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吉拉作为神的新娘,现在成为了一种地位极其低下的存在,为什么当地人还要进行阉割?

  印度人称海吉拉为“神的使者”、“神的新娘”,而实际上,在一般印度人眼里,不男不女的海吉拉等同贱民。他们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海吉拉现在成为了一种地位极其低下的存在,为什么当地人还要进行阉割?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日报道,在印度有一个特殊群体叫“海吉拉人”,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性”的人。印度德里数千名“海吉拉人”曾多次上街抗议,要求政府给予他们这些特殊群体养老保障。目前市政方面宣布,居住在德里的“海吉拉人”只要提供充足证明即可获得政府提供的养老金。

  “海吉拉”在乌尔都语中意为“性无能者”,也就是被阉割生殖器的人。由于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他们并不自认为女性,又由于失去了男性生殖器官,因此也不再以男性自居,于是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性”。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他们严格地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不酗酒、不吸毒、不进正规医院就医、不与外人交友。

  目前德里市政方面宣布,将为每位成年的“海吉拉人”每个月支付1000卢布(约合人民币217元)的退休金,免于他们在年老时流落街头。而获得这笔退休金需要这些社会地位特殊的“海吉拉人”提交年龄、身份以及医院的确认无生殖器的证明。

  海吉拉斯 - 概述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

  图册海吉拉斯(hijra),英文报刊称为eunuch,传统上一些男孩在10—15岁的时候通过正式的宗教仪式被阉割,之后作为“海吉拉斯”,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

  这种人严格地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不酗酒、不吸毒、不进正规医院就医、不与外人交友。

  但是,有些参加聚会的阉人,看上去就像滑稽哑剧中的老太婆。无论年老的、年轻的、漂亮的、丑陋的,所有阉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当意识到是一个海吉拉斯时,会永远离开普通世界。其他阉人会成为你的父母和家人。

  海吉拉斯 - 来历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传统上认为“她们是神的使者,会保佑新人多子多福”,海吉拉斯的来历可以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中找到答案。《罗摩衍那》大约完成于公元前5世纪,主要内容是王子罗摩(印度人心目中的神)放弃王位,离开妻子和弟弟自我放逐14年,在森林中他苦苦修炼并得到神力。在这些年中,所有的男女仆人都离开了罗摩,只有一个被阉割的仆人等待了14年,一直等到主人归来。这个仆人就成了“海吉拉斯”的始祖。

  因为“海吉拉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罗摩的祝福,因此,印度传统上认为“海吉拉斯”具有法力,是吉祥的人,能为人带来好运、驱除厄运,而遭到其诅咒的人就会失去性能力。因为加入到“海吉拉斯”行列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女性,所以人们在提到“海吉拉斯”的时候,就用“她”或者“她们”来代指。

  海吉拉斯 - 工作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工作职责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

  图册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

  而在印度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等地的婚礼上是少不了“海吉拉斯”的,因为人们认为“她们是神的使者,会保佑新人多子多福”。在婴儿降生的地方同样能看到她们翩翩起舞。亲朋好友围坐在院中一边拍手一边唱为新生儿祝福的歌谣。然后由一名“海吉拉斯”抱起婴儿,手放在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会长命百岁,将来会有很多子孙,他将得到神的祝福。在农村,她们的报酬是“莎丽”、糖和小麦粉。

  许多年轻阉人的容貌太美了,简直令人销魂。她们很容易通过考核,成为女模特儿。

  有的阉人还被选为市政委员。过去几年,印度中部的中央邦,有三个镇把阉人选为市政委员。 “人们投票选我们,因为我们不腐败。我们没有子女要教育,没有女儿需要大笔的嫁妆当陪嫁,所以我们不会贪婪。”哈里亚那邦一名市政委员肖巴哈·尼赫鲁说。

  海吉拉斯 - 原因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变性手术

  图册许多人由于生来就具有男女两套生殖器官而被阉割;还有许多人生理上是男性,但他们却具有女性认知,因此自愿接受变性手术。

  一般情况下,男孩要成为“海吉拉斯”必须出于自愿或得到家长的同意,他们要请一位年长的“海吉拉斯”作自己的“导师”,入门后,学生要承诺服从和忠诚于自己的导师,她们要称自己的导师为“母亲”。

  海吉拉斯 - 团体关系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称自己的导师为“母亲”,最亲近的人就是师出同门的“姐妹”

  图册由于“海吉拉斯”的社会地位比较特殊,因此成为“海吉拉斯”后,她们往往会割断与原来家庭的联系,而彼此之间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几个小团体组成一个大团体。

  小团体是由“母亲”和她的几个“女儿”组成的,被称为“家庭”。她们称自己的团体为“母系福利社会”。有一个最高领导者。“海吉拉斯”大多住在条件较差的贫民区,她们每个人得来的收入都要交公,再由“母亲”进行分配。如果一个“家庭”的“母亲”去世,她们的房产将交给公社,由公社重新分配。

  海吉拉斯 - 地位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在印度宗教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过去,她们主要为皇室、贵族和军队跳舞祈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她们自身队伍的日益复杂,她们逐渐被社会淡忘甚至抛弃了。但在农村,她们仍有很多信徒。

  阉人的社会地位甚至低于贱民(四种公认的种姓之下的人),大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在人们眼里,她们是又可怕又可笑的人物。当她们穿着妖冶的莎丽,戴着粗重的黄金珠宝首饰,涂着厚重的脂粉,花枝招展地沿着马路走来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转过身去,或者一走了之。

  海吉拉斯 - 现状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美女

  图册印度人现在对“海吉拉斯”印象不太好。“海吉拉斯”在印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总数在100万人左右。现在的“海吉拉斯”已不再像“神的使者”一样纯洁了,它发展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

  印象不太好

  她们只要在一家店铺旁一站,识趣的店主就会送上一些钱或食物,因为尽管店主们不太相信这些“变了味”的“海吉拉斯”仍有法力,但他们也不愿意受到这些人的诅咒。现在有很多印度人结婚、生子不再请“海吉拉斯”,但在庆祝现场,这些舞者往往会不请自来,如果你不愿意有所“表示”,就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或这个孩子)将会变成像我们一样的人”。此外,在印度的很多色情场所,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往往穿着很性感的衣服对男人进行挑逗,而与她们在一起的也大多是同性恋者。在印度卫生部门的调查中,“海吉拉斯”中的艾滋病患者和吸毒者的比例非常高,这也是她们被人们厌弃的原因之一。 人们可以把“海吉拉斯”当成神,但很难把她们看成普通人,大多数“海吉拉斯”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但她们仍谋求在社会中有所发展。由于“海吉拉斯”的名声不好,所以很多职业的大门对她们来说永远是关闭的,甚至有些公司根本就不允许她们进入办公室。

  同性恋组织

  “海吉拉斯”是宗教的产物

  图册“海吉拉斯”是宗教的产物,但如今已不再受到宗教的控制,逐渐演变为一个生活方式另类的人群。在外国人眼中,印度的“海吉拉斯”实际上等同于各国的同性恋组织,现在它不仅同世界各国的同性恋组织有联系,而且还派代表参加过国际同性恋者大会。在印度国内,“海吉拉斯”中的很多人冲破重重阻力,在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2000年,在印度中央邦,婆罗门家庭出身的萨姆南当选中央邦议员。

  在文艺界,有人组织了专门的“海吉拉斯”演出团,为各国游客表演传统舞蹈。另外还有一些“海吉拉斯”模特队和选美大赛也应运而生。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虽然“海吉拉斯”的生存状态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印度,她们的生存空间不会太大,因为印度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人们能把“海吉拉斯”当成神,但很难把她们当成普通人。阉人是印度社会独有的一种群体。

  海吉拉斯 - 评价

  海吉拉斯_互动百科海吉拉斯人群

  图册海吉拉斯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是被社会排斥的一个边缘团体,它的产生和形成与印度社会历史以来森严的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在一般印度人的眼里,不男不女的阉人等同*民,跟他们接近会带来霉运。

  阉人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她们生活在社会边缘一个阴暗秘密的世界里,遵循着她们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很远的距离。在人们眼里,她们是又可怕又可笑的人物。当她们穿着妖冶的莎丽,戴着粗重的黄金珠宝首饰,涂着厚重的脂粉,花枝招展地沿着马路走来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转过身去,或者一走了之阉人们听说了一个喜庆活动,哪家买了新房子,哪家生了男孩,哪家结婚,哪家商店开张迎客,她们就会神秘地成群结队出现,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直到东家给了钱,她们才会离开。 她们不能结婚,没有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她们仅有的朋友和知音就是其他阉人。不过,尽管地位卑微,阉人已经开始组织起来表达她们的观点了。她们试图夺回昔日享有的某种尊敬。

  生存在夹缝中的第三性:揭秘印度“海吉拉”

  来源:

  中青网 作者: 2015-04-02 16:30:43 字号:A

  - A

  + 清晨起,和每一个女人一样,她穿起自己鲜艳的内衣,迎接新的一天。和每一个女人不一样的是,她后背的线条突兀,有着男人一样发达的肌肉。马莱卡今年22岁,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女孩,在经过12次整形手术和激素治疗后,她原本的男儿身终于变成了与自己心理性别相同的样子。而她,只是印度千千万万“海吉拉”群体中普通的一个。

  印度所谓海吉拉(Hijra)群体,历史悠久,早在《爱经》之中就有记载。所有经过阉割的男人、变装癖、双性人、变性人都被视为海吉拉。马莱卡就是这样的一位海吉拉,她虽然年龄不大,却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就像大家族中的母亲一样,是当地整个海吉拉群体的监护人和保护者,图中的她,穿着盛装,在节日中向湿婆(印度主神之一)致以敬意。

  在英殖民者的统治下,海吉拉群体逐渐式微。他/她们成为在城市中游走的底层阶级。社会中歧视风潮渐起,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成为海吉拉的人无法拥有体面的工作,大多都沦为乞讨者或是性工作者。图中是一对海吉拉。

  在印度,海吉拉是自古存在的一个群体。印度教中的主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帕瓦提的雌雄合体被称作海吉拉,一直被视为最理想的性别。许多海吉拉曾经都是地方上,乃至国家里倍受尊重的人物。

  在古代印度,许多阉割过的男性在宫廷中居显要之位,和中国古代宦官盛行情况类似。但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海吉拉群体地位一落千丈,英殖民政府更是发布法令,视所有海吉拉为罪犯,进行严厉打击。图中的海吉拉正偷闲欣赏自己的容颜。

  不过,殖民者并未能将海吉拉清除,共同的悲惨命运让他们联合在一起,在城市的灰色地带成立自己的社区,发明自己的暗号,防止外界的伤害。图中是一位从事性工作的海吉拉。

  每个海吉拉的聚集处,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秩序分明,尊卑有序。提供经济、情感帮助的人是整个家庭的家长,他们会经常调解海吉拉之间的矛盾,帮助想要成为海吉拉的人筹集手术款项。图中的马莱卡正在扮演着自己家长的角色,一位年轻的海吉拉被自己的父亲骚扰了。马莱卡严厉地斥责他,警告他如果再敢性骚扰自己的女儿,就将他交给警察。

  海吉拉家族中,除了家长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角色。图中遮着面孔的海吉拉少女是马莱卡的学徒,今后很有可能接替家长的职务。尽管海吉拉群体齐心协力保护自己,仍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

  由于歧视和不公平的政策,海吉拉们除却乞讨和卖身,几乎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工作危险性大,又没有社会福利及保险,海吉拉人群中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在17%到41%之间,而印度的平均水平只有0.3%。图中,一位海吉拉正在和客人讨论着价格。

  他们大多都聚集在城市的边缘,为跑长途和人力车夫提供性服务。

  哪怕是从事如此令人看轻、危险性大的工作,海吉拉们也难以饱腹。提供性服务的海吉拉们每次只能赚大概200卢比,不到20元人民币。他们甚至没有从事性交易的场所,只能在路旁的隐蔽处或是田地中为客人提供性服务。图中凌乱的土地上,散满了熄灭的烟蒂和使用过的避孕套,这就是海吉拉生存的世界。

  自然,否极终会泰来,印度的海吉拉群体在不久前也收到了令人欣慰的好消息。2014年,印度最高法院终于颁布法令,承认变性人的地位,他们被归属为第三性别。这一举措不仅让海吉拉们得到了身份上的认同,而且得到了申请社会岗位的机会。图中的海吉拉正在梳妆打扮。

  这样的消息令人欣慰,在政策实施后,很多海吉拉将逃离飘零的生活。不过,也有很多人质疑政府所谓“第三性别”的划分,许多因变性而成为海吉拉的人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第三性别。他们想要成为的就是男性或女性,虽然和自己天生的性别不同,但是这样的选择才是他们所盼望的。图片展示了一位男性慢慢转变为女性海吉拉的过程。

  这样的质疑令人理解也令人同情,要知道,许多海吉拉在变性时承受的痛苦超乎常人想象,他们为了自己的选择几乎丧命。没有钱去做正规的整形手术,有些男性在阉割后,让其他海吉拉帮忙,在刚刚长好的伤口上用刀子划出女性生殖器的模样结构,用热油灼烫伤口定型。承受这样的痛苦,只是为了变换到自己理想的性别。他们的身份又该如何界定?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接受采访时,许多海吉拉表示,现在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相信海吉拉群体一定会再得到社会的认同。融入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是一代海吉拉的梦想。图中是跳舞谋生的海吉拉。

  不过,短时间内,海吉拉的生活状况也许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善。法律通过也许只要一天,改变社会观念却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每个海吉拉家族都要面对漫长的旅途,万幸,每个海吉拉都就像图中抱着狼狗的马莱卡一样,坚韧,警觉,充满希望。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

  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2012年12月25日,

  顺德均安

  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中文名自梳女词 义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拼 音zi shu nv词 性名词

  目录

  1 来历起源2 历史发展3 守墓习俗4 居所介绍5 族群故事6 博物馆7 评价来历起源编辑

  自梳女背影

  “

  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

  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

  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并抗争无效时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但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不落家”除了与自梳女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外,其中较为多见是少女迫于父母之命,既不能“梳起”又无法逃出家门,只好在举行婚礼后,利用“三朝回门”的机会长住娘家,以避免与丈夫同居。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1]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

  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高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姐,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

  在夫家住至三日,“

  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

  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来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

  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

  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

  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历史发展编辑

  到20世纪30年代,

  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

  古时自梳女

  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后,自梳风俗已经式微,到了民国初年,整个中国的丝业崩溃,自梳女无以维生,部分人便去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姐;今日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也是沿于自梳女。

  2011年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2]

  守墓习俗编辑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墓白清”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仪式。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女要“拍门”,阿婆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必须回答得阿婆称心后才开门,自梳女入了门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以后,必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要前往执丧。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认作媳妇。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

  居所介绍编辑

  顺德冰玉堂

  1950年落成的

  冰玉堂原本是顺德

  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

  2001年11月29日,午饭之后,黄月、黄姑、黄英几个姑太(注:顺德地方称“自梳女”为“姑太”)陆续来到冰玉堂,像大家约好了一样。

  早在20世纪90年代,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不过,住在附近的姑太们仍然每天到这里来坐坐,和姐妹们聊天、打牌。

  顺德冰玉堂

  自梳女的晚年十分凄惨,如果没有拼命积点血汗钱与其他姐妹共同买一间房子作姑婆屋,真是临死时连停尸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无人居住的冰玉堂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供人欣赏。

  有人说,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黄月对这一说法做了订正。她说,其实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从冰玉堂北门进入,左手边就有一间房,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姑太们说,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不过,当地男人都知道这是自梳女的住处,因此一般不会到此。自梳女都有牌位,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黄月说,现在村子里只有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只有30多个自梳女了。

  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

  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观音、济公、关帝等等。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

  日后产权移交村里

  过去自梳女们到南洋打工,并不购置物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自梳女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49年,新加坡的华侨成立同乡会,顺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钱,通过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冰玉堂。1950年秋落成。

  按照旧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里,所以冰玉堂必须建在村外,离当时的沙头村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冰玉堂筹建之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会员每人每年交12元新币的会费,基金会的钱用于冰玉堂平时的开支。基金由产权委托人来管理,冰玉堂产权委托人共有3个。

  “如果有一天,自梳女们都没了,冰玉堂无人管理,那么它的产权就交给沙头村福利委员会。”黄月说。2000年12月,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

  现在当地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放冰玉堂,也有意重修冰玉堂。姑太们说,重修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比如自梳女们的牌位等等,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政府不能干涉。

  黄月说,政府已经来找过她们,附近的

  生态乐园也召集她们开过会,表示了合作之意,意欲将冰玉堂作为一个景点,和生态乐园连成一个整体,向游人开放,生态乐园支付给她们一定的报酬,但是姑太们没有同意。姑太们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更主要的是,姑太们要自己管理冰玉堂,但是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天天来看管。如果收了钱,就要负责。但要是把管理权移交给生态乐园,冰玉堂就没有了自主权。

  不过,姑太们还是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允许当地政府带人来参观。现在每逢双休日,就会有人前来。

  前来参观的人关注的并不是冰玉堂这座建筑,因为它本身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人们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个自梳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自梳女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族群故事编辑

  自梳女们的故事

  姑太们介绍,早在100多年前,顺德就有女子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出去的都是女性。

  那时,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水客”帮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

  当年,黄月的家境并不差,但是那时候当地的风气是女性更喜欢到南洋打工,都不愿意留下来,所以1936年,12岁的黄月和妈妈去了新加坡。当时,黄英有一个表姐在新加坡,因为家中无钱,于是先委托“水客”将黄英带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费用,然后表姐在黄英后来的工资里扣钱。黄姑也是“水客”将其送到新加坡的,黄姑在新加坡的姐姐为此付了180元新币。

  180元新币是什么概念呢?黄月回忆说,1936年,她姨妈给一家老板做女佣,每月工资是6元新币。那时候3分新币可以买猪肉,1个人1个月的吃住费用大概是3元新币。如果一个月能挣30元新币,家里就可以请两个工人。

  对自梳女们在南洋的生活,黄英有着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岁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与妈妈分手时,妈妈哭了,舍不得我。但我没哭,因为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30多岁时,我回过一次家,在家里只住了两三天,就返回新加坡。妈妈送我时,没有再流泪,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已经抱了孙子。但这次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们大多是做女佣(当地人称为“妈姐”),因此吃住都在老板家里。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贩,或者开小店。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间很大的房子,房子带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同时居住二三十人。

  在24岁之前,黄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她说,姐妹们在一起很团结,很热闹。但做女佣很辛苦,一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休息,只有在那个时候,姐妹们才能团聚。

  女佣是不能和老板平等对话的,长期的独处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闭的个性。黄荷说:“我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一个人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给予了她们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国籍和相应的福利。姑太们说,在新加坡,有女无儿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币就可以租到1房1厅。无子女的老人,政府给他们免费分房。平时有社团帮助她们做饭,5毛钱新币就可以吃一餐饭。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医药费、床位费都只收正常价位的1/4。

  “可惜的是,我们在新加坡没有亲人。而且新加坡有规定,一套房子只能住两到四个人。所以白天有人陪着聊天、打牌,晚上老人们就很孤独。”黄冰说,“我们还听说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所以姑太们都选择了回国。”

  黄月告诉记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经回国。大概还有十几个没有回来,那是因为她们在村子里已没有亲人了。

  早年回来的自梳女,按照旧俗还是不能死在村里,只有住在冰玉堂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时有30多个。随着时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里的规矩逐渐消失了,因此,她们能回到亲人身旁生活。

  暮年回乡形单影只

  黄月说,以前在新加坡买房很容易,但由于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物业。

  1992年,黄冰回到故乡。因为决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黄冰几乎用双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当。她说,还剩下一台电风扇没拿,太重了。

  黄英说,在40岁以前,自己没有攒过一分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了;40岁之后,才自己攒钱,因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需要她再寄钱了。

  中国的古训是: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梳女们为家庭(严格地说,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因此,当她们回归故里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黄英和弟弟的孙子同住。黄英说,侄孙子对自己很好。但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黄英还是自己做饭吃。她说,一个人吃饭很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精明的黄姑早在30年前就为自己铺了一条后路。黄姑在寄钱给弟弟的同时,嘱咐弟弟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后回乡居住。黄姑现在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个院子,摆满了花草,还有独立的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黄姑整齐的仪表。

  “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自梳了就意味着不能结婚,年迈时需要别人的子女照顾,自梳女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呢?黄月说,当时有人担心老公不好,会挨打挨骂,所以干脆不结婚;有人觉得结了婚,还要带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结婚很自由,很独立,和很多姐妹们在一起很开心,而且她们又有钱,不依靠任何人;还有人因为家里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结婚,但你还没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须自梳,否则,其他弟妹就不能结婚。

  黄姑不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买“门口”,男子拒绝,女子就会自杀。因此,父母一般不干涉女儿的决定。过去结婚的只是少数,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了。“这里姓黄的女子都不结婚,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她父母早逝,家里有2个弟弟,1个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弟弟。因此,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而黄荷所说的自由,就是可以随便买什么吃的、穿的,想看电影就看电影。但实际上,姑太们的生活十分简单。

  黄英说,姑太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人追求过,但是她们已经自梳了,所以就不吭声,不理会他们,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来了。“但是她们对男人并不憎恨。”

  自梳了也有人结婚

  冰玉堂东面的花园里,有一棵树外形奇特,树高数十米,笔直的树干直刺苍穹,到树冠才有一簇枝叶。黄英说,这种树叫“桄榔树”,以前有两棵,是自梳女亲手种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但现在一棵树已经倒了,原因不明。黄英说,也许是因为姐妹们当中有人“变节”的缘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变节”过呢?姑太们说,不多,以前自梳女结婚,就会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亲姐妹也会不再来往。

  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姑太们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经结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将。但面对外人,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东西。

  黄月在24岁的时候,嫁给新加坡当地的一个华裔,后来生下一个女儿,现在她的外孙已经上大学了。黄月自称没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黄月的名字。我们从侧面了解到,黄月在11岁时就已经自梳了。因为黄月自己隐瞒了实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恋爱和自梳后嫁人的心情。

  百岁自梳女恢复中国国籍

  上世纪30年代,不少东莞籍女性前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打工,由于一直未婚,这些“自梳女”并未融入当地社会,在年老体衰之后回到了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她们没有中国国籍,无法享受社保、医疗等福利,生活困难。据了解,东莞目前有40多名这样的自梳女,普遍年龄都在80岁以上。

  今年以来,广东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积极为这40余名自梳女恢复国籍而努力。据了解,目前已经有33名莞籍自梳女恢复国籍申请的受理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在2011年7月底将材料上报了公安部,目前东莞已有首批4人获准恢复中国国籍,其中一名已百岁高龄,另外一名95岁。

  博物馆编辑

  2012年12月25日,

  顺德均安

  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成立,并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免费开放。这里将顺德自梳女的文化产物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顺德本地文化研究学者李建明说,冰玉堂是目前保存完整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最后的自梳女是研究“自梳女文化”的最珍贵化身,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对这一段历史完整地再现和还原。[3]

  评价编辑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英国人进入前,日子不错的,可以说英国干扰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中国类似他们有自梳女,腐国才开始关心这个,否则英国对同性恋图灵也是化学阉割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内政部上个月已经向印度军方提出建议,允许变性人以“第三性别”申请年底的军官考试,可申报范围包括边境警察部队等肩负重要任务的助理军官。

  这份文件被印度的变性人们看作是被社会接纳的伟大一步,也在印度社会引起了一些讨论。

  但是这个概念出了印度的国境,就让人有些好奇了。毕竟印度传统上不是以人妖和变性人出名的国家,为什么这里的变性人有这么强的社会影响力呢?

  其实,印度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阉人群体。如果你在印度看到一群浓妆艳抹的大姐穿着南亚妇女传统的纱丽走在街头,步态妖娆、顾盼生姿,但面部棱角分明、身材孔武有力且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娘刚之气,那么这些人大抵就是传说中的印度人妖——海吉拉。

  印度一年一度的变性人和异装癖节日

  就是服务于这些人

  (图片:AJP / Shutterstock)▼

  海吉拉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没有性能力的人”,清晰地阐述了这个群体的特点。

  大多数的海吉拉都是被迫加入,他们有的是天生就没有性功能,更多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自幼被年长海吉拉所收养,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虽然是没有性能力

  但外表上还是以男性特征为主

  (图片:kaetana / Shutterstock)▼

  印度阉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史诗《罗摩衍那》,书中记载当时王子罗摩因为遭到王后吉迦伊的嫉妒被放逐长达14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仆人都离开了罗摩,只有一个非男非女的阉人独自等候了他14年,直至王子归来。这个人就是海吉拉的始祖。

  即使得到罗摩的赏识

  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却一直颇为艰难

  主要是以表演维持生存,算是街头艺人中的一类

  (图片:Wikipedia)▼

  海吉拉仆人的忠诚让罗摩万分感动,已经参透了“梵”这一宇宙真理的他向阉人族群赐下祝福,所以在印度神话中,海吉拉是带有特殊宗教意味的“神的使者”。

  印度绝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宗教的影响渗入到这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每一部分。而海吉拉在生理上的特殊性也为他们这个群体赋予了一些神秘色彩。

  印度的宗教信仰色彩浓厚

  也是海吉拉能延续下去的基础

  (图片:CRS PHOTO / Shutterstock)▼

  一般来说海吉拉都是天生的男性,为了成为真正的海吉拉会在一定年龄接受去势手术,涉及去除阴茎、阴囊和睾丸,随后被接纳为这一族群中的一员。

  但成为阉人也不意味着就平等了,总有人比你更平等,何况是在印度这个等级制度深深刻于文化基因中的国家。出身低种姓的海吉拉有时候会被拒绝加入集体祝福仪式。这是因为大量低种姓的海吉拉出身贫苦,或者干脆是孤儿,高达近1000美元的去势手术让他们难以负担,所以很多海吉拉在生理上仍然是完整的男性。

  海吉拉中很多并不是自愿加入的

  也不是天生的性别认同障碍等

  而是被强制阉割,成为赚钱的工具(图片:bodom / Shutterstock)▼

  实在想要往上走的话,组织也是打开大门的,你必须通过神的仪式,进行真正的阉割。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员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是否有钱做阉割手术,是否做过阉割手术则是划分海吉拉内部等级的标准。

  成为海吉拉并不意味着可以逃过种姓制度和贫富差距

  (图片:AJP / Shutterstock)▼

  海吉拉中最上层被称为Guru,也就是梵文化中的“古鲁”,一般被翻译为“宗师”或者“上师”。宗师之下是门徒,这两个阶级往往掌握着整个地区海吉拉的财产,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

  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领袖

  海吉拉中的贵族

  (图片:arun sambhu mishra / Shutterstock)▼

  相对应的,最下级的海吉拉就没这么舒适了,他们依靠外出表演和“送祝福”为生。所谓“送祝福”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乞讨,讨要到钱财后下层海吉拉必须要将收入上交给宗师和门徒,再从门徒那里得到食物、生活用品和一些生活费用。

  在印度教的一些大型节日上

  都会有海吉拉表演,一方面因为他们是”神的使者“

  另一方面是庆祝节日的人群聚集,能讨到更多的钱(图片:Biswarup Ganguly / wikipedia)▼

  海吉拉的悲惨命运还不止于此。非男非女的他们往往遭到社会的广泛歧视,这种歧视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种姓甚至不同性别。他们常常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遭到无端的强奸、殴打,然而路人对此的态度基本上是视若无睹,他们本人往往也选择沉默

  毕竟,一个依靠乞讨为生的族群哪里会有尊严呢?

  不过在印度,大多数人不愿意招惹海吉拉团体。

  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一条古老的宗教迷信思想——如果你招惹海吉拉,那么你就会失去性功能。

  这也是海吉拉往往“送祝福”成功的原因之一。10个卢比就能够解决的事情,何必拿自己下半身的幸福冒险呢?

  现在这一群体不仅有被阉割的人

  也有同性恋或者两性人等,数量庞大

  在各种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可能会遇到

  (图片:Nina Lishchuk / http://Shutterstock.com)▼

  这也让人不禁产生疑惑,印度虽然教育落后,宗教氛围浓厚。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于这些传统迷信产生了怀疑,那么海吉拉的诅咒还能奏效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海吉拉们并不是慈眉善目的善男信女,相反他们有着一套完整的要钱流程。

  对于在大街上落单的行人,过程是直接向对方索要零钱,如果不给的话海吉拉们动辄动手动脚:一边用含情脉脉的眼光看着行人,一边悄悄地将手攀附到行人的身上,手指轻柔灵动地摩擦挑逗。

  他们在和男性的身体接触中并没有太多的顾及

  因而总能得到一些零钱

  (图片:Anna LoFi / Shutterstock)▼

  有时候他们还会团伙作案。想象一下,在印度混乱的街头,你被一群面容黢黑、风姿绰约的大汉围住猥亵的画面……

  还是他们要多少给多少吧。

  一般人很难抵挡住他们的缠磨

  还是给点钱尽快撤吧

  (图片:Anna LoFi / Shutterstock)▼

  行人毕竟有流动性,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而道路两旁的门店则是一年四季都在的,毫无疑问这些门店是海吉拉们的重点客户。和与行人要钱的套路相似,他们先扭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和老板客客气气地要钱,如果老板不给那就用他们早已练好的妖娆舞姿在店门口跳舞。

  自成一派的培养体系

  把他们培养成了不畏惧外人眼光的性格

  更何况,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方式

  (图片:CRS PHOTO / Shutterstock)▼

  这舞一跳起来就没个完,客人们也就不敢进店了,生意估计也不用做了。一般到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屈服,破财消灾。偶有那些真正头铁的商家死命拖到最后坚持一毛不拔,这时候围观群众就有机会见到震撼的一幕了。

  面对坚决不给钱的店铺老板,他们的最后手段就是——脱。作为身体上具有缺陷的特殊人群,海吉拉的裸体被视为不详。当这群兼具阴阳两性特征的大汉们开始宽衣解带的时候,人们不由得想起那些古老传说中断子绝孙、家破人亡的诅咒。

  尽管很多人已经不信海吉拉有什么传说中的法力

  但他们也不想承受什么诅咒

  破财落得清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

  很多年轻人是根本不忌讳那些莫须有的诅咒的

  (图片:Biswarup Ganguly / wikipedia)▼

  这种晦气对迷信的教徒来说无疑是极具杀伤力的,而且这不雅观的一幕也会让大部分印度人产生心理层面阴影,在目睹了不可名状之物后真正丧失性功能也是有可能的,这可太可怕了。

  对于南亚之外的人来说

  海吉拉只是一种当地的”独特景观“

  观看海吉拉表演或者与其合影

  也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选项

  (图片:Shaun Metcalfe/ flickr)▼

  因此海吉拉的“送祝福”之举几乎无往不利,被要钱的印度人只能一边掏出钱包一边赔笑,自认倒霉。

  与阳痿不孕的生育诅咒相对,海吉拉也有着“生育祝福”的功能。在印度很多社区的婚礼、孩子的出生庆典上都会邀请海吉拉献上舞蹈,他们可以保佑这对新人或父母家中多子多孙、再添新丁。

  海吉拉被邀请去为新生儿祈福

  他们在此时又被赋予了吉祥的含义

  (图片:https://www.sapiens.org/)▼

  婚礼上得到海吉拉的祝福是印度的传统,不过这当然不是免费的,夫妻必须花钱请他们离开,在大喜的日子没有人想要晦气。

  这些人的要钱能力如此之突出,以至于得到了政府的招安。

  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曾在2006年邀请海吉拉协助当地税务部门征收商户税款,报酬是将税收所得的4%分给他们。一个被阉割的乞丐,怎么就到省会去当税务官了呢?看来人的命运有时候确实是自己预料不到的。

  海吉拉的业务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他们的首脑“宗师”往往是一方土豪。

  但是,下层海吉拉依然过着凄惨的生活。

  因被流传下来的“神的使者”一说

  海吉拉曾经是为皇室,贵族和军队表演的

  但这一群体的发展日渐复杂,就被社会边缘化了

  (图片:arun sambhu mishra / Shutterstock)▼

  他们与家人中断了联系,避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不会和普通人住在同一个社区里,而是和普通人保持距离,在社会的边缘角落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

  作为这个印度社会与贱民一样不可接受的族群,海吉拉们选择抱团,他们之间以姐妹和母女相称,完全远离了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的男性标签,成为了社会上的“第三性别”。

  海吉拉们往往是几人小团体,再组成大团体

  这样一个小团体,多由一个"母亲”领导着几个“女儿”

  他们称其为“母系福利社会”

  (图片:SAI KIRAN KANNEGANTI / Shutterstock)▼

  但他们也不被西方话语权中主流的“第三性别”所接纳,那些真正的双性人或变性人等跨性别者并不希望和海吉拉被视为同一群体。

  2016年,印度跨性别者组织“变性印度”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个名为“我不是海吉拉”的活动,参与者在印度主要街道上游行示威,举着印有“我是跨性别者,我是个外科医生,我不是海吉拉”、“我是跨性别者,但我不是性爱狂,我不是海吉拉”字样的牌子。

  变性者和海吉拉的概念还是不同的

  海吉拉天生具有男性或者两性器官,但装扮成男性

  故自认为是第三性别

  (图片:https://www.vagabomb.com/)▼

  这在侧面反映出了印度社会对这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甚至前些年还屡屡有新闻爆出,海吉拉在举行阉割仪式中不幸感染和大出血,连医院也拒绝收治。

  由此可见,尽管人们普遍承认海吉拉是出身贫苦且生活卑微的可怜人,但是当他们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仍然是不被同情且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其实印度人对海吉拉的厌恶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一群拥有健全四肢和大脑的(前)汉子,却依靠卑劣的手段乞讨为生,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所以海吉拉被视为拥有神性和法力,却并没有因此被印度民众所尊敬和喜爱。他们倚靠所谓“致人失去性能力”的传闻威逼恫吓普通人索取钱财,并供养更高一层的宗师和门徒。整个过程充斥着畸形和愚昧。

  而导致这种荒谬的正是这个国家的荒谬大环境

  (图片:arun sambhu mishra / Shutterstock)▼

  然而或许错并不在他们自己。当整个社会被反智、扭曲的思想和坐井观天的态度所阻碍时,每个人便同时都是加害者和受害者。

  参考文献:

  1.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culturalanthropology/chapter/hijra/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jra_(South_Asia)

  3.https://www.india.com/lifestyle/the-history-of-hijras-south-asias-transsexual-and-transgender-community-540754/

  4.https://www.sapiens.org/body/hijra-india-third-gender/

  5.https://www.npr.org/sections/parallels/2014/04/18/304548675/a-journey-of-pain-and-beauty-on-becoming-transgender-in-india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Biswarup Ganguly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