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忏悔,成为你今生的痛楚

  

  作家贾平凹在写作时总会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并习惯看向母亲常坐的床头,有时在那里一立就是半天。 他总觉得去世的母亲是上街给自己买爱吃的食物了,或是躲在了墙上她那张照片的后面……

  斯琴高娃在朗读者朗读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并提醒大家,趁父母还在,好好地爱他们、伺候他们、哄哄他们,别犟太多嘴,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来说,总会因顾着小家、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却在父母离开后才为再没有机会去尽孝而悔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忏悔

  

  很多人对朱自清《背影》里那个身形肥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爬上、爬下地去买橘子的背影都记忆深刻,那不只是一个老父的背影,还有他对孩子和家庭的爱和支撑。那是中国父亲中的一个典型。

  朱自清在娶妻后与父亲失和,却始终因双方放不下面子,没有与父亲修复关系。他与父亲两年未见,最不能忘记的却是父亲的背影,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对父亲的思念、感恩,和内心的愧疚不得而知。

  年轻时,总会因青春的自命不凡去顶撞他们,甚至是轻视他们,其实我们自以为什么都懂的聪明,不过是稚气未脱的自以为是。也只有人到中年,经受了生活的磨砺,才能体会他坚韧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隐忍与不易。

  朱自清与父亲真正言和却是在父亲大限将至时,这或许不仅是他此生的遗憾和自责,也是我们的痛楚。

  

  人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光缄默,岁月如荼,当给予生命的人离去,又到哪里寻找自己的来处?

  娟子的父亲退休那年得了心梗,在夜间突然去世,第二天发现时,父亲的身体已经冰凉。

  父亲去世前,每天都爬三层楼来给他的小外孙做饭,她劝父亲住在家里,父亲怕给他们夫妻带来不便,却以来回跑可以锻炼身体为理由拒绝。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她怎么都不愿相信,因为父亲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那年他也才刚刚60岁。

  她记得小时候的冬夜,怕冷的她手脚也是冰凉,脚上的冻疮受暖后痛痒得无法入睡,父亲就背一张椅子坐在她床边,将她的双脚抱在怀里,用双手轻搓着缓解她的痒痛,直到她熟睡。如今父亲的身体冰凉,却再也暖不过来。

  近年,由于思念父亲,她总会时常去父亲居住的地方看看,可每次走进那个院落,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侵袭着她,因为那个地方对她来说,已不再有父母的爱和家的温暖。

  父亲去世后,她经常梦到父亲,一直自责没有强留父亲住下,没有给父亲陪伴与照顾,没能让父亲享受膝下承欢的晚年。

  

  同事安子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清晰地记得,每年春节回老家临近村口时,都会看见母亲翘盼的身影,也忘不了每年过完年要走时,母亲不停往车里塞各种物品的样子,还有车开走时,后车镜里那渐渐变小,却久久没有转身的身影。

  世上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小时,他们倾心呵护,长大,他们全力支持,可当他们年老了,却逐渐与儿女疏远。他们有事不说,怕给儿女添麻烦,有病不看,怕给孩子们带来负担,想儿女了不敢轻易打电话,唯恐影响儿女的工作、生活,而这些,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今年6月,安子的母亲突发脑梗,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了10天才醒过来。他说,那几日他有种说不出的恐惧,怕医生从死神的手里抢不回母亲,怕她再也醒不过来。当母亲转入普通病房看到安子而流下眼泪时,安子才突然明白,母亲其实也是害怕的。

  那时他才懂得,年龄大的人不是不需要陪伴,只是怕成为孩子的累赘,不是不觉得孤独,而是不想给孩子增添太多麻烦。其实,父母就像我们小时需要他们一样,需要我们的陪伴和关爱,只是他们从来不说。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阙极。”孝道,是我们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明,我们做子女的,很多时候只顾着在外打拼,却忽略了父母的双鬓早已斑白,总觉的来日方长,岂不知很多事情,现在不做,便没有机会去做。

  希望自此,我们都能常回家看看,常在父母身边陪伴,让我们的生命里都不再有追悔莫及的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