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之門——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守護生命之門——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
新華社記者楊曉敏
“速尿20毫克,西地蘭0.4毫克……”深夜,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ICU),又是一幕驚心動魄、命懸一線的搶救時刻。
這裏,離死亡最近,也離希望最近。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在工作中(2022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李靜軒 攝)
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從醫近30年,在ICU一幹就是19年。日復一日地與死神賽跑,正是他生命中最熟悉、最重要的內容。
差不多每天早晨6點半,周飛虎都準時出現在科裏;每次查房,他都極其敏感地捕捉到稍不留神就錯過的蛛絲馬跡,準確果斷地給出應對措施。
周飛虎的“快”,已是工作常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不容半秒遲疑——“只有爭分奪秒,才能從病魔中搶回更多的重症患者。”
去年9月的一天晚上10點多,同事下班後在電梯裏遇到後背濕透的周飛虎。周飛虎臉上滿是焦急的表情,根本顧不上打招呼,不停地説:“這電梯怎麼這麼慢啊……”
第二天同事們才得知,當晚周飛虎是剛協助兄弟科室搶救完一名危重病人後,又急匆匆趕回科室搶救另一名危重病人。
多年來,他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與自己賽跑,與時間賽跑,同病魔智鬥,和死神搶人。
一位車禍多發傷青年患者,術後轉入ICU,希望渺茫。患者的父親當時就撲通跪下了,失聲痛哭:“周主任,孩子才20歲,如果兒子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
周飛虎心裏持有一種信念: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絕不放棄!經過他和同事們積極努力,這位青年幸運脫險。
敢于與死神“掰手腕”,病人才有生的希望。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左二)在巴基斯坦定點醫院病房指導當地醫護人員工作(2020年5月21日攝)。新華社發
多年來,正是憑著“生命相托、永不言棄”的信念,周飛虎在重症醫學科這個被稱為“橫跨內、外、婦、兒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聚集地”,在“創傷性多臟器功能不全”“膿毒症”“血液凈化”“勞力型熱射病”等重症救治方面均取得良好療效,受到患者好評。
在很多人看來,ICU與外界的距離,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但在這裏,“拉一拉病人的手、掖一掖被角、開開玩笑、擁抱下患者”,讓ICU的“神秘”多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ICU是個神秘而恐懼的地方,但這裏確實也有太多的溫暖與感動,更有太多的‘人間煙火’……”周飛虎常常告誡醫護人員,每個生命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有愛他的人,有他愛的人,ICU是個有愛的地方,分分秒秒都要尊重每個生命。
春風十裏,抵不過醫者仁心。
一張單薄的書桌、一組狹小的衣櫃、一個躺下連腿也伸不開的小沙發……ICU病房的一個角落,就是周飛虎的辦公室。
保持這份醫者仁心,他帶領的重症醫學科救治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使成千上萬曾經在死亡線上掙扎的重症患者重獲新生。
對周飛虎而言,一名人民軍醫的戰場,就是軍人的戰場。6年間,他曾3次不顧個人安危向險而行。
2015年1月,周飛虎作為解放軍總醫院醫療隊隊長,赴利比裏亞執行援利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任務。
抵達後他們才發現,狀況遠比想像的糟糕:全國注冊醫生不足200人,醫療救護係統完全癱瘓,埃博拉病毒在當地致死率高達70%……
小學教師穆魯巴(Mulubah)是他們收治的第一個病人。康復出院後,穆魯巴專程返回醫療隊看望中國醫生。她説,“我要記住你們真正的面孔。你們的面孔不同,但都是最美的中國面孔。”
鏖戰西非60多個日夜,周飛虎作為重症救治專家,與隊友共接診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38例、埃博拉確診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達80%以上。
2016年5月31日,周飛虎再次出發,參與救治我國赴馬利維和受傷戰士。當媒體稱周飛虎就是《戰狼》裏在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中國軍醫原型時,他笑著説:“我們援非的所有戰友都是原型,我們是在履行一名軍人應該擔當的責任,讓國際社會見證中國的力量!”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周飛虎(右十二)帶領醫療隊抵達巴基斯坦指導疫情防控(2020年4月25日攝)。新華社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周飛虎又一次聞令即動,擔任解放軍赴巴基斯坦抗疫專家組組長,率隊執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
出發前,他到藥店為母親買了一些治療心臟病的常用藥,因為他知道,自己這一走,老人家又要睡不好覺了。
在巴兩個月的工作中,周飛虎憑借多次援外經驗,與戰友們在全巴各地指導疫情防控,並依托巴最大新冠定點醫院之一酋長陸軍醫院(PEMH)開展臨床工作。
他不顧個人安危,率先進入新冠病房;他率5人醫療小組前出1200多公里,赴巴疫情最重的拉合爾和卡拉奇指導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他帶領專家組開展專題講座30余場,帶領大家完成新冠防控英文建議案提供給巴方,巴軍總參謀長親自頒發感謝狀……
周飛虎和他的戰友們受到巴總統和中國駐巴大使的盛讚:用實際行動,模范增進了中巴友誼。
有人問他: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你無懼無畏?
他説,“醫字前面有個軍字,無論碩士博士,首先要當好戰士。”(參與採寫:張奎、羅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