  【第四回】(门子)道:“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第七回】薛姨妈忽又笑道:“你且站住,我有一宗东西,你带了去罢!”说着便叫香菱。

  【第四回】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女儿,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岁时,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了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凤姐道:“二十一日是薛妹妹的生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注:制灯谜表示正月,所以薛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日。)

  全书中,仅香菱眉间有的记号,偏黛玉是投胎转世。香菱十二岁样子,通过:薛宝钗十五岁,大宝玉两岁,宝玉大黛玉一岁,推出:黛玉十二岁,香菱、黛玉几乎同岁。

  据:

  甲戌本,是脂砚斋抄阅再评的产物,批语多为脂砚所作。脂砚斋作批,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剧透】,却又欲言又止的【遮掩】,不直接说出来呢?这种欲盖弥彰,透露出其内心的某种矛盾。

  尤其这段批红,暗示脂砚斋参与了写作,却又不讲明是TA自己。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2)多身入壳

  据:

  【第二回】贾雨村讲述甄宝玉逸事提出:女儿伴读心里明白、女儿二字尊贵清净、呼唤姐妹解疼止痛的奇思怪想。

  【第二回】冷子兴讲述贾宝玉逸事提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的著名观点。

  【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

  【第一百十五回】贾宝玉会见甄宝玉。

  抛开甄贾宝玉遥相呼应,作者逐层递进的表现手法,【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壳,容纳了甄贾两个宝玉的分身。

  据:

  【第一回】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小说开篇的石头,看似拟人,实际是将人比物了。石头虽然在一僧一道的幻术下成了通灵宝玉,然而此石投胎了,他是一个人,石头记本是他的故事。

  【第一回】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神瑛侍者也下凡(投胎)了,他是另一个人,接受绛珠还泪的那个人。

  【第一回】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被改写,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是小说的几条主线。而红楼梦,是甲戌本凡例中首推的书名,但甲戌本仍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原来的石头变成通灵宝玉,挂在贾宝玉脖子上,成为目睹绛珠仙草化身的林黛玉和神瑛侍者化身的贾宝玉【木石姻缘】(木石前盟)的旁观者,木石姻缘则成为【大旨谈情】的主线——自由恋爱。

  【第一回】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末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云云。

  【天恩祖德】暗示了世袭承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暗示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暗示了处境清贫。这不就是《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里被革职抄家后的曹頫么!石头记是石头的故事,作者除了曹頫还有别人么?

  曹颙1715年英年早逝,1727年曹頫被革职,江宁织造换成隋赫德,史料中尚未发现曹霑世袭织造的记录。

  1728年被雍正抄家后,曹家家道中落,只有现任州同的曹天佑,然不见于地方志,暂时可视作捐官,有衔无职。

  1736年乾隆登基,仍不见曹頫、曹霑居官记录,可见曹家这一支脉,真的一败涂地了。

  畸笏叟这个代号,几乎就是这个处境下曹頫的真实写照,曹頫借壳石头、畸笏叟。

  1707年是康熙最后一次南巡。能够经历1703年、1705年、1707年这三次南巡,能够经历试才题对额、归省庆元宵的不可能是曹霑,只能是曹颙或者曹頫,因为这个时候曹霑还没出生。曹霑生年1715年,可靠属实么?

  曹颙、曹頫的少年时代,曹寅尚在,家业未败,恐怕真的要比曹霑少年时更加富贵。

  曹頫少年时,曹寅嫡子曹颙尚在,直到曹颙1715年正月初八英年早逝,曹頫才以曹寅嗣子身份袭爵承家。

  曹霑少年时则不同,作为曹颙的遗腹子、唯一的儿子,作为曹寅唯一的亲孙子,他接受的保护、管教和宠爱,恐怕要远远多于曹頫了,这在小说里也有所体现,贾宝玉几乎被禁足在大观园中不许出二门。

  1728年抄家前,13岁的曹霑不太可能像年纪更大的曹頫那样,拥有府外的诸多社交活动。

  《石头记》里的贾宝玉起先是曹頫,石头记是他写的传记。

  《石头记》被改写时,不仅保留了他这个原贾宝玉的故事,还加入了神瑛侍者曹霑这个新贾宝玉的故事,曹頫也自然而然长了一辈,成为贾政的原型之一。

  【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壳,也容纳了曹頫、曹霑两个宝玉的分身。

  是谁!?

  (3)敢不敢信

  结合上述发现,尤其第十九回的【分身法】,再次阅读体会第一回。

  我选择相信作者讲了事实。暨:

  ①《石头记》到《红楼梦》是经过演变进化的。

  ②《红楼梦》是在《石头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③改写了《石头记》。

  反复体会脂砚斋那条泪笔批红。

  我选择相信脂砚斋参与写作。并由此推出:

  ①脂砚与芹溪是夫妻。

  ②现实里的一芹一脂,直接对应小说里的一僧一道和宝玉黛玉。

  ③脂砚斋重写石头记,重写、抄录、作批,【脂砚斋】借了的壳。

  5,为什么要分身借壳,或者说分身借壳的用处、后果是什么

  (1)隐藏身份

  角色是壳,字号也是壳,能够隐藏真实身份。

  小说涉及朝廷、淫秽、抄家等反动敏感事件,不仅作者要隐,批者也要隐,如果作者中有罪臣,有女性,更要隐。

  明清之际,遵从理学,重男轻女,罪臣写小说有违法制,女性写小说有违理治,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这恐怕才是众人匿名的根本原因,为了防范遭遇文字狱迫害。

  曹頫是罪臣已经载入史册,不管他是无辜还是应得。

  如果这位女性是罪臣之后,有过曾经被拐卖的悲惨经历,有过不得善嫁、托非人的无可奈何,她怎么忍心揭自己的伤疤,把自己赤裸裸的呈现在亿万读者面前呢?可是如果她不说,又有谁知道她曾经遭遇过如此的不幸?

  脂砚斋有难言之隐,因为她是女性。

  这一切,都是由1723年癸卯年雍正元年,拉开抄家大幕引发的连锁反应。

  社会变局,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说起来轻松,经历起来痛苦,脂砚斋在当时还是个孩子,她有什么罪呢?

  在清代,男女公民在人类基本权利的待遇上,并不平等。

  如果是汉唐元宋那样开明的朝代,她何尝不能像卓文君、班婕妤、薛涛、林妙玉、李清照那样去参加考试步入仕途,为国民效力呢?还用像现在这样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么?

  但是在清朝,匿名却成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借壳,则成为一种巧妙的应对措施。

  (2)诱发悬疑

  批者不断的进行暗示,就是不揭晓答案,把读者笼罩在一篇烟云迷雾之中,因无法一一对应、对号入座,就会产生真假难辨、绛树两歌的疑惑,而这种感觉,将一直持续在八十回红楼梦漫长的阅读过程中,阴魂不散、挥之不去。

  分身借壳的写法,鱼目混珠、张冠李戴的处理,自带了悬疑属性,对作者而言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效果,而对读者来讲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体验。

  (3)产生副作用

  据:

  【第一回】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

  1)小说里,于青埂峰下见到石头和石头记的是【一僧一道】两个人,他们既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也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他们时而一起行动,时而单独出现,如第一回道人度化甄士隐,第十二回道人度化贾天祥,第六十五回道人度化柳湘莲,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度化石头记。小说里【一僧一道】将石头变成通灵宝玉,对应现实中的【一芹一脂】,改石头记为红楼梦的人,主要是那个道人,不管是渺渺、跛足、跏腿还是空空。

  2)石头记的故事是好故事,问题出在了平铺直叙的记述、理学性质的说教、史记性质的纪实,所以,改【理治之书】为【大旨谈情】,改【方石】为【莹玉】后,就变得新奇好看有趣味了。但也因此,石头记不见了,化入红楼梦中。

  3)改写后,将曹寅、曹颙、曹頫、曹霑这三代人的故事,尤其曹頫和曹霑、曹寅和曹頫,这两对嗣父、嗣子的故事,集中到贾宝玉、贾政这两个角色身上,将出现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时间,虽然时空的界限被打破,错乱中有秩序,融合中有区分,矛盾中又有和谐,但会引发纪年和年龄的错位,给人“换人了”的感觉。

  4)改写后,曹寅曹頫、曹頫曹霑两对父子共演一戏、合饰一角,能引发读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倒洞”的对基因、环境、教育对人格塑造的思考,体会出一种宿命论的轮回感。

  5)以贾宝玉这个角色为例,曹頫、曹霑两个宝玉,仍有一条区分标准,曹霑饰演的贾宝玉被关在大观园中作诗、恋爱,曹頫饰演的贾宝玉则可以出府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交活动。

  6)改写中,分身借壳,用完即走,会落下一些没有结局的人物,比如:封氏、娇杏等。

  另外,关于分身借壳,如果没有史料发掘,有些历史的真相也许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但有了新史料(画像、抄本、物件、文献)的发掘作为证据,能让我们更加感叹,脂砚斋改写、重写石头记的大胆和灵巧。

  (4)暗示真实历史

  1723年雍正抄了李煦的家。

  小说里,林黛玉六、七岁进荣府。

  第三回题目:

  甲戌:金陵城起復贾雨村,荣國府收飬林黛玉

  己卯:贾雨村夤縁復旧聀,林代玉抛父進京都

  庚辰:贾雨村夤縁復舊職,林黛玉抛父進京都

  蒙府:託内兄如海酬訓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戚序:託内兄如海酬訓教,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梦觉:托内兄如海酬訓教,接外孫贾母惜孤女

  程甲: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孫贾母惜孤女

  出现异常现象

  1)就用语造句大体而言,第三回题目出现三种表词达意。

  ·甲戌自成一体。

  ·己卯、庚辰一类。

  ·蒙府、戚序、梦觉、程甲一路。

  按照小说故事,甲戌回目能够概括出这回故事的梗概,但如果结合贾雨村在全书中的人设,前半句有揭露朝廷吏制腐败之嫌。

  己卯、庚辰回目的后半句存在一个问题,六、七岁的林黛玉抛下父亲不太符合常识,小说里写的是林如海送林黛玉进荣府,将她托付给贾母。

  蒙府、戚序回目,内兄指的是贾政,酬谢的人是贾雨村。按照常规理解,林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贾母的外孙女,之前打发人来接林黛玉的是贾母,贾政没有参与,为什么要把接林黛玉安到了贾政的身上?

  梦觉、程甲回目,符合这回的故事内容,不仅纠正了蒙府、戚序中外甥的问题,消除了歧义,同时解决了甲戌、己卯、庚辰、蒙府、戚序存在的问题。

  2)就人物侧重而言,出现前后两种情况。

  ·前者:甲戌、己卯、庚辰,涉及两个人物,贾雨村、林黛玉显出。

  ·后者:蒙府、戚序、梦觉、程甲,涉及四个人物,林如海、贾母显出,贾政和贾敏隐出。

  按小说人物主次地位,以及在全部章回题目中出现的频次,后者比前者更合适,也更能体现出笔者遣词造句的巧妙、概括梗概的精炼。

  前者点出人物和地点,后者则淡化了两个具体的人物,抹去了地点。

  3)一个称谓上的差异:外甥、外孙。

  虽然外甥也可以指外孙,但回目涉及贾政和贾母,林黛玉不可以同时是贾政、贾母这对母子的外甥,作者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4)一条批红。

  就小说人物命运,就“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恻隐,就收养而言,史湘云、香菱、妙玉难道不凄凉么?也是凄凉的,香菱际遇更惨。但作者对林黛玉有所偏向。

  甲戌的这条批语有什么特殊意图?

  林黛玉进荣府为何让作者如此纠结不定?

  因为,脂砚斋难过了,她借壳的林黛玉命运多舛。

  1723年抄家之际,脂砚斋被父亲李煦偷偷送至江宁曹家藏匿(同时还有银钱,已备日后取用),这就是林黛玉进荣府的故事,一个罪臣之女幸存的故事,一个罪臣之女隐姓埋名的故事。这个时候,江宁织造署斜对面的两江总督府里住着的,正是抄她家的当事人——查弼纳。也许从此,七岁的她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李煦。

  据:

  【第一回】那甄家丫嬛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贾雨村),敝巾旧服,虽是贫穷,然生得腰圆膀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上图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写真肖像,与小说里贾雨村的相貌描写,如出一辙。脂砚斋借石头记中贾雨村的壳,写出她父亲苏州织造李煦的相貌,借贾雨村娶娇杏,写出她父母的结合和她母亲的身份——丫鬟(是否扶正了,史料文献中并未说明)。

  1716年丙申年农历十月,李煦的第三如夫人某氏待产(见《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十一月二十四日脂砚斋降生(见《虚白斋尺牍校释》之《寄京中三弟》)。小说里,贾宝玉大林黛玉一岁,与曹霑出生于1715年乙未年,对上了。同年九月十五日,脂砚斋的二哥李鼐出生,大哥是1694年出生的李鼎,大姐则生年不详。

  脂砚斋,我称她为李黛玉,1716年丙申猴年出生,西游记,孙悟空,空空道人。

  李煦,1655年乙未羊年出生,字旭东,又字莱嵩,号竹村,又号虚白斋,苏州织造,两淮盐课。1706年十一月,张云章撰御书【修竹清风】图记。

  林黛玉,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林海,林如海,钦点为巡盐御史,钟鼎之家,书香之族。

  空空,虚白,颦颦,贫儿。

  偶尔的巧合是巧合,太多的巧合恐怕就真是刻意了。

  如果有幸发现曹霑、脂砚斋的影像,我们亦能根据小说中对他们相貌的描写进行对照,以此验证是否属实,这仍有待新史料的发掘。妙玉,暂留给诸公作思考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