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是桩之用,桩乃拳之体,功夫就是桩与拳
文/戚海军
百拳不离桩,桩,“基”也。
拳为桩之用,拳中无桩,拳,废也。
桩为基,如房之柱石,故桩为拳之始;桩与拳是体用关系,互为根,拳中无桩就是一套死架子。
老一辈习武,都是从桩开始,过去人练武套路不多,花架子更少,桩功与单操手是出功夫的重要途径。
真教你功夫的老师,绝不会让你在花架子上浪费时间,那些看似腾飞飘逸的动作除了好看之外,在实战中绝无多大用处。
拳中有桩功的东西,才能稳如顽石,动如利箭。
小时候见二爷打人,架口一摆,对方给弹出去了一样,后来明白那就是拳中有桩的功夫,用时只需要一个本能的反应。
练拳须从桩功开始,似乎是诸门拳派的不二法则;当然,也有不练桩的拳种,但其实他的训练体系中并没有舍弃桩功的原理,否则拳不成拳。此言真实不虚。
拳从桩开始,站桩须得法,得有明师的口传心授。
所以,桩是个好东西,不过现实中不少人是走入了桩功认知的误区,要不高手遍天下了。
当然,单靠桩功是成不了技击顶尖高手的,但它能让你窥得拳奥,登室入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如何站好桩,历代名家著述加上现在自媒体人说得很多,我这里只想探讨“桩之误”与“桩与拳”,以功诸位客官们闲暇之余参考一二。
|桩之误
一、认为站桩不能动
据此观点者不乏其人,大致按他们的理解就是站桩不动才是得法,又显功夫。
事实上,有很多对桩功谈不上兴趣者,正是难以承受这种“不动之苦”。
桩功,是不是不能动呢?
非也,桩功恰好练的是“动”。
只不过这种动,不是主动、大动;而是微动、微调,是静极而动。
初学桩之初,我同很多人一样也认为站桩不能动,有一天二爷让我去观察堂屋老木门的门轴,我才恍然大悟。
所以,桩功不是练“不动”,而是练“会动”,能自然而然,静极而动,慢慢整个身体会有反应与变化。
二、把身体的反应与变化当成功夫现象
正因为在站桩的过程中,身体慢慢会有些反应变化,很多人以为这是一种功夫现象,其实这是错的认知。
我们知道因人而异,每个人在站桩的过程中身体都有些不同的感受,有的发麻,有的发抖,有的飘然似神仙……所有这些都不要去管它,这些都是练功状态中的正常反应。
站桩首先是个身体生理的调整,是为气血通达建立前提条件,所以某些人的麻与涨都是正常反应。
能丢掉念头,抛出杂念,自自然然站桩就行了。
身体经络通达,站桩功成后,整个身体应是通达的感觉,空空的感觉,神清气爽,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才是趋于良性的态势。
三、认为站得越久越显功夫
时下以时间长短论桩功成就的人还不少。
且不知,桩功不是比时间,而是看质量。
武术讲究“过与不及”,桩功更是如此。
桩功的时间以身体承受度为宜,过则损,特别是对下肢的伤害。
有条件的可以站两三个小时,没条件的每天半小时也不是不可以。
关键看你是否本着桩功的要领在练。
||桩与拳
桩是体,拳是用。桩与拳是体用关系。
拳中无桩,是指拳中没有桩功的东西,故谓之“空架子”。这种现象在太极拳界比较普遍。
好的拳架应该体现桩功的内涵,故,好的拳架套路其实就是桩功的组合。
比如,常见的太极拳中就有无极桩、马步桩、独立桩、虚步桩等。
说“拳中有桩”主要指以下三方面。
一、架口。拳,桩之架口的升级版。何谓“架口”,有所动有所不动也,如房子之柱子与承重墙是不能动的。所以,架口对与否是拳架的基础。
二、筋骨。桩非死站,而是先求筋骨开拔,再求内气浩然。同样,打拳也是这个理。
打拳是桩的延伸,势势成桩,一招一式皆有伸筋拔骨之功;如仅仅肢体的造作,何来有拳之“劲道”。
所以,打拳须有桩功的骨架开展。所谓虎背熊腰,撑圆抱满,都是为这些服务的。
三、腰为主宰。要站好桩,全凭腰上的功夫。
所以,真正的桩绝非手脚上的力量,所谓“力由脊发”皆从腰开始。
“腰”是一个概论,具体指腰脊、腰隙和腰胯。
腰脊练“张弓射箭” ,腰隙练命门与丹田,腰胯练腿脚功夫。
桩功上身是腰可以为“王”了,调动手脚等诸侯听命,拳理亦然。
能明拳理,拳便是桩,桩亦成拳。
如学一门拳法久之还不能功夫上身,不妨从桩开悟。
所以,桩是拳的灵魂。
如果说桩与拳的区别不外乎一个为体,一个为用;桩是静极而动,由内而外,拳是动中求静,完整一气。
(注:阿七聊功夫原创,严禁转载,桩功学习关注阿七聊功夫点击专栏订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