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背后的社会问题

  一部电影,或者说,一部好电影,它总是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导演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对某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小偷家族》讨论的是家庭关系:家暴、偏心、被子女嫌弃的老人、家庭冷暴力。原生家庭问题多,新型自组家庭能走多远?   是枝裕和很会把握电影的节奏。他总是慢慢地把人物的过往铺陈出来,先抛出一个引子,等你看了10分钟以后,才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看电影的时候,我真怕自己错过了哪一句台词,这样我就可能看不懂这个片子了,跟上数学课捡一下笔然后就听不懂了是一个道理。   这个小偷家族,每一个成员都没有血缘上的羁绊,他们之所以组成了这样一个家庭,都是因为自身的选择。他们都来自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女主角信代的母亲对她很不好,跟前夫结婚后前夫也一直虐待她,直到柴田治(男主的第二个名字,原名是祥太)出现并且与她一起出于防卫把前夫杀死。   柴田治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底层人民,因为杀了人入狱一段时间后前途更加灰暗,只能去卖力气。从片中的细节可以看出,包括亚纪问他是什么时候跟信代做爱的,他回避这个问题并说两人是凭借心灵联系在一起,以及在后面与亚纪的床戏中的畏畏缩缩,可以推测柴田治的性能力不太OK。因为没文化没收入,他内心深处的自卑藏也藏不住。   亚纪则是因为太孤独而逃出了原生家庭:爸爸妈妈偏爱妹妹,即使自己离家出走1年多了也不在意,还能淡定地跟外人说自己去了澳大利亚留学。在家里亚纪找不到存在感,通过偶然的机会选择加入了小偷家族。   树里——在家里受到忽视甚至是家暴。她前期也是感受过爱的,即来自祖母的关心。祖母死后她只能跟父母住,从此受到父母的虐待。所以她心中还是存在对别人的关爱的:在祥太闷闷不乐不回家的时候坐在玄关担心他并且感到内疚。当信代问她想不想留下的时候,她毅然选择留在小偷家族。   奶奶初枝,被前夫抛弃以后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嫌弃。是枝裕和给了很多初枝奶奶的牙的特写,从她那个吃橘子的特写可以推测她应该是没有了牙齿,所以也特别喜欢吃面筋。初枝奶奶死的那一天,树里的第一颗牙齿掉了,我认为这个是导演的特殊安排。话说奶奶的吃戏真的很多,每次吃东西都吃出那种即使没有牙齿还是还是吃得倍香的感觉。   祥太,因为被困在了车里面而被路过打算偷东西的信代和治给救了。他没有前期的关于父母的记忆,因此也谈不上选择留在小偷家族。所以最后也是因为他被抓而导致整个小偷家族的瓦解。   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会特别的完美,如果能够自己选择跟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家庭,结果会怎么样?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过程会很美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不断败露,人性的缺点会暴露。在社会的规则下,这种家庭难以延续。   小偷家族是社会的边缘人,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干着薪酬低(洗衣店工人)、风险高(建筑工人)、见不得人(jk女郎)的工作,承担着痛苦的过往。即使是这样的人,他们也渴望爱人和被爱。如果在原来的家庭里感受不到爱,为什么不能抛弃原有的家庭而重新自己选择家庭?对于树里这样的孩子来说,地狱一般的原生家庭难道会比小偷家族要好吗?对于孩子来说有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呢?信代跟警官聊天的时候说,那孩子不可能想回去的,“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这种话只是母亲的一厢情愿罢了。就像最近落网的杀害母亲的北大学生,如果他需要母亲就不会把她杀害了。对于信代这样的无法生育的底层人来说,申请去领养孩子是无法通过的,因为家境太差了。但现实是残忍的,即便自己很想当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她当作妈妈。亚纪深信初枝是出于真心对自己好,结果发现初枝一直向自己的父母要钱。祥太发现小偷家族想要抛下他离开。柴田治获知了祥太是故意落网从而让他们暴露的。这一个个残忍的现实一条接着一条地出现,我的心也在一次次被虐。   分别的结局在意料之中,但影片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永恒的话题——爱。   说出来的不一定是真相。初枝带着亚纪去银行取钱故意把密码大声说出来,就是想要告诉亚纪自己的密码,以后自己死了她也能从里面取钱用。在海边,初枝奶奶望着他们,用口语轻轻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亚纪最后还是回到小偷家族的家里面,相信自己内心的选择。小偷家族一行人逃走的时候还拎着祥太的鞋子。祥太在离别时从车窗望向柴田治,透过车窗说了句“爸爸”。柴田治一直很想要祥太叫自己爸爸,而祥太一直不肯说,在影片的结尾终于撒糖。只有树里,再次困在家中,趴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盼望着再一次能够逃离这个家。   现实是残酷的,但是即使在底层,也要透过那一点缝隙,看到天上的烟火。看啊,那烟火照亮了黑夜。初枝奶奶,那是绒球大丽花还是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