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中国缺改锥吗?(含剧透影评)
大家好,我是绝命史神。我这次只做影评。做的比我好的有的是,什么虹膜,文慧园路三号。当然,做的没我好的,那不能叫影评,顶多算读后感,流水账,个人情绪的宣泄。咱把事情摆明面上说,哪好哪不好,哪为什么好,哪为什么不好。
当然,虹膜上也有这种败类,就用一句话打个低分。还真是什么都能当学者啊。
别跟电影里说的似的,就五个字的影评。要这样,也希望您也是站着死的。
看不懂,这三字说出口的时候,您就已经把自己身价做低了。有时间觍着脸说看不懂的时候,建议您先看看电影史,学学电影语言,有空多看看片、拉拉片,实在不行就看一本特吕弗的《电影手册》。
烂不烂,好不好,全凭主观感受定夺,不合适吧?
就因为黑了影评人就恶评,打低分,不合适吧,跟风骂更不合适了吧。
中国缺改锥吗?中国缺的是电影。
中国缺杠精、文盲吗?中国缺的是真正的影评人。
您要说“我就看不懂,我就给差评,就是烂片”也无可厚非,那是您的事。提高审美,陶冶情操是个人自我修养,要偏往驴圈里跑,那谁也拽不住。
书归正传,说说《邪不压正》。他是什么?他是部荒诞剧。他是一部影迷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作者电影。
什么是作者电影呢?
当然这部电影对于影迷来说,姜文玩的够high,影迷看的尽兴。对普通观众来说,表层故事易懂,以往的暗喻变成明讽。这是姜文向市场妥协了吗?私以为,非也。姜文依旧有他一贯的风格,镜头张力,台词考究,草蛇灰线的影射,最重要得还是“我”,这次只能说是他也兼顾了普通大众的感受。
好,现在试从视听语言和编剧结构上分析一下《邪不压正》。
一、视听语言
1.色彩
秉持着姜文一贯水准(包括《鬼子来了》,黑白是色彩的极致),环境使用了大量的饱和色,让人看着舒服。就比如开头,可以说是相当惊艳。
当然色彩是为主题服务,人物的服饰设计也包含这点,黑白正邪,李天然的白大褂,朱潜龙的黑制服,您该说了,医生当然穿白大褂了,警察也就该穿黑制服。民国时期警察制服确实是黑的,但也有灰的,退一步讲,为什么他在别的时候也是黑衣服,而李天然是浅色衣服?从色彩上显示人物关系。
2.镜头
同样,镜头也秉持了姜文的一贯水准,有三个片段个人最喜欢,镜头张力很棒。
一是所有房上的画面,当然,房顶本身就好看,但是在起起伏伏的檐间梁瓦上,镜头跟随着若隐若现的李天然,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恕我嘴拙,无力描述出那种奇妙的感觉。
二是关巧红带着李天然骑着摩托,哗,从左到右,就这一镜头,酣畅淋漓,尽显其中。
三是结尾关巧红出走时,那个前景的设置,隐隐约约,迷迷糊糊,如梦似幻。
3.剪辑
这可要好好说说了,姜文标志性的快速剪辑,开头杀师傅一家时,一组快速剪辑就已经很摄人心魄,震撼人心了,包括之后和根本的对决,两方和刀之间的来回切换。为什么说是是姜文的标志啊,姜文喜欢用,且用的好,就比如《让子弹飞》开头那组打枪的快速剪辑,真是得劲。
4.喜剧感(荒诞感)营造
如果喜剧元素只是靠语言叨叨,可就太低级了,那用镜头语言怎么营造荒诞感?夸张的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避孕套飞艇到《鬼子来了》的棉被武士再到《让子弹飞》的六子墓,姜文一直喜欢用夸张的元素营造荒诞感。这次《邪不压正》的肾正是如此,突然镜头前只有一个肾,什么东西,什么意思,这颗肾还不止起到荒诞的作用,他还确实是梁启超的。
总结一下,镜头语言方面,姜文的水准一直都在。退一步讲就是《邪不压正》的结构再不好,他的镜头语言也是同期电影无可比拟的。平心而论,当代大陆导演,唯姜,谋二人镜头语言力压群雄。
当然电影不是光有镜头语言,他到头还是一个讲故事的手段,这次姜文故事讲的怎么样?
表层故事简单,但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李天然为何唯命是从,换爹速度堪比奉先,剑桥唐凤仪为何要跟无耻混蛋朱潜龙,蓝青峰为何布局数十年中成僵局。
说说故事结构吧
二、编剧结构
1.编剧
故事是《侠隐》吗?不是,是姜文借壳上市的自己。前面说了 是“我”,姜文讲的故事,都是“我”站主导地位,由他手改变的故事都带着浓郁的“我”的味道。在《离地高飞的红小兵》中可以看到姜文电影一直保持着自我。《侠隐》是好故事,姜文是讲故事的好手,但同时保留这两个,就难了。编剧方面,你开始以为是王子复仇记,后来发现是boy meet girl,最后其实是家仇国恨。其实还是那个问题野心太大。个人,社会,时代三个层面都有涉及。从个人层面:李天然关巧红的成长;从社会层面:根本,朱潜龙,蓝青峰各怀鬼胎的复杂关系;当时时代下的北平:六国饭店,日本军演,护照威胁。这是部用心讲东西的电影,编剧没太大问题。哪有问题?节奏。
2.结构节奏
其实结构没什么问题,主要节奏。如果按商业类型片的拍法拍,好拍,什么时间段干什么就完了,该铺垫铺垫,该收线收线,该高潮高潮那就不完了吗?但那还是姜文吗?不是说一定要按主流拍法拍,也不是说不按那么拍就烂,更不是烂才是艺术。但总要尝试,尝试也会有错,我觉得这是无可避免的,但错的丑总比千篇一律的美要有意思。再者说,哪有什么对错,还不是人多欺负人少。不回避不足,节奏确实不够理想。
3.人物设置
最高级的人物,应该是立体的,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习惯。我觉得此片设置最好的是根本讲论语。根本讲《论语》为什么好呢?他不能推动情节。李天然偷刀的时候他大可不必讲论语,完全可以讲武士道。那他哪好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但能刻画人物,一个狡诈的日本军官,却在讲着大儒之道,侵略的军队,在接受仁义的教育,反差感多么强烈。我觉得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日本人的伪善,一边讲着仁义一边杀人,塑造着表面和平的景象,二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感觉,学习你中国的,在用来对付你。为醋包饺子,其实也挺有意思。讲究吗?讲究。甚至有点偏执。蓝青峰确实也是这样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大业,死了两儿子,和朱潜龙为伍,杀了亨得利医生。
4.台词
超量台词,但都别有深意,稍后再谈。同样都是台词多,怎么《让子弹飞》就好看啊?还得看演员张力。演员要撑不起台词就觉得是废话,要演好了,就是佳作。同样是超量台词,你会说昆汀台词太多不行吗?你会觉得《低俗小说》杀人祷告荒唐吗?
总结全篇,从镜头语言上来看,姜文一贯的高水准,从故事结构来看,节奏有些失调,人物动机得自己体会,对超量台词的把控不尽如人意。姜文对细节的要求十分苛刻,但节奏方面却难以尽善尽美。(很多动机用逻辑很难解释可能,但设身处地的带入或许好点,比如李天然为什么要一块杀两个,为什么听蓝爸爸的话。)
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私货。
什么是姜文个性化的风格?
1.好看的画面,绝佳的色彩,光的运用,镜头张力的体现,画面调度、运镜的灵性,用快速剪辑讲述,天马行空的想象,用夸张的道具营造荒诞感。
2.自我化的改编,用演员表演张力升华的台词,草蛇灰线般的里层故事,各种映射隐喻。
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喜欢的台词(作者已死,我说什么是什么)
姜文越来越喜欢自己的酒桌谈判,酒桌文化,在酒桌上明争暗斗,不也是生活上的场景吗
民国三部曲其实是没落贵族三部曲
《让子弹飞》东洋留学张牧之
《一步之遥》欧德马尼马走日
《邪不压正》辛亥老将蓝青峰
姜文这一“咔”,从剪辫子“咔”到辛亥。
姜文说“儿子,咱俩就见过五次,算上这次六次”这其实是说姜文和他自己的电影,一共六部。死了俩儿子,一个是《鬼子来了》,广电所杀,一个是《太阳照常升起》,大众所杀。
膀胱没了——陪我尿泡
1.“不是应该车让着人吗?”“这里是北京”
2.“城墙怎么拆了?”“有买就有卖,有卖就有拆”
3.“死了都不能影响我跟蓝兄吃这顿饺子”“死了一美国人”“蓝兄,失陪”
4.“德国人送回使馆,高丽人打一顿放了,中国人毙了”
5.“为什么小小一本护照,就能挡住日本的坦克”
6.“谁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啊”
就先这样吧,想起什么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