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问题出在哪儿?

  《姜子牙》大手笔,大格局,大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

  不食人间烟火也没错,关键在于风格统一,姜子牙和小九在废土背景下的冒险,让我想到《blame!》。

  假如《姜子牙》把这份弘大、空灵、不食人间烟火贯彻始终,将是一部震撼世界的东方玄幻动画。还要什么硅基生命体,我们有冤魂组成的异兽。还要什么重粒子射线射出装置,我们有打神鞭。可惜,电影中夹杂了太多的凡尘琐事。

  哪出毛病了呢?毛病是作者为自己的故事世界定了规矩,可他讲故事的时候自己没遵守这些规矩。出现这类问题,本质原因是,作者并没做到透彻的了解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没有想明白每件事在他制定的规则下如何运作。作者理应知晓故事世界中的每一粒尘埃。

  既然落得凡间,就该经历人间疾苦,凡人有的,姜子牙也该有。假如依旧一幅神仙模样,我等凡夫俗子又怎能心甘情愿追随你去冒险,《哪吒》里不是说了吗,非我族类,必有异心。这话不是台词,是现实。

  作者把姜子牙塑造为遭三界所不容,塑造得太彻底,即便是最在屏幕前的我,和姜子牙往日无缘近日无仇,虽然不讨厌他,但也提不上喜欢,更难做到认同。

  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没吃透自己的人物。作者应该把主人公掰开揉碎,寻找他身上最近似凡人的品质。其实片尾彩蛋真的是做得很好,那个姜子牙倒是让我很喜欢。

  再说说人物弧光,姜子牙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

  虽然片尾他掀翻了师尊,可是从片头,他就并非一个听话的三好学生,不然也不会不遵师命释放狐妖,更不会落得被贬北海。

  另外,姜子牙开始的性格很闷,即便到了电影正片结束,也没骚起来。

  头发变白了,衣服变破了这个可不算。哪个电影角色还不换两套衣服,换几个发型啊。

  说到这,不得不佩服姜子牙的配音演员,对姜子牙心境的变化拿捏得细致入微,展现的淋漓尽致。只可惜,光靠声音,救不了这个角色。

  要我说,姜子牙可以有的变化有两条。主线故事里,姜子牙起初应该是困惑的,他想不通自己如何做了放妖狐的傻事,而且他懊悔,因为他是个乖孩子。

  唯师命是从,这就是他的舒适区。不遵师命让他寝食难安。

  可是如今,他却对师尊心声怀疑。对信仰的笃定和内心叫嚣的怀疑分分钟在他脑袋里大站八百回合,让他辗转反侧。

  姜子牙遭这些罪,是为什么。因为他是个乖学生。只有如此,到故事高潮时,姜子牙掀翻静虚宫才有意义。

  三好学生,乖乖仔,变成了一个坏学生,而且是一个彻头彻尾,对“作恶”没有丝毫迟疑的坏学生。换句话说,就是毫无悔改之意。我既不悔,又为何要改?

  读者可能会问,这些不是电影里都有的吗?还用你在这分析!

  问题是,以《姜子牙》的展开方式,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懂。

  你我这些能参透的人是如何参透的呢?看了开头,又看了结尾,凭借自己的分析,依靠自身的人生阅历,推理出来的。

  可是电影不是这么看的。就拿吃烤肉来说吧,有人爱吃韩式烧烤,自己动手烤。有人爱吃传统烤串,烤好了,端上桌直接撸就是了。

  现在《姜子牙》就是一顿韩式烧烤,只不过烧烤图的是吃肉,而是《姜子牙》这种初衷是走心的电影,看的就是故事究竟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启开啤酒瓶,坐等撸串的朋友,看到端上来的是一盘生肉,肉得自己烤,道理还得自己猜。要不是花钱买了票的,八成就跑了。即便是在B站,没实际买票,但是大会员也花钱啊。于是,找一口锅,炖上开水,反正都是肉,天也凉了,烧烤改涮火锅吧,既暖和又快。在B站这样的操作等同于调到2倍速播放,囫囵吃了,知道是个什么就得了。

  《姜子牙》要不就像我前面说的,抛开走心这件事,用风格轰炸观众的感官。比如《blame!》。

  即便是《blame!》这个能动手就不抄抄的漫画,其本质也是个故事,都离不开一句话。

  一个什么样的价值,从哪个极端走向哪个极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为何?

  只不过区别在于这种变化是显现在外部世界的,还是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或者两种情况相互推动。

  比如《姜子牙》的内在变化,是对信仰的笃定到对推翻信仰的笃定。

  外部变化,是从不食人间烟火的闷神仙,到领略人间酸甜苦辣,七情六欲的骚大叔。

  可是这是我总结的,不是电影演出来的。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呢。

  首先,作者没搞清楚自己电影中的类型片元素。搞不清自己是什么类型,就不知道该用什么范式,不熟悉已有的范式就无法突破创新,即便硬要创新,结果就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

  另外,作者不知道他的人物究竟想要什么,姜子牙从一开始是一个被动英雄,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动的跟着小九旅行。小九虽说是个主动的英雄,却一直被动的被抓被救。结果,前面大半段的电影让人搞不懂这两个人究竟想干嘛。

  我来解答他们是想干嘛。抛开小九,只说姜子牙。姜子牙想要的是让自己的生活回到以前的状态。这是所有故事主人公的共同欲望,只不过显现出的外形不容而已。

  姜子牙的正常状态,是对信仰心无旁骛,坚信不疑的那份平静。阻碍他回归正常生活状态的是对信仰的动摇。他必须紧随小九这条线索,去揭开真相,给自己的怀疑一个耳光,然后指着心中的动摇,挺直腰板,斥责道:“我早跟你说过吧,师尊的每句话都是真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你信了吧!”

  而他遭遇了什么呢?他和小九一起经历生死,日久天长,?这个曾经只存在于他幻想中女孩,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可信,她不经意吐露的信息让姜子牙对师尊的怀疑腰板儿越来越硬。

  结果,一次巩固信仰的朝圣,变成一场信仰崩塌的灾难。

  最终姜子牙参悟到,他的信仰是他所相信的真理,而不是师尊这座神像。他的信仰从未丢失,只不过是,他对信仰的笃定让他辨认出虚伪的真理。假如他想让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就要彻底摧毁这尊伪神。因此,姜子牙在静虚宫砸场子时没有丝毫手软。

  其实,作者八成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他错误的把一件事物的两个阶段,切断成两个不同的事物。

  他把姜子牙的追求斩成了两段。电影中,前段,姜子牙寻找的是真相,后半段寻找的是正义。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主人公的欲望切成了两段,那就是两个故事,分上下集还行,拍成一部,观众搞不懂,你这个故事到底想说哪一个道理。

  搞不清主人公的欲望,故事就没有脊梁,没有脊梁,作者就不知道选哪一块肉和脊梁更服贴。结果捏出来的这条龙就不挺拔,更不紧致,骨骼肉体都不顺溜,外面的龙鳞无论如何光鲜亮丽也不显好。更别指望画龙点睛来突显龙的神韵了。

  更何况,作者选肉块的标准不是贴合脊梁(假设他找到了脊梁的话),而是选择了外皮上有绚丽特效的肉块。

  按理说故事创作是应该有战略意图的,作者创作的第一步是沿着某个含糊的方向推进。

  第二步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这条线索越来越清晰,直到故事的主控思想显形。

  第三步是,等作者确信自己抓到了故事的脊梁之后,在回过头来重新雕琢塑造。

  第四步到第N步是,只要没人催更,或者有人催更,作者有胆拖更,就一直改下去。比如《冰与火之歌》,比如《罗小黑战记》。

  如此看来,《姜子牙》的剧本还是第一步地完成度,就成篇上映了。

  大家还记得《大长今》里有一集,女主角参加炖牛肉比赛,结果输了。败因是她为了买到最好的牛肉,很晚才开始炖。于是忽略了,一锅炖肉,其味道鲜美与否。重点不在于材料优劣,而在于炖上足够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