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打卡

  1、非虚构

  · 纪实向

  7月《东北游记》(美)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0月《鱼翅与花椒》(美)扶霞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工具向

  9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奥野宣之 张晶晶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月《时间看得见》 王潇 中信出版社

  11月《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日)奥野宣之 苏萍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学习向

  3月 《宗教的本质》 (德)费尔巴哈 著? 王太庆 译 商务印书馆

  11月《一种文学生活》 黄荭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月《你一定喜欢的极简欧洲史》(澳)约翰·赫斯特 著? 席玉萍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随笔

  11月《读库》1803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虚构类

  3月 《第七天》余华 新星出版社

  9月 《解忧杂货店》(日) 东野圭吾 著 李盈春 译 南海出版社

  10月《我的盖世英雄》 鲍鲸鲸 北京联合出版社

  10月《无声告白》(美)伍绮诗 著 孙璐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12月《给孩子们的科幻》韩松 刘慈欣 编 中信出版社

  · 纪实向

  作者:

  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

  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廷奖(Whiting)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

  感受:

  阅读时候有一种“东北通俗版”的《江村经济》的感觉,从一个东北的美国女婿的角度,来事无巨细地介绍中国东北乡村的风土人情,窥探满洲历史背景下东北的变迁。逗趣的东北趣事夹杂着历史文献,和歪果仁的“理解”和“不解”,文章为你娓娓道来老东北的往事,虽为外国作者,却鲜少异族眼光的评判,行文不乏客观和温情。

  迈克尔在书中也游历至我家乡之处,笔墨虽少,但是每每谈及颇有感触。物是人非的露天矿,柳条火车站,现代博物馆…似乎我们走过相同的路。他听说到的那些国民党征兵的故事,似乎与爷爷讲给我的并无二样。

  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纪实文学。

  同时译者的语言也生动流畅,很难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译介作品。但是也许是由于地域的原因,在某些富有东北味的翻译上有一些小瑕疵,不过并不影响。

  作者:

  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其后于伦敦亚非学院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前往中国四川大学就读一年;其后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

  扶霞着有三本书,分别是《四川烹饪》、《湘菜谱》、《鱼翅与花椒》。她在BBC中文频道首度与中国当地电台合作时,担任与成都电台合作的《吃东吃西》电台节目共同制作人,这是一系列以饮食为主题的双语节目。她的文章曾刊登于各大报章杂志,包括《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家》《四川烹饪》杂志等。她的作品也先后赢得了许多奖项。二〇一〇年,湖南省政府特别颁奖以肯定扶霞对湖南料理国际化的贡献。

  扶霞在最近十年里,长期从事演讲与烹饪示范工作,有时是独立进行,有时则是和中国厨师合作,足迹踏遍了巴塞罗那、悉尼、纽约、加州、都灵、北京、上海与成都。她还曾担任过中国烹饪旅行团的领队。扶霞目前是伦敦水月巴山餐饮集团的顾问,负责对这家川菜馆的菜单提出建议,同时指导或协助员工训练,以及接待媒体的采访。

  感受:

  因为相同的译者和热爱的美食人文向的原因,种草了这本书。

  这本书充斥着一个英国牛津女孩的在异国他乡大西南的一场大冒险,闯荡在混合着多国语言的留学生宿舍和川湘城里乡镇大大小小油腻的后厨,以及充满着中国味道的各处。

  作者文笔活泼可爱,字里行间所见的是一种小女生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和勇气的探索。

  这本书大部分读在往返蜀地的途中,蜀地停留短暂,并没有“按书索骥”去寻找书中之味,下次有缘再会吧!

  译者也许是因为是辣妹子的原因,翻译上比《东北游记》地道很多。

  书的可读性上来比较,前一本似乎略胜一筹。

  · 工具向

  以上三本我的关注点在于合力利用时间和工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三本工具书。奥野宣之这两本书加在一起四百多页,其实基本的核心理论不过几句话,竟也被反复渲染出一本书,真是头大。这两本书,如果感兴趣,真的可以参考一下其他人的读书笔记。潇洒姐的这本书,基本上是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宣传“趁早”的这一系列的时间管理体系和文创品,极丧之时还是需要一点鸡汤的!

  阅读:

  1.读书时首先标记,然后摘抄,并做出必要评论。

  2.多依赖参考书,少依赖网络。

  3.读书笔记的形式是“葱鲔火锅”式:他人的话+自己的感想+他人的话+自己的感想,不断重复。

  4.在家的各个角落放满书,可以同时开三本书进行阅读。

  信息整理:

  1.“一元化”all in one笔记,时序化,索引化。

  2.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如M=会议 P=计划 E=饮食等。

  3.不论信息是否对现有工作有益,先记下来。

  4.对笔记和内容进行索引。

  · 学习向

  这本小书在最初是一本意外,没错,是凑单买来的。也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完整地读完的第一部西方哲学的著作,因此在读的时候我的态度还是非常虔诚的。费尔巴哈在这部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后面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围绕这一主体观点进行展开讨论了。

  虽然是一部西方哲学著作,凡是通篇读下来并不觉得生涩难懂,甚至有些观点还有些心灵相同之处。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大概也在于文本本身内容并不多,在视觉上并未造成太大压力!所以也建议有意向涉猎一些坚深学科的小伙伴,先从薄的书入手会更容易接受哦!

  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大学法语系的一位教授,在翻译和研究发过文学的闲暇之时写下的随笔。书中对普鲁斯特、杜拉斯、圣艾克絮佩里、菲利普·弗雷斯特等法国现当代杰出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一种温柔式的“对话”和探讨,语言细腻柔美,也不乏文学理论层面的理性认知。喜欢研究发过文学或者相关专业的小伙伴,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摘录一段她说的话:

  我们在思考,同时脑中空空。

  我们在阅读,同时目无所见。

  我们在吞咽,同时饥肠辘辘。

  我们在爱恋,同时冰冷无情。

  作者: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现任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赫斯特教授曾是澳大利亚首相咨询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评议会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联邦公民教 育委员会主席至今,常在澳大利亚各大报章杂志为文,对公民教育的提升着力甚深。著作包括《极简欧洲史》、《澳大利亚人:1770年以来的民族精神知情者与局外人》、《命运海岸上的自由:澳大利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澳大利亚史上的睿识与胡言》和《寻找澳大利亚》等。

  感受:

  从本书的序言来看,这是作者作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的讲义。从本书的标题上来看,本书确实做到了“极简”,十几页就讲明白了欧洲史;但是“你一定爱读”,这一点我真的不咋爱读!!依据这本书作者的创作的逻辑意图,先在第一部分简单概述欧洲史,接下来的部分以细节填充历史文化,翻来覆去“滚熟”这部分历史。与这种逻辑相似的,前几天买到了一本二混子的漫画欧洲史,似乎更好理解和记忆。当然或许因为这是漫画书的原因吧,也许也是因为我的世界历史根基太浅薄吧,以后有机会会再读的。

  · 随笔

  本期的《读库》包含的文章有:马伯庸的《嘉靖律政风云》、周翠的《认同与自由》、 ?嘉蔚的《重绘〈伤痕〉》、 李斌编绘的《伤痕》、 李正龙 口述/叶小果 记录的《流浪广州》、 ?张超 孙媛媛 撰文/晨沙 钢笔手绘《失落的天文台》、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续二)》和 汪诘的《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

  这册小书是在被窝和路上完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马伯庸和汪诘的这两篇文章。

  马伯庸的《嘉靖律政风云》是在他研读几篇论文和史书之后,围绕着一个家族,一个坟,一个寺庙的恩怨情仇。其中史料详实,内容充分,小说的文笔上更是流畅自然,扣人心弦。我也至此对马伯庸的创作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前几日看见他的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出版,其中便有这篇文章,期待看到这一些列他从故纸堆中为这些蝼蚁贫民所发之声。

  汪诘的《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抽象的讲述了一下平行宇宙的理论,虽然没咋读懂,啊哈哈!

  2、虚构类

  上大学的时候就被老师推荐(被迫)读余华的作品,什么《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但是一方面是由于对当代文学真是不感冒,二是对于余华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高中课文中那篇根本不知所云的、用叛逆少年的口吻写下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真是打不起一点兴趣,所以也只偷懒看了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这次读的这本书是一位长辈推荐的,看着书也不厚,就借回来看了!周六一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好看,有趣。

  这本书以一个已死去之人的灵魂的角度,在魂飞魄散之前的七天回顾晃荡在自己记忆中的地方,目睹人间百态,世事冷暖,感受死去比活着更加艰难。鲁迅曾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也许这也是这类作品的初衷吧。

  书评中有很多人痛斥余华的这部作品似乎是新闻时事的一场串烧,较其之前作品大失水准。但是我认为,即便是小说新闻,作者运用这种荒诞的叙述角度以及他鬼魅的笔法来反应,还是能够在吸引读者和引起共鸣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不似东野圭吾惯常的推理作品,而是充满温情和情调的小书。几篇故事的主人的经历都是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面对重要的抉择,陷入迷茫和困顿之时,给杂货铺写出内心的困惑。表面上看来是或“今日的杂货铺”或“往日的杂货铺”的回信给予了来来信者无限的憧憬和鼓励,但事实上这间杂货铺正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抛出的硬币一般,在跑出硬币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早就告诉了我们自己选择的答案,也许在写信者将信塞到信箱中的一瞬间,他们内心的决定就已经笃定。这样以一个看似毫无联系的小故事,在最终都通过这一间充满神秘色彩和温情的小小杂货店联系了在一起。结局是虽留遗憾却明媚美丽。韩剧套路的温情鸡汤。

  超级喜欢的鬼马女作家小鲍鲍的小说!

  一个一无所有的北漂青年门童张光正为追求言语刻薄貌美如花的空姐郑有恩而被卷入社区广场舞斗争,获得支持之后大力追求真爱女神,并工夫不负于有心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然而随着小说的阅读,我逐渐发现这似乎不是一个单纯的“癞蛤蟆”吃到天鹅肉的故事,慢慢地这些广场舞大妈的外在的固有化的东西慢慢剥脱掉,露出人间的善意与微笑。并流露出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渐行渐远的一种现象,值得玩味。

  书中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

  小说一开篇,女主角莉迪亚就死了,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溺在安静而又冰冷的湖水中。她有着一个一心想挤入上流社会的、亚裔的哈佛高材生博士生父亲,有一个被外祖母认为是天才的差点成为著名女医生的母亲,有着集父亲和母亲有点于一身的令人羡慕的头脑和技能。她的母亲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医生梦寄托在她的身上,即便是无力喘息,她明白自己这样一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为了家庭的和睦,她一路也隐忍下来。她一直希望突破自我突破内心,然而她死了,她的死成了对这个家庭的无声告白,柔软地展开这个家庭的心结。

  书的封皮上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有文化冲突,有种族歧视,有女性独立,有家庭矛盾,有个体觉醒,各路矛盾集中在莉迪亚身上,层层剥茧一般,娓娓道来。

  这本书是“给孩子系列”之一,最初了解到这系列的书是一开始准备给姐姐的孩子买一本《给孩子们的诗》,一本很可爱、充满爱的小书。因为本书我对于科幻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看到这本小书中选择的都是比较精湛的短篇,而且又是“给孩子”的,我想也许是本“科幻入门”吧!读完之后发现,确实我可能比较适合这种短篇科幻了……真的,理科学不好确实科幻看起来费劲a!

  这本书中也是挑了几骗在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冷酷的等式》,《太阳风》,《熊发现了火》(封面)和《宇宙墓碑》,这几篇读后的感觉都是在冰冷的科学幻想之背后都充满着脉脉的温情,在人类繁重的生活之背后也有诸多需要反思之处。这本书算是唤起了我一点点对科幻的热爱,前几日借了“九州”系列的书准备看(这是属于科幻还是魔幻??)

  但是平心而论,如果说这样的小故事是讲给孩子的,那孩子至少要小学四、五年级之后了,很多语言和逻辑思维需要待到发展到一定时候才合适去读这些书,但是这几篇小故事也许可以给孩子的家长来读读,也许能够唤醒他们内心最幽深之处的一些东西。

  另外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的尺寸(似乎是比正常的书窄一点点)和这本书的纸张(不是很白很耀眼),喜欢!感觉稍微挽回一点点中信在我心中的地位……哈哈

  这本书大部分是在餐桌和地铁上完成的阅读,真的很吸引人。

  :因为2018年工作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适应工作、重新捡拾起原来的阅读习惯,2019年应该相对去年来说,会轻松一些,所以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会有点提升吧!

  ·1月《如何去读一本书:伍尔夫阅读笔记》【英】伍尔夫

  ·1月《神奇的魁地奇球》

  ·2月《乡土中国》费孝通

  ·2月《墨攻》【日】酒见贤一

  ·2月《汴京残梦》【美】黄仁宇

  ·2月《天长地久》龙应台

  ·2月《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哈珀·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