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诅咒
最近比较流行的段子手说,没有一个陪孩子写作业的妈妈不得心梗的。
朋友说,昨天教一年级的娃写作业,12-3=?怎么讲,他也理解不了,老娘气的想吐血。
这么熟悉的情景,是不是我们经常会碰到?
比如说工作中布置工作任务,你讲了一百遍,下属还是没听懂,交上来的结果总是让人不满意。
又比如说数字传递游戏中,一而再,再而三,结果总是让人失望。
还有,拆书家讲的什么鬼呀,我为什么就是听不懂。拆书家能不能理解一下爱好者的心情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翻翻白眼呢?还是再翻翻白眼?或者对着下属批头盖脸臭骂一顿?
明明很简单的道理,对方就是不理解,明明很容易的事情,他总是搞砸,明明很简单的概念,我都讲的那么透彻了,为什么他就是听不懂?
这是什么?
这是知识诅咒。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
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1、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时。
2、别人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
3、教师在教授刚接触微积分的学习时。
是的,这些场景都说明知识的诅咒发生在你以为……你以为别人能学习你所掌握的东西;你以为你别人能从事你熟悉的工作;你以为学生能学好微积分。
而导致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在于:倾向于错估。
倾向——指思想观点所体现的方向思想倾向。
错估——错误估计。
这个原因是基于“我们”以为,“我们”认为,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价值观假设所产生。从心理学上来说,它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很容易,地球人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我们对我自己已经掌握、已经熟悉、已经理解的东西会在价值观假设上,会做出错误的估计。
这个价值观假设是:我以为你和我一样,我以为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一样。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WHAT]
为什么会这样?[WHY]
1、心智模型发生变化。心智模型改变了知识的记忆背景。
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以一个物理学家为例,她可以创造一个由物理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或是动量守恒定律。她会倾向于用这些基本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问题中涉及的装置(滑轮、斜面等)。某一天,当物理学教授要讲物理学入门知识的时候,她会讲怎样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
2、认知错误。
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
马祖尔说,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智模型相同、认知相近。
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让一个人在心里默唱一段普通的旋律,并把旋律的拍子打出来,然后另一个人根据拍子去猜旋律。
总共有25组给定的旋律,因此从统计学上猜对的概率为4%。
有意思的是,默唱旋律的人认为对方能猜对的概率是50%,但实际上听拍子的人猜对的概率只有2.5%,还不及统计学概率。
所以,在上面的案例中,妈妈辅导小朋友作业,12-3=?对于妈妈来说,这太简单了,这么简单的题目小朋友怎么会不会呢?而偏偏小朋友不会。因为她们之间心智模型不对、知识经验不同、认知不相等。于是,知识的诅咒就产生了。它就象一个魔咒。妈妈越是想不明白小朋友为什么不会,小朋友就会越算不好这类题目。甚至双方的认知走向差异。妈妈认为,这么简单的题,很容易啊。小朋友认为,真讨厌,这么难的题,学习没乐趣。
画风一转,来,转到今天的学习现场。
我问:“大家今天来参加本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全场学习爱好者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有人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就是来学习的。”有人说:“我是来过级的。”有人说:“我好奇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自己明明是有目标来参加拆书学习的,可是在这么简单的问题面前,大家一思量,反而搞不清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以为别人和我们一样,他是和我们一样的学习爱好者,一定是有相似的背景和信息点,所以,他们来了。而事实是,爱好者真没有想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怎么办?
我于是又问:“大家今天到这里来,是基于知识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要?”
大家想了想说:“自已”。
我又问:“为了自己什么呢?”
大家七嘴八舌:“学习,成长,对了,是为了自己成长。”
是的。当我们抛出一个简单问题:“你为什么来学习?”大家并没有一开始就找到答案。因为甚至有些人,可能并没有听过“个人成长”这个词。但是他知道,他是为自己来学习的。若你问他:“你是为什么想学习?”他可能还是找不到答案。但是,在破解这个迷惑的过程中,把你和我放在同一背景层,于是,大家开始破界。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检索到信息,解读信息,分析信息,建构信息,达成共识,于是,知识的诅咒就消除了。
这么讲还是不太好理解。
再举个小例子,印度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小朋友,读不上书,但他从小要为生计去推销物品,于是,在推销的过程中,他们的算术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是,如果你问他:“12-3=?”他可能是茫然的。因为他不理解你的问题是要干吗?但是,如果你问他:“我买你的商品,要付3元钱,现在我给你12元钱,你要找多少钱给我?”他可能就能很快给出你答案。
所以,破除知识诅咒,需要技巧。
1、明确学习对象:学习的接收者是他而不是你。
2、换位思考问题:不要只从个人的角度,而要从学习者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3、寻找沟通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构思沟通方法。
这个方法实际上不仅仅适用于知识的传授,概念的讲解、也适用信息的传递、经验的传承、观念的沟通、认知的交互等。
实际上,上面的步骤可以理解为:改变心智模型,消除认知偏差,获得同频同理。
因此,在下周六的学习中,课程设计中,就要思考,如何破除知识诅咒。首先,不要假设学习者对《创意的利器》这本书是全懂的,对什么是创意,如何找到创意是会的,而是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这本书讲了什么,它要怎么用?同时,在课程设计中,要巧妙地嵌入概念讲解的技巧、情景演练的练习,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工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