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南京保卫战为什么输的这么惨?
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是一个整体。
淞沪会战从8月中旬开打,一直打到11月初,老蒋一直幻想英美能够站出来管教下日本,但这俩货始终保持默不作声。
为了等到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召开,老蒋在整个战场已经完全失控的情况下,仍然留下一个团坚守苏州河北岸,以此表明国府没有放弃上海,可没想到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一召开,列强们马上否决了集体制裁日本的方案,等到会议结束,列强们才发表了一个不疼不痒的宣言,大概意思是我们不准备插手中日之间的矛盾,有问题还是你们自己解决吧。
这份软弱无力的宣言让日军彻底把心放进了肚子里,从此更加肆无忌惮的发动侵华战争。而老蒋除了在日记里无情的打骂罗斯福和丘吉尔,也只好重新认清现实。
正经人谁写日记
其实英美的态度早在淞沪会战之前就有体现,只不过老蒋一直不愿承认。
开战前后,老蒋为了得到英美的支持,用真金白银去买英国的战斗机,而英国人卖给中国的战斗机没有机枪,买回来后还得自己组装;中国又找英国买运输机,英国人把飞机涂装成救护机才敢卖。美国在这方面表现的比英国还低调,他们向日本保证绝不用美国船把美制飞机运往中国,于是便把波音飞机拆成零件运到澳大利亚,组装成整机再运到中国。
英美的无耻让老蒋非常伤心,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英美就是趴在身上的吸血虫,只靠钱是没法让他们给自己出头的,毕竟他们也买军火给日本。于是在撤退上海的时候,老蒋让88师坚守在英国租借的对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四平仓库),为的是让日本人的轰炸机连带着炸下英国佬,好让英美和日本人打起来。
不可不说老蒋的算盘打的精妙,只不过他猜中开头却没猜中结尾。国军从上海撤退之时,日军飞机连续轰炸了三艘英国商船和一艘美国军舰,但英美却表现的异常淡定且从容,不仅不责怪日本人,反而还抱怨自己的船离战场太近,强行保持了一贯的幽默感。
英美始终安静如鸡,这让日军信心爆棚,在攻下上海后,他们决定继续西进,用一个月的时间攻陷南京,当时的日军认为攻陷南京就意味着中国投降。
淞沪会战国军苦撑了3个月,最终被日军从杭州湾抄了后路,老蒋这才急忙把军队撤出上海,不过此时国军已经损失了大部分主力,中央军被打残,地方部队更是惨不忍睹,40万大军乱哄哄的往南京跑,为保护南京而经营多年的三道防线成了摆设。
国军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一直有个问题,那就是组织能力相当差,大军团作战的时候包抄不到位,撤退的时候往往会演变成大溃逃。
上海失守后,40万国军跑的非常仓促,完全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各部完全失去了控制。当时各部撤退到吴福防线后,很多工事因为没有人指引,根本找到不到打开工事的钥匙,结果造成很多工事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吴福防线很快被日军攻破,国军又乱哄哄的往第三防线锡澄线撤退,此时的国府上下都非常清楚南京是守不住了,但是弃是守还需要蒋介石拍板。
最开始老蒋也拿不定主意。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南京守不住,但老蒋考虑的是如果不守一下,国际社会怎么看?全国老百姓怎么看?中山陵里的国父怎么办?
在随后的军事高层会议上,以白崇禧为代表的国防部觉得不抵抗不行,但问题是淞沪会战损失太大,南京硬守是守不住的,不如象征性的守一下然后赶紧跑,这样既能展现国军抗战决心,还能保存实力。
白崇禧的意见还是比较客观的,老蒋也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但仍然不能下定决心,正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汪精卫找上门了。
汪精卫开门见山的对老蒋说:“中正,不能再犹豫了,南京必须守啊!”
汪精卫说的非常坚决,一下把老蒋也给整懵了,因为谁都知道汪精卫是个亲日派,从抗战开始就喊着要和日本人做朋友,而此时却表现的慷慨激昂,显然不科学。
老蒋愣了一下,反问汪精卫:“兆铭兄,你平时不是挺低调的吗?今天怎么突然高调起来了?(没事吧你)”
汪精卫一点也不尴尬,先是在理论上讲了一堆什么“止戈为武”的废话,然后才说到重点,“德国大使正在给中日调停,你也知道德日两家关系比较近,日本人大概率会听德国人的话,咱们只要坚守南京,那日本的主和派就会找到停战的借口,到时候咱们和谈就变主动了。”
别看老蒋和汪精卫一直就不怎么对付,但这句话还是说到了老蒋的心坎里。老蒋心中不由得又冒出“以战促和”的小心思,正在这时,老蒋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兼好友张群进来了,因为张群也属主和派,所以汪精卫赶紧让张群也发表下自己的意见。
张群这个人在近代史上没什么存在感是有原因的,在守卫南京的问题上张群表现的非常另类,他说:“咱们应该学法国,巴黎不设防,南京也不设防,这样日本人就不好意思动手,而且按照国际公约,撤出的城市不能算占领。到时候德国大使调停一下,日本人还得无条件的把南京还给咱们,这比打败了被占领,再交涉还回来,要好看多了!”
蒋介石听完张群的另类观点后差点没喷出来,如果不是同学兼好友,估计就要拿鞋底子抽他了。不过此时老蒋已经打定主意要象征性的守下南京了。问题是该派谁去守?
几天后老蒋又安排了第二次高层会议,这次他特意把唐生智安排了进来。会议一开始,老蒋就给大家定了基调,表示南京一定要守。在座的各派大佬听完后全都默不作声,会场气氛一度非常尴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会议有点小激动,唐生智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委员长的决定,还表示南京必须守!不守还是人吗?不仅要守,还要守到底!
老蒋一听机会来了,马上追问:“哪个一个守呢?”这一问,连唐生智都安静了。老蒋急了,说:“你们不守,那我自己守!”
唐生智此时心里非常崩溃,自己发表的那番言论属于习惯性吹牛,但明显感觉可能被坑了,自己发表完意见后居然没有人跟进,老蒋还一直给自己使眼色,显然今天的节奏不对啊。
唐生智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借着老蒋的话给自己解围:“委员长,南京怎么能让你守呢?派一个军或者总司令,带几个师或几个军就能守住。要不从前方下来的人中间选一个,再不行就安排南京警备司令去守。”
老蒋说:“他们不行,资历太浅。这个事再议吧。”
随后的日子里老蒋又单独找到唐生智,话里话外都想让他主动提出来守南京,但唐生智就是不吐口,强行推荐了多个人选,还连夜搞出了城防计划,唐生智觉得自己把人选和城防都替老蒋安排好了,这下可以放过自己了吧。
没想到,老蒋对唐生智失去了耐心,直接对唐生智放狠话:“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么我留下,要么你留下。”
唐生智没想到吹了一辈子牛,这次算是掉坑里了,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扛下了守南京的任务,事已至此,唐生智反而平静了下来,老蒋问他如何御敌,他只说了8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理论上他只做到了前四个字。
唐生智
唐生智原本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北伐战争中任中路总指挥,叶挺的独立团就在他的麾下。北伐战争中,唐生智的中路军打得非常猛,从武胜关一路打到武汉,追着吴佩孚的军队打,可以说给老蒋挣足了面子。后来老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老蒋和汪精卫开始隔空开骂,唐生智调转枪头开始征讨蒋介石,逼得老蒋只好通电“下野”。后来老蒋和汪精卫达成共识,唐生智被迫跑到日本避难,直到后来蒋介石和桂系开战,才又把唐生智请回来,而唐生智也没有辜负老蒋的厚爱,帮助老蒋稳定住了局面。
不过咱们都知道老蒋的心眼儿比较小,和桂系的战争一结束就夺了唐生智的兵权,唐生智一怒之下二次反蒋,不过这次没有打过老蒋的部队,只能带着残兵跑到广东投奔了李宗仁。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统一战线,李宗仁带着部队入股了国民党,唐生智也只好跟着回到了南京,只不过此时的老蒋已经不再信任唐生智,只是给他安排了个虚职。
所以老蒋选择唐生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首先在他的印象里唐生智属于那种智勇双全的猛将,兴许能够守得住南京,说不定还能为淞沪战败找回点场子;其次,大概率南京是守不住的,到时候就让唐生智背锅,也算除掉一个大患。
唐生智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表现的相当另类,他蹲在椅子上,似乎心事重重,老蒋生怕他临时反悔,一个劲儿的向他暗送“秋波”,唐生智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番感言,说:“南京是首都,而且国父的陵墓就在这里,现在全国老百姓和国际社会都在看着咱们,如果不守那还是人吗?”
老蒋赶紧点头说:“是!那你觉得谁来守呢?”
唐生智愣了一会儿,老蒋心里捏了把汗,心想这小子不是后悔了吧?
在确认过不可能有人站出来后,唐生智坚定的说了句,“我来!”老蒋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
就这样唐生智在老蒋的“逼迫”下,“主动”的接受了保卫南京的重任。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
11月20日,国府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唐生智让宋希濂的36师把所有军用民用的船只全部看管起来,但私底下让参谋长给自己留了一条小火轮,就藏在长江边上的煤炭港。然后一再要求增加兵力,表示要死守到底,老蒋也尽力满足他的要求,几乎把一切可以调动的军队都交给了他,包括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尚未休整的军队,其中也包括孙元良的88师。最后,整个防守南京的军队超过了10万人。
唐生智把南京的防守体系分为外围和内城,几乎把所有的精锐全部安排在了内城,把杂牌军放在了外围,然后就整天躲在院子里喝茶散步,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吐着烟圈,仿佛外面的枪炮声都与自己无关。
12月8日,南京外围防守战开打,整个战况非常糟糕,首先就是准备不足,阵地工事修筑的非常仓促,武器弹药也够;另外,外围的守军多是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杂牌残军,老兵很少,而大部分新兵没怎么训练就被送上了战场,战斗力非常差。不到一天,南京外围就被日军突破。
12月9日,南京外围阵地全部丢失,日军9个师团20多万人,再加上海空军的支援,把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
12月11日,日军开始对南京城发起猛攻,一开始日军从正面进攻,遇到了教导总队的顽强抵抗,这支部队是德国人帮助老蒋建立的全德械示范队,完全按照德式训练,被称为老蒋的“铁卫军”。教导总队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打的日军寸步难行,日军在阵地前横尸遍野,但教导总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日军见教导总队惹不起,于是集中兵力从侧翼进攻,国军将士奋起抵抗,阵地几经易手,双方刺刀见红,并且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很多士兵在长官战死无人指挥的情况仍然与敌死战。
12月12日,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对南京各城门展开了集中轰炸,古老的城墙被现代化的炮火轰出一个个大豁口,日军从这些豁口中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城,南京城破,此时驻守下关的36师被调进南京城,准备与日军进行巷战。就在这时,蒋委员长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接到撤退命令的唐生智紧急召开了师长以上会议,简单介绍了下老蒋的撤退命令和突围计划,然后就带着自己的老部下开着事先准备好的那艘小火轮,逃到了对岸。就在这时,唐生智的痢疾犯了,再加上被日军的炮火吓的不轻,结果就瘫在了地上,一步也走不动,最后还是副官找来一辆沾满牛粪的板车,才给他拉走。
而南京城内则乱成了一团,原本势要以死殉国的国军长官们全都泄了气,有的人回到指挥部,传达完撤退命令,也顾不上组织部队撤退,自己就先跑了;而88师的师长孙元良直接把逃跑技能点开满,开完会后也没回指挥部传达撤退命令,自己画个妆就来了个土遁,最后怎么跑出去的也成了一个迷。
只有第66军和第83军两支部队按照撤退命令进行了有组织突围,并且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其他部队完全没有人指挥,近10万人的军队和几十万的老百姓混在一起往江北跑,结果跑到挹江门的时候遇到了第36师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宋希濂的部队,这支部队是按照唐生智的命令在此阻止部队向江边撤退的,一方要渡江,一方不让渡,结果就发生互射,老百姓见状更慌了,几十万人玩命的往城门里冲,一名被挤倒在门边的伤兵急红了眼,一把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一时间城门洞里残肢断臂横飞,哭爹喊娘声乍起。
等到大家跑到岸边才发现根本没有渡船,因为宋希濂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用船把自己的部队先运过去了,等到把船开回来的时候,岸边上的人们早等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往上冲,一时间落水人无数。
后来日军军舰从上游跑了过来,对着江面上的船只和水面逃生的人进行射击,彻底断了国军的水路。10万守军大部分没能逃出南京,连同南京城内的几十万老百姓,成为了日军屠刀下的冤魂!
从11月20日唐生智成为南京卫戍司令,到12月14日蒋介石下令撤退,一共也就20多天,而南京城破只用了2天时间。唐生智用猪一样的能力证明了蒋介石匪夷所思的眼光,蒋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淞沪会战之后再次导演了国军大溃逃的剧情,并且一直把这种习惯保持到了解放战争。
其实看到这里的朋友大概也清楚了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败的这么惨,前期老蒋犹豫不决但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致使军队备战不足,民众疏散不力;而临危受命的唐生智简直就是“唐生疮”,战前不准备,战时瞎指挥,撤退时只顾自己跑路,完全没有顾及城中十万将士和几十万百姓;最让人费解的就是老蒋的撤退命令,原本将士们冒着必死决心守卫南京,结果撤退令一下达,全军泄了气,最后演变成了大溃逃。
以前有文章说老蒋是个硬骨头,我觉得这是对老蒋最大的误解,抗战最初的几年,中日打的非常凶,但老蒋从没有放弃和日本人的和谈,只不过日本人胃口比较大,一直希望把外蒙古和东三省给独立出来,这让老蒋不敢接受,因为这是要“青史留名”的,就在南京保卫战前夕,老蒋还在犹豫要不要接受日本人的条件。到了1940年以后,谁都看出来日本人迟早要失败,也就没有谈的必要了。
后来,日本人占着铁路沿线的大城市,老蒋占着铁路触及不到的大城市,我党占着广大农村,国党的军队和日军基本上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会战,反倒是我党在敌后农村把抗日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