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过去,都是一段成长——关于电影《前度》
前几天做subtitling的作业,自选一部母语的电影做字幕。阴差阳错就找到了《前度》。(我才不会说这种电影我居然是和我妈一起看的,还一起看了两遍。。。orz)香港电影一贯的特点,有那么点笑点,但看完又总是如鲠在喉。
整部电影好像周怡的成长史。周怡是个喜欢旅行的女孩,和前男友陈均平在一起六年。那时候的陈均平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设计师,拥有着梦想与野心,只是作品被挂名,薪水被一再压缩,两个人租的房子简陋逼仄。那时候的周怡,永远都需要人陪伴。她喜欢旅行,而每次和陈均平计划好的台湾旅行都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她说那是因为陈均平喜欢英国,他根本就不想去台湾。这大概也预示着两个人的分道扬镳吧。
年轻时一无所有的幸福,却通常都很简单深刻。周怡生理期肚子痛,陈均平买错了卫生棉和药。陈均平用拖鞋装作壁虎逗周怡,那个时候周怡脸上的笑容,应该是整部电影里最灿烂的。
年轻时的争吵也常是无缘无故小题大做。周怡的脾气很坏,吵架时常常摔东西,家里的玻璃杯不知道被她摔坏了多少个。
终于还是分手。六年没见的偶遇,又是在机场。两个人身边都有了新的人。周怡跟现男友吵架,无家可归。陈均平和现女友阿诗收留了她。如今的陈均平已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却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有梦想的他。他学会了怎么照顾人,怎么买卫生棉,甚至家里的玻璃杯都换成了塑料的。这些都是他和周怡在一起的证据,就算他改掉了吃夜宵的习惯,有些东西还是无法抹杀的。两个人还是对彼此念念不忘,只是那又怎样呢。塑料杯子摔不坏,但是总会有裂痕。有些东西永远都回不到过去,因为只有失去了才发现,自己原来拥有过那么珍贵的东西。
就像周怡问她妈妈的那样,她觉得她们两个人一样,身边的那个总不是最爱的那个。而妈妈的回答却是,不是身边的那个不是最爱的那个,而是最爱的那个,早已不再身边。爸爸离世后,她的妈妈总是一个人旅行,看了好多风景,拍了好多照片,看似潇洒,可是内心寂寞。她告诉周怡,旅行不是必须要人陪,自己也可以。
最后的周怡终于一个人去了一直梦想的台湾。不是陈均平爱的英国,不是阿升的泰国,也不是阿树想要的环游世界。至于有些人,还是放在回忆里比较好。
曾经也是一年不出去几次就难受的人。记得以前跟我爸说一起去云南。他对我嗤之以鼻,说旅行哪有那么的好,那些风景看来看去都差不多,很多在电视上网上都见过。自己去了也不过如此。当时还是生气的跟他理论半天,没想到这么快自己也有了这样的想法。毕竟不再像周怡那样质疑为什么总是没人陪她旅行。
也许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有些东西还是留个念想吧。毕竟没有得到的和已经失去的,永远都是最好。没有得到的,还有机会憧憬,就像周怡即将面对的一个人旅行。已经失去的,和裂缝的杯子一样漏水没办法回去,过去不美好的瞬间总会被时间渐渐抹杀过滤,沉淀下来的都是幸福的时光,所以也就更为怀念。
最喜欢电影最后收集的对前度说的话,也能看出麦曦茵导演的用心。她说:“每一个前度,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段过去也一样。我们都是造物主的作品,他赐予我们幸福,也加上了痛苦,一点点塑造成了我们现在每个人不可复制的模样。因此所有的过去,与其抱怨不如感恩。
于是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然后还是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