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一泻千里
一波三折的超前点映过后,社交媒体上并没有一派“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喜悦,反倒是诡异地纷纷沉默下来。这种沉默里,带着一些不自信的怀疑,这种怀疑既是基于对姜文的仰视,又是对眼前所见影片的疑惑,好像那么多年的观影经验与人生阅历忽然都不起作用了,是电影烂么?还是自己作为观众太低格?连任大炮都非常客气地说自己笨,没看懂。任志强当然不笨,而且很聪明,他谦虚地自嘲一句,无人会当真,巴掌却结结实实地甩到对面去了,套用子弹飞里葛优对姜文说的一句台词,你玩砸了。
但这可是姜文啊,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鬼子来了》的姜文啊!姜文是那么的才气逼人英姿飒爽严谨细致牛逼轰轰,站着就能把钱挣了,熊熊燃烧的雄性荷尔蒙隔着大荧幕都能颜射给观众,他怎么可能会失手呢?
《一步之遥》如果不是姜文的一次失手,那么至少也是一次步子迈大了扯着蛋的失足。
在姜文的作品中,能够与《一步之遥》产生联系的,大概是两部作品,一部是《太阳照常升起》,一部是《让子弹飞》。形式上,《一步之遥》似乎与《让子弹飞》一脉相承,民国传奇,坑蒙拐骗,枪战追逐,边缘人物的历险故事,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对白,拼命在台词上下功夫,华丽丽的贯口,讨好成熟观众;内核上,《一步之遥》更像是《太阳照常升起》的延续,大玩形式感,极尽荒诞,缺失的动机,混乱的逻辑,冗繁无用的枝节,模糊不清的性格与似有似无的隐喻、暗示、象征,堆高逼格,拉升档次,招挟文艺青年。
首先来说,《一步之遥》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荒诞电影,具有非常强烈的实验气质。这点看看电影的编剧便可知一二。廖一梅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编剧,著名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的妻子。稍微对她作品有了解的人,便不会对《一步之遥》所呈现出来的夸张状态感到惊讶。没错,这一切的确太“实验话剧范儿”了。在话剧中,因为空间的限制,很多的情节推进只能依靠旁白辅助,幕与幕间直接用硬切的方式转换也屡见不鲜,夸张的肢体与台词,特别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处浓墨重彩反复堆砌。话剧所给予观众的刺激,是要讲求现场效果与情绪互动传递,经典的一场戏剧冲突的价值,远胜于全剧的工整,观众们也不会去苛求逻辑性与合理性。但是作为一部电影,你显然无法仅靠一两句内涵丰富的台词,几个有趣的段子,或者精彩纷呈的歌舞段落便让观众心满意足。观众们更加没有心情去花钱当小白鼠,何况你还高挂着娱乐大片的旗帜。退一万步说,即使是荒诞片里,也不乏广受认可的佳作,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便足以成为范本,同样是极尽夸张,穿插大量歌舞及舞台剧元素,以喜讲悲,但是在叙事及人物性格上,松子的形象是逐渐鲜明和清晰的,其命运的步步跌落也有着扎实可信的情节与角色推动,是以让观众逐渐入戏,并被导演所营造的情绪打动。而《一步之遥》则正好相反,导演大概是想要把马走日的故事写成一个江湖骗子迷途知返的故事,但大开大合的节奏,让姜文的种种举动显得极其跳脱又无法捉摸。主角尚且如此,葛优饰演的项飞田性格转变之快,简直就到了草率的地步。
《一步之遥》难懂么?其实并没有,相反,整个故事简单到了有点直白的地步,只不过是因为形式上的复杂,加上被弱化的动机与性格,唐突的情节推进,才让人对剧中角色的行为产生了种种怀疑和不解,是以才有了没看懂的疑惑。作为一个掌控欲极强的导演,电影的板子当然不能打在编剧身上,所有的效果,所有的呈现方式,所有的取舍,都是姜文自己在掌控,看看电影《教父》式的开场,看看那极尽奢华却意义甚微的冗长钟歌舞,看看舒淇那一口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播音腔京片子,看看对默片的戏仿,看看各种超现实的幻想画面,看看那些喋喋不休似是而非的台词,再看看最后的绝命逃亡,只一眨眼,汽车便从上海跑到福建土楼,这种世界化的简便,简直都堪比迈克尔贝让擎天柱骑着大恐龙从重庆武隆直接翻到香港了。姜文毫无节制地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元素全都放到锅里,也不管咸甜浓淡,就这么热情腾腾地端上来,盛惠百元,你还爱吃不吃。如果质疑味道,首先得检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味觉出了问题,没错,就是这么霸气。
电影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对演员的浪费,姜文只关心自己,葛优这么好的演员,在里面完全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只让人记得了他笨拙的舞步,醒目的小胡子,以及SM造型;开始被捧得很高的舒淇,只是个演了一半就挂掉的花瓶,还是被糟糕的配音弄得灰头土脸的花瓶;周韵的台词水平从来就有与赵薇、陈坤、黄晓明等一较高下的实力,蒙恩丈夫每每在电影中拿到出彩讨巧的好角色,更证明了对舒淇的利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反倒是电影的配角出了彩,王志文、文章、洪晃,加上演大帅的刘利年,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一步之遥》本身的问题,偶有细节和台词有趣,但是整体来看,就是节奏失当,主角无趣,情节混乱,观感糟糕。
电影已然如此问题多多,那么加上了3D与IMAX又会是何景象呢?简而概之两个字:灾难。姜文其实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一副相当不负责任的态度,电影我拍完了,至于做成什么制式,如何宣传,怎么去卖,那都是生意人马珂的事情。于是,你就看到了电影中的所谓3D画面,快速剪辑的运动场面里,3D效果完全成为了拨弄观众呕吐神经的魔咒,让人头晕目眩。更何况《一步之遥》是典型的2D转制,很多场景都毫无纵深空间,近处的画面都是失焦的模糊状态。如果这种状况再借由IMAX放大数倍,你估计就再也没有任何心情去体会姜文的那些隐喻或者暗示了。整部电影里,慢慢的都是人物特写与中近景,被投放在25×12米的巨型荧幕上,想象一下那些硕大的人头在你眼前漂浮的可怕感觉吧,你甚至都可以看到姜文的鼻毛了,还有洪晃那张内涵如此丰富的脸!而姜文对于CG特效的轻视也是一以贯之的,比较起让子弹飞里最后那个国产动画水准的爆炸,《一步之遥》已经算得上是将就了,但也就仅此而已。
顺着消费的惯性,以及观众们对于话题电影的热衷,我丝毫不怀疑《一步之遥》可以取得不错的票房,但是影院上座率及票房随着评论的高开低走迅速下滑也是一定的。《一步之遥》显然无法再复制《让子弹飞》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重成功,但在姜文自我膨胀的时候偶尔来一瓢冷水,倒也不算件坏事。毕竟,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无限接近300亿的规模,但是观众与创作者们依然还处于互相试探和彼此教育的阶段。而作为的确很有才华的姜文,他理应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作品,而不要像田壮壮那样怀抱着拍给二十年后的观众的离奇心态,寂寞地蜷缩在角落里。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电影为什么叫《一步之遥》呢?隐喻解读党们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