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浮华落尽东流去

  好久不见,诸位小盆友大兄弟儿童节快乐呀~^_^

  六月仲夏,总让人在嘈杂的灯火里若有似无闻到爱情发生的气息,莎翁就写过一部叫《仲夏夜之梦》的戏剧。不过在当下诸神坠入黄昏,巨人沉没海底的时代,也许盖茨比伟大的幻灭,更贴近于当下所谓爱情在水上的倒影。没错,今天就斗胆跟大家结合电影,聊一聊菲茨杰拉德不朽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首先很感谢有道精品课李小猫老师的英语原著精读课程,让我这种村小工地英语也跟着大致理清了其中的很多精妙词句,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朋友,真的真的推荐一定要看英文原著,菲少爷精致华丽,入木三分又深情款款的文笔,再好的翻译也无法准确传达其中的美妙。

  速来高傲挑剔的海明威因为这本书对菲茨杰拉德另眼相看,它还是村上春树最爱的小说以至于在《挪威的森林》及《刺杀骑士团长》等各部作品中疯狂致敬,时至今日仍是每个美国高中毕业生推荐的必读书目,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值得百年之后的我们继续研读。

  课程链接奉上:

  https://ke.youdao.com/course/detail/5471?outVednor=zw_zsttx_baidupz_pc_title_0206_001&inLoc=seaReslt&Pdt=CourseWeb

  当然,我自认既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也没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可以去跟大家讲原著。这里还是结合2013年版的电影,聊聊两者呈现内容的差异,权且算是抛砖引玉将这篇不朽的小说推荐给大家,如果提起了您的兴起,请一定去试试阅读原著~

  歌曲名:Young And Beautiful, 歌手名:Lana Del Rey, 专辑名:The Great Gatsby (Music from Baz Luhrmann's Film) [Deluxe Edition]

  开始阅读本文之前,建议先把这首歌打开单曲循环,如果菲兹杰拉德的原著是98分,那13年的电影版在我个人的评价里得分可能就只有68分,其中一半的分数还得归功于“打雷姐”的这首《Young And Beautiful》。

  这歌就像那个你朝思暮想的情人在你耳边呢喃着过去的种种,跳着一曲过往的舞蹈,你看着她流光溢彩的裙摆在光里旋转,昔日种种涌上心头,但是你知道,你早就知道,过去就是过去,再美的梦,依然会醒,纵使你百般不舍,仍然躲不开在泪水中一次次醒来,胸中满是悔恨不舍的落寞孤单。

  --------------------------------------------------------------------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在我年纪尚轻,阅历不深的时候,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我父亲教导我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每当你想要对别人品头论足的时候,"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他说,"一定要记住,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并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拥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

  电影版的第一句台词就修改了菲茨杰拉德原著这段经典的开头,将父亲叮嘱我不要轻易评判一个人的原因,从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换成了“要相信人们身上的美好”。这一个操作,把整部作品的格调都降低了,电影版也确实如其所言,就只讲述了盖茨比这个身上闪烁着美好光芒的人,不惜一切追求爱情最终被残酷冰冷的现实吞噬一切的故事。

  古典小说家们对于开头落下的第一段话,甚至第一个单词,都无疑是斟酌再三的。菲茨杰拉德原著开头写下的这段看似有点鸡汤的箴言,在后来常被人引用来佐证诸如生在富贵家庭的人不应该倨傲地看不起平民百姓,或者出身贫苦凄楚的人值得更多包容之类。虽然这句话是尼克的父亲站在贵族的角度对他进行的一种类似自省的劝诫,但其实跳脱出来看,它其实更有着一层中性的意思在里面:

  富贵家庭长大的人会不自觉带着优越的偏见,底层出身的人身上同样始终抹不去自己的气味。

  菲茨杰拉德的故事从来都不是一场穷小子攀高枝失败了的爱情,这本总共九个章节的中篇小说,直到第五章,盖茨比才在尼克的家里成功“偶遇”黛西,甚至这位以他名字命名此书的主角,在全书第三章才终于出场露脸。

  我以为菲茨杰拉德在本书中始终围绕讲述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读作出身,写作命运的这个东西。优秀的故事中每个人物都会带着自己的关系,无论是家庭血缘还是社会关系,都是故事能够打动人的关键。马丁老爷子《冰与火之歌》的世界栩栩如生,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奈德的父亲和哥哥身上发生过什么,知道波顿家族和史塔克家族历史上的厮杀与最终臣服,这些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的过去,让人物的命运有了力量。

  所以盖茨比最后的毁灭,从来不在于他是否善良,是否充满希望,是否金光闪闪,他的一切早在他成为盖茨比的时候就注定了。可能有些残忍,但这就是世界冷漠的真相。在故事的一开始,菲茨杰拉德就不停地在用自己华丽的辞藻拐弯抹角地借尼克之口反复强调着这一点。

  在盖茨比和布坎南两个男人出场之前,菲茨杰拉德就用尼克的主观视角,先带着观众们打量了一遍二人的住所,分别参加了一次两人牵头组织的派对,窥见了一些他们的生活。

  对于影像这种表达方式来说,要让房屋和家具这些东西带上感情色彩,而且最终准确传达给观众,真的太难了。这也是推荐看原著的一大原因,在故事的一开头,菲茨杰拉德用各种形形色色的副词形容词,非常准确且几乎直白地描述了尼克对盖茨比和布坎南家的印象,简单的总结概括就是,盖茨比的住所充斥着各种暴发户对所谓“奢华”和“高级”的臆想,是各种毫不搭边的昂贵物件东拼西凑的四不像。

  更直白的说就是,尼克从一开始就挺瞧不上盖茨比的大房子,觉得他没有品位到让他觉得幼稚可笑。书中把很多这种情绪都藏在了词汇里,比如他形容盖茨比家豪华庄严得犹如市政厅,但哪个真正的大户人家会专门把自己的住处照着政府办公大楼去修呢?还有盖茨比家刻意在外墙上放了稀稀拉拉的常春藤,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凑上去的,根本就没和新修的建筑长到一块儿去……等等细节。

  当然本身尼克,或者说菲茨杰拉德就很聪明,而聪明的人一般都很刻薄,所以他的第一视角看着就像是给盖茨比挑刺儿。正如前文所说,一个人的眼界习惯,和他的出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好比溥仪解放后成了北京市一个优秀的花匠,他手艺好,是因为他从小耳濡目染接触的都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花卉工艺,见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好坏。尼克甚至黛西这些世家贵族同样如此,因为从小潜移默化生活的各个细节都是那些代代传承的,带着时间刻度的高级的东西,见到盖茨比他们这种东施效颦的模仿自然会下意识觉察出异样。

  电影版的服化道不可谓不奢华,盖茨比的住宅也尽量还原出了原著中的那种怪异特点。比如接近片尾的这张截图,整整一面墙上塞满了大大小小风格差异巨大的壁画,连底部都不放过,然后是一个壁炉边上居然插着一对硕大的象牙,沙发上一张大熊皮草,野蛮和优雅就这么被挤在一起,盖茨比急不可耐地要堆砌一切贵重的物品来标榜自己的心情一览无余。

  但我也只是看完原著之后再看电影专门留意才发现这点细节,真正第一次观影,受限于文化差异和影片本身的一带而过,很难体会到书中尼克一开始那种揶揄中有些轻蔑的情绪。电影的观感反而盖茨比家像是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园,欢快而热闹。

  至少就我一个中国西部的小镇青年看来,电影中盖茨比的房子是纸醉金迷,布坎南的房子金碧辉煌,都很豪华很高级,并没有察觉出如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汤姆的家和周围的环境特别融洽,院里的草坪浑然天成,常春藤和墙壁漂亮和谐地长在一起,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由来已久的高贵。如此看来文学对于情绪的表达能力,还是要强过影视。

  到底是因为我见识太少,还是电影没有着重去表达,抑或时至今日娱乐至死的年代,欧美人自己也已经不知道贵族们真正有品位的old money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呢,还望专业人士指教。

  说完布景顺便聊聊选角,影片的一众配角还是蛮符合原著的,无论是高挑白皙的乔丹,还是自大高声的汤姆,但尼克和盖茨比这两位主角还是有点差强人意,托比马奎尔的娃娃脸让他得到了蜘蛛侠这个角色,但尼克在故事中可是年近30的人,你看他和汤姆站在一起身高也差不太多,但两个人明显气场汤姆就像是一米九,他怎么看怎么觉着是身高一米七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唯唯诺诺的毕业生。

  盖茨比的一会儿再展开说,这里另外顺便提一下的就是服装上面本片呈现的年代感也很模糊。在各个场合都有黑人出现就不说了,人物的衣着,饮食,住所,真切的年代感都很稀薄,完全没有1920喧嚣年代的特质,连配乐居然都不是正宗的爵士乐,加上那些夸张的建筑和派对,有时会让我有一种在看童话寓言的荒诞感。

  影片中黛西第一次出场的段落应该是对原著整体还原度最高的,那种仙乐飘飘的气氛是抓住了的。

  菲茨杰拉德他们这种超级毒舌作家,挖苦人往往只需要一个单词就够了,这位女演员完全没有说出这句话的重点,在黛西看来,只是因为汤姆看的书上有很多“很长”的单词(long words),她就觉得汤姆看的书很高深,很了不起。仅仅一个单词,就把这对夫妇的愚昧和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

  黛西的这段关于女儿的希冀,其实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期许,她希望成为的,就是那朵永远长在温室里,永远可爱,永远被人追捧的小花,好多人和事,她压根就不想懂,也不愿意懂。不过原著中前后还有一段黛西觉得自己已经饱经沧桑把人生都给看透了的故作深沉的感慨,尼克听完的内心独白是觉得“恶心”。电影中直接就切场景由门口的绿灯到对岸的盖茨比了,反而让观众形成了一种黛西真可怜的观感。

  PS:两位女性纯粹从外貌第一印象来说,我个人反而更喜欢乔丹一点。

  尼克先是被汤姆拉去参加了他主导的一场派对,在这里他首先开门见山跟尼克分享了自己的秘密,他的情妇,然后在尼克想要逃走的时候,留下他让他也必须涉足酒色。这个以贵族自居的人,实际进行的不过是一些见不得人的秘密交换。原文中尼克用(within and without)身在其中却又置身其外来形容那疯狂一夜的感受。

  然后轮到盖茨比的盛大派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盖茨比本人不轻易露面,但来到这里的人,总是抱着各自的目的,有人为了认识权贵,有人为了暗箱交易,当然也有许多男女仅是为了饮酒寻欢。尼克则是怀着自己的疑问,他想见见盖茨比,弄清楚他到底何方神圣,才应邀而来。

  小说中派对上出现了一位戴猫头鹰镜框大眼镜的老头,是典型的“预言家式路人甲”角色。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烂醉的他闯进了盖茨比的书房,从书架上抓下一本书自言自语说我要证明盖茨比的一切都是假的,随即惊奇地这居然是一本真书,正当他要翻看的时候,却发现连书页都没有裁开。(此时盖茨比还没有出场,他的矫揉造作和附庸风雅已经被讽刺倒了极点。)

  另外则是在派对尾声,老头的车在门口撞了,大家都指责他喝得烂醉还要开车,他辩白道不是自己开的车,随后车里钻出来了另外一个人。

  终于,尼克在派对上见到了人们口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盖茨比先生,配合着音乐和烟花,他对尼克露出了微笑,关于他的第一次出场和这一次微笑,菲茨杰拉德在原著中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描写:

  --------------------------------------------------------------

  He smiled understandingly-much more than understandingly.

  他善解人意地笑了笑,并不止善解人意那样。

  It was one of those rare smiles with a quality of eternal reassurance in it,

  他脸上挂着那种十分罕见且让人放心的微笑

  that you may come across four or five times in life.

  那种人一辈子也就可能遇上四五次的微笑。

  It faced--or seemed to face--the whole external world for an instant,

  这笑似乎在一瞬间是对向整个世界

  and then concentrated on you with an irresistible prejudice in your favor.

  随即又带着偏爱一般集中到你一个人的身上。

  It understood you just as far as you wanted to be understood,

  它能够理解你,恰好就到你希望被理解的程度,

  believed in you as you would lik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它信任你就如同你相信你自己那样

  and assured you that it had precisely the impression of you that, at your best, you hoped to convey.”

  而且令你确信,自己给他留下了你希望留下的那种完美印象。

  -------------------------------------------------------------------

  哪怕是英俊如莱昂纳多,也无法只用一个几秒钟的表情,去完美演绎出这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笑。但我对影片不满意的地方在于,菲茨杰拉德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是缺点远多于优点(这也是本书一开始销量不高的原因,没有一个能让观众带入YY的完美角色形象),影视创作者却刻意规避了前期先抑后扬写法对盖茨比这个人物的铺垫,单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单薄形象。

  编剧对于重要细节的摈弃,导演抑制不住的主角美化滤镜,加上服化道添油加醋,还有莱昂纳多一贯不善于演绎人物身上缺点和短处的问题,让盖茨比这个角色脱离了菲兹杰拉德原著的初衷,自然也就很难达到原著那样冲击人心的效果了。

  电影版对盖茨比完美男主角的光辉形象维护可谓是自始至终,原著中盖茨比开车载尼克去纽约这段极其讽刺的戏,硬是被他们演绎成了不伦不类。

  电影版中盖茨比的车和汤姆的车除了颜色不同之外,看着差异并不大,小说中他的车可真是奇葩透了,按照原文的描述,婚车一样超级加长的车身周围挂了一圈箱子,什么衣帽箱,工具箱,饭盒野炊用品,然后车前排还嵌了几排闪闪发光的玻璃,难怪后面汤姆要用“马戏团”来形容他的车。

  盖茨比本人毫无自觉,还跟尼克显摆说你一定没见过我的车,可带劲了。尼克很高级的吐槽说:“我当然见过,全城谁没见过你的车。”上了车以后盖茨比也各种模仿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贵族日常词汇(比如old sports,就是曾经在部分有钱人之间流行但早已过时许久的称呼)跟尼克聊天,偏偏他词汇量和文化水平有限,经常话说一半就词穷了,只能拍着大腿说对对对。

  还在车上吹嘘自己上过战场念过牛津,立马就把黑山共和国的奖章跟三一学院的照片拿了出来。拜托,哪个老兵或者学生会把奖章跟毕业照揣兜里有事没事拿出来给人显摆,他越是准备充分,就越显得虚假刻意。尼克倒是也没拆穿他,只是他们违章被交警拦下来的时候,盖茨比拿了个东西给警察看了一眼就立马放行了,尼克讽刺他说:“你是把牛津的照片也给他看了么?”

  电影中改了台词,而且直接让观众看到盖茨比出示的是带着他私人纹章的卡片,变成了正面去强调他手眼通天。在小说中,观众们一开始通过尼克就知道了盖茨比是个假装贵族的暴发户,而电影则从一开始就想骗观众以为盖茨比是个真富豪。这也让之后的盖茨比,一点也伟大不起来。

  这张回忆里的黛西倒是蛮漂亮的,问题是她和汤姆结婚是五年前,又不是十五年前,这布景感觉差了好几个年代了都。乔丹这发型,这穿着,这屋子,黛西家和汤姆家好歹也算门当户对,这看着简直跟中西部一户棉花种植户似的。

  原著进行到九个章节中的第五章也就是一半多的时候,盖茨比终于成功跟黛西再次见面,那个下午尼克眼中的盖茨比紧张而笨拙,和此前一样藏不住身上的秘密,只是这一次的秘密,让他显得非常可爱。这也是这个人物形象开始慢慢爬升的开始,因为对黛西单纯的美好感情,盖茨比那了不起的光芒才开始出现。

  电影版则是除去片尾130分钟片长,在50分钟的时候就进入了这场会面。不仅仅是铺垫不够,还把很多细节进行了改动,把这时的盖茨比演绎成了一个在喜欢的人面前出糗的霸道总裁,小李子所诠释的紧张,就像他们把原著中盖茨比可怜巴巴站在水坑里给改成了跑出去淋了个透心凉一样,总让人觉得有点过火,失却了原著中那种傻兮兮的可爱劲头。

  小说中尼克房间里那个往回拨的旧钟,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描述,重温旧梦,成为了故事接下来的主题。

  伴随着《Young And Beautiful》的BGM,黛西在盖茨比的豪宅里流连忘返,跟他在游艇上打球嬉戏,在钢琴曲中翩翩起舞,在飘飞的衬衫和丝巾中忘乎所以,失声痛哭,那感觉就像是公主见到了王子,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的美好结局。

  但其实小说中并不是这样的,虽然黛西不那么聪明,但她毕竟是生长在世家贵族,尼克能看出的那些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她多少一样能感觉得出来,而盖茨比那样全神贯注地留意着她的一颦一笑,当然也能看出来黛西对自己搭建的这座豪华宫殿,仍旧有不喜欢的地方。在那一章的最后,菲茨杰拉德用尼克的口吻深情款款的感叹道:

  -------------------------------------------------------

  There must have been monents even that afternoon

  即便是在那个下午也一定有那样一些瞬间,

  when Daisy tumbled short of his dreams

  黛西并没有如他梦中设想过的那样完美,

  -not through her own fault

  这并非她的过错,

  but because of the colossal vitality of his illusion.

  而是因为盖茨比为他心中的幻梦注入了如此汹涌的活力。

  It had gone beyond her,beyond everyting.

  那幻梦早已超越了她,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He had thrown himself into it with a creative passion,

  盖茨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来编织这个幻想,

  adding to it all the time,

  夜以继日地为它添砖加瓦,

  decking it out with every bright feather that drifted his way.

  将一切自己觉得绚烂美好的东西都用来装点它。

  No amount of fire or freshness can challenge what a man will store up in his ghostly heart.

  再如火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也抵不上一颗孤寂的心中日积月累如潮水般澎湃的情愫。

  ---------------------------------------------------------------

  所以盖茨比从来都不傻,他是爱黛西,但他爱的也早已不仅仅是黛西,而是那个他在自己心中永远被不停完善着的旧梦。而且他其实内心深处的一部分也已经察觉到了,黛西并不是那个梦,而那个梦,很可能终归无法触碰。

  字里行间的悲怆哀婉,读者自此已经依稀可以猜到盖茨比最后的结局多半要落空,我们心中升起了对盖茨比莫大的同情,哪怕我们知道他搭建的那座纸醉金迷的城堡是假的,但他爱着的那个梦是那样的真切热烈,自此这个故事已经不再关乎爱情,而是每一个人曾经为自己热爱的梦所流过的泪。

  转过自己的大房子以后,盖茨比之后还邀请了黛西来自己家参加派对,电影中黛西对各类明星和政要声色犬马的生活还是很开心的,两个人后来不开心主要是黛西提出想跟盖茨比私奔而盖茨比坚持说黛西得当面告诉汤姆从没爱过他,然后再明媒正娶。

  首先,当过舔狗的都知道,在女神面前,舔狗是绝对不会主动对她提出任何要求的,只会无条件答应女神的任何要求才对,这个矛盾纯粹是为了圆后面一场戏而强行编的,具体的咱们一会儿讲。

  另外就是原著中黛西对这场派对也谈不上多喜欢,除了见着几个电影明星之外,那些粗俗直白的酒色让她觉得并不舒服。还是那句话,尼克和黛西归根结底还是老贵族,对这一套嘈杂喧闹的东西就是会不喜欢,只是尼克能讲得清楚说的明白,黛西只是生理性觉得不舒服不喜欢。

  况且客观上讲盖茨比的这类声色犬马大杂烩的派对实际效益也确实不如汤姆那种分享秘密的私人聚会,这些出入在他庭院里的社会名流,也仅仅是点头之交而已,他只能不停跟黛西炫耀自己认识这个人认识那个人。但因为彼此没有共同的秘密和利益,所以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谁都指望不上。从小在名利场和舞会上长大的黛西,比盖茨比心里清楚多了。

  自己的房子黛西没有想象中喜欢,那些为了吸引她路过而夜夜笙歌的派她也并不痴迷,好不容易见着了黛西,现实与旧梦交织的时刻,却总是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尼克提醒盖茨比说道:

  ----------------------------------

  "I wouldn't ask too much of her," I ventured.

  是我就不会对她要求太多,我冒昧地说道。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

  你没法重温旧梦。

  "Can't repeat the past?" he cried incredulously.

  没法重温旧梦?他难以置信地大声说道。

  "Why,of course you can!"

  为什么不,当然可以!

  He looked around hime wildly,

  说完他赶紧环视四周,

  as if the past were lurking here in the shadow of his house,

  就好像那段过去就藏在他房子的阴影里似的,

  just out of reach of his hand.

  只不过他够不着那一切。

  "I'm going to fix everything just the way it was before,"

  我会把一切都修正成它原来的样子,

  he said,nodding determinedly."She'll see."

  他一边说一边坚定地点头,她会懂的。

  -----------------------------------------------------

  到这时候读者对盖茨比感觉已经渐渐从同情变成了可怜,同时也真正认同了一开始尼克以回忆录的笔触对盖茨比这个人的评价,他的内心永远满怀希望,那是人们身上极其少见的浪漫情怀。是啊,内心深处要有怎样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一个人才能脱口而出地去认为,自己一定可以重温旧梦呢?

  盖茨比身上了不起的光芒,开始慢慢绽放,是的,他身上也有理性的声音,所以他说完自己相信之后,还是会惶恐地左顾右盼,而且眼中流露出怀疑。但第一时间,他仍然是相信的,哪怕知道梦终究会碎,他依然用最大的热情去拥抱它,这就是盖茨比和一切人类伟大精神的共同核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接着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段原著中的一个章节,被影片花了30多分钟去着重呈现,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差了点意思。

  首先是事件的导火索,电影中是盖茨比要求甚至有点逼迫地让黛西去跟汤姆坦白,她从没爱过他,她只想跟盖茨比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咱们之前也说过,这个强女神所难的行为跟盖茨比的镀金舔狗人设不符,此外会自己主动去让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身也跟黛西的Beautiful little fool(可爱的小傻瓜)自我定位不符。

  黛西是什么样的人,黛西是舞会上的一朵娇花,每天晚上让无数年轻军官魂牵梦萦希望能够单独约她出去一个小时就死而无憾的女人;黛西是等了一段时间身边没有盖茨比的陪伴,就下定决心让自己嫁掉,要么是因为爱情,要么是因为钱的女人;黛西是几个钟头前还把几十万美金的珍珠项链扯碎要悔婚,假装为爱情厮守过了之后,立刻成为了汤姆怀里最幸福的新娘的女人;黛西是蜜月旅行丈夫出了车祸,副驾上坐着酒店的女招待,芝加哥的风流韵事让他们搬家来了纽约,外面的女人都敢打电话到家里来找自己的丈夫,她还是不会跟汤姆离婚的那个女人。

  这样的黛西,是不会主动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任何选择的,她只有情绪,心血来潮的,就像她跟尼克重逢说自己想他想得要死了一样那种仅仅停留在嘴上的情绪。关于黛西,和她那连尼克都觉得迷人的声音,盖茨比却给出了最一针见血的评价:

  ----------------------------------------------------

  "She's got an indiscreet voice," I remarked. "It's full of——"

  “她说话很轻浮,”我评价道:“就像是充满了……”I hesitated.

  我找不出合适的形容词。"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he said suddenly.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钱的味道。”盖茨比突然补充道。That was it. I'd never understood before. It was full of money

  是的,我之前从没察觉到,那就是钱的味道。

  —that was the inexhaustible charm that rose and fell in it,

  这正是她抑扬顿挫的声音总是如此迷人的原因,

  the jingle of it, the cymbals' song of it… .

  像铃儿般叮当,像铙钹般歌唱,

  High in a white palace the king's daughter, the golden girl… .

  她是高坐在白色宫殿上的公主,那个金光闪闪的女孩……

  -------------------------------------------------------

  那原著中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既然黛西不会做选择和计划,那当然就只能是一场突然的意外。

  和第一次尼克来黛西家吃饭的时候一样,那天席间汤姆家的电话铃声响起,说是威尔逊车铺的人找汤姆,汤姆说是威尔逊着急找他买他的车去卖二手,尼克也主动作证是有这么回事,但黛西已经不信了,毕竟汤姆这样不止一次两次了,甚至尼克和汤姆一起跟威尔逊太太和她的妹妹发生的事情,她也可能知道。

  想到汤姆背着她的那些鬼混,黛西故意在桌上和盖茨比眉目传情,当着汤姆的面,深情地看着盖茨比重复了两次:“You look so cool.”连尼克和乔丹都觉得这简直是赤裸裸的表白,当然黛西这么做,只是为了趁一时之快侮辱和报复汤姆,你让你的婊子随便打电话到我家里来,那我也带个男人回来让你看看。是的,黛西如果家庭幸福美满,她一定不会跟盖茨比说那些话,说什么她从没爱过汤姆,只想跟他在一起。

  哪知道汤姆和黛西不同,他丝毫不恤正面冲突,非常直白地向盖茨比发起了进攻和挑衅,盖茨比又把黛西此前随便跟他说的情话当了真,双方剑拔弩张,今天就要把这个事情扯清楚。黛西一下看自己篓子捅大了想跑路,才赶紧说我们去城里吧。汤姆为了讥讽盖茨比,又说他来开这个马戏团的车。

  而事情的一开始,那个电话真的是威尔逊打来的,他急急忙忙要在吃饭的时候打给汤姆,是因为他终于察觉到自己老婆有外遇了,而他能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赶紧把汤姆的二手车收了,倒卖以后赚点钱赶紧搬家到西部去。

  后来我们也都知道,因为这场被发现的外遇,另一场被发现的外遇终止了,发生了一场车祸,以及枪杀,一个情妇和一个情夫死了,一个修车工自杀,一对夫妇远游欧洲。

  电影版剧组唯一我个人觉得比较出彩的加戏,就是在这场燥热的争吵中,借汤姆之口补全了盖茨比的一些现实背景。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他并没有将盖茨比巨大财富的由来解释得特别明白,只是隐晦地说他是以连锁药店为名的私酒贩子。至于他到底在组织中是什么角色地位,每天除了挥金如土开派对追黛西,还有没有别的正事做,都没有明确交代。

  电影版的说法我觉得还是比较可信的,首先在一开始盖茨比的派对上,就出现了黑帮势力和当地警察窃窃私语的镜头,而禁酒令时代贩卖私酒本来就是美国黑帮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盖茨比当然也涉黑,而且他的那些派对,他这个空降富翁的身份,应该都是一种掩护,组织需要用他聒噪的派对去掩人耳目,在人群中偷偷进行权钱交易,他莫名其妙挥霍不尽的财富,是洗钱的一种面具。

  而入了黑帮,哪怕是当了教父,也一样身不由己。所以盖茨比家里的那个管家,更像是组织的监视和代言人,要保证这个支在外面的壳子听话,至于你要顺便拿这个钱和排场去装有钱人钓凯子,那无所谓,只要不耽误底特律芝加哥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所的正事就行。也就是说,盖茨比的那些钱,其实从来都不是他的。

  因为这帮新贵的崛起是依靠赤裸的暴力和犯罪,所以汤姆鄙视并痛恨他们。在他看来一切本应该像农奴时代那样安分守己,黑人就老老实实当奴隶,出身高贵的人舒舒服服躺在功劳簿上数钱,底下的人该种田种田该修车修车,不少他们一分工钱就是公道和正义。所以他厌恶不安分的盖茨比,他们不惜一切往上爬,想从他们手里抢走财富和地位,甚至女人。

  都说盖茨比惦记着黛西这个旧梦,汤姆又何尝不是呢?他更赞赏的那个白人至上的时代,那个夏天没那么热冬天没那么冷的时代,也都早已是过去时。

  相比盖茨比,其实汤姆更加了解黛西。他知道黛西是什么样的女人,他知道她嘴皮子上掠过的情感有多少分量,他知道她心里住着的一直是那个美丽的小傻瓜,他知道她出于贵族的教养和自己的性格,是不敢跟他人起正面冲突的,所以他毫无顾忌地在外面拈花惹草,黛西就不会撕破脸皮。而他更知道,只要自己说两句好听的,黛西就会顺着他的话,也说几句好听的,她不愿意用语言伤害任何人,以免折损了自己那可爱美丽的大家闺秀形象。

  汤姆的一句话,就彻底扭转了他和盖茨比这场“战局”的形势,当黛西说出“我也爱你”的时候,原文形容盖茨比的眼睛忽然睁大,然后闭上了。那是一把利刃,击碎了他搭建了整整五年的那座城堡,在汤姆和黛西看来,爱情不是全部,它是一种可以变化的情绪,它是一种能任由言语去形容的存在,它是财富和地位的延伸,是蛋糕顶上的草莓,是一种演给他人看,用来标榜自己幸福的点缀。

  但在盖茨比的心里,黛西就是爱情,就是那个穷其一生追寻不休的梦,它是完美无暇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永恒不变的,它不可能被拿来同任何人任何事比较。在这一刻,盖茨比知道自己已经输了,输掉了他的梦。

  原著中黛西这句话过后,盖茨比就乱了方寸,汤姆乘胜追击说盖茨比送黛西的戒指都是偷来的,盖茨比恼羞成怒,脸上做出了一副“杀过人”的表情,周围人都被吓坏了,盖茨比冲上去跟黛西解释,连很多汤姆从未提出过的指控都在辩驳,说得越多,就越让人明白那一切都是真的。

  其实原著一直都写得很明白,盖茨比是个假冒的贵族,周围的真贵族都多少闻出点味儿来,甚至盖茨比自己也隐约察觉到人家感觉出来了,大家无非是逢场作戏看破不说破。结果现在骑虎难下,盖茨比和汤姆牟着非要说个高下对错,黛西那一句话,抽走了他最后的信仰支柱,他整个人就塌了。

  电影版则是盖茨比暴怒着摔了杯子几乎大打出手,完全失了风度,在场的人由此才看出来他确实是个假绅士,除了剪预告片的时候能唬人之外,真是尴尬又不合逻辑,顺便还为莱昂纳多的咬后槽牙大脑门上写“我很生气”的表情包增加了新素材。

  经过了那样的一场争吵,黛西亲口说出了那样的话,哪怕盖茨比天真的还想去扮演一位公主窗外忠诚守望的骑士,他也知道自己的梦正在远去。尼克没有把自己看到的黛西在汤姆肩膀上哭泣的画面告诉盖茨比,但当盖茨比提出黛西中午会给自己打电话这个想法的时候,尼克已经不忍心再去附和他。他在心里这样认为:

  -------------------------------------------------------

  I have an idea that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would come

  我此时有一种想法,盖茨比自己其实也不相信黛西会打来电话

  and perhaps he no longer cared.

  甚至他已经觉得无所谓了。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倘若真是那样,那他也一定觉察到了,他早已失去了那个温暖的旧世界,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他活在这个孤单的梦里太久了,也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

  从一开始讽刺调笑盖茨比,到觉得他笨拙得可爱,然后相信他的心意但始终不认可赞同他的方式,最后了解了他真实的生平,明白他为了黛西为了那个梦都做过些什么,尼克终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称赞盖茨比。

  自始至终,对于心中那个注定幻灭的梦,他都满怀着希望与热情,哪怕被这一切所否定,哪怕自己也已经明了结局,他仍旧这样执迷不悟地去相信。他的身份,他的爱情,他的梦想,都是终究幻灭的假象,但在这谎言之下,那赤诚到近乎天真的心,那种相信美好梦想的光芒,却真切得让这个本就虚伪的世界黯然失色。盖茨比这个家伙,确实了不起。

  在影片的最后,终于没有自作聪明去改动菲茨杰拉德夫妇刻在合葬墓碑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结尾: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被推回过去。

  ---------------------------------------------------------------

  菲茨杰拉德的句子,很多都像诗一般让人在脑中泛起回响。看似简单的词句,你出声把每一个字眼读出来,就像魔法的咒语,让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想要流泪。写到这里甚至我都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天有钱有闲了,自己去完整做一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文算了~

  我们的谚语说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他笔下人生其实更是如此,我们不停地努力,想往前,却总是被世界推回过去。对盖茨比来说,他想回到过去,因为他苦苦追寻的是那个他过去的梦中的黛西;但他又编织了一个繁华的谎言来掩藏自己的过去,那个过去真实存在过的穷小子,是他想要逃离的记忆。最终他向着绿光,驶入深渊。

  另外影片中这句台词算是个彩蛋,对原作者菲茨杰拉德一次唏嘘的致敬。我们最后来看一看,这位说故事的人,真实的生平都经历了些什么:

  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在圣保罗市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12岁往后的记忆充斥着父亲经商失败欠债累累的东躲西藏以及母亲从娘家借钱的窘迫。

  1916年,20岁的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次去自己处了两年的女友杰内瓦-金的家里,她的大亨父亲直白地嘲弄他说:“有钱的姑娘可不会嫁给穷小子。”金钱,杀死了他的爱情。

  1920年,菲茨杰拉德扩写的小说《天堂的这一边》大卖,凭借版税他娶到了一度对他悔婚的泽尔达-赛瑞,一位小他4岁,喜欢画画和写作,高中学校的舞会皇后,标榜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热情女孩。

  1925年,菲茨杰拉德在巴黎,泽尔达拉着他声色犬马,甚至还因为一个飞行员想要跟他离婚,在这种无休止的折腾下,他完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名字,是泽尔达拍板定的。

  1930年,泽尔达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为了让妻子住好的疗养院,女儿获得良好的教育,菲茨杰拉德夜以继日的工作,开始尝试为好莱坞编写剧本赚钱,并渐渐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1937年,41岁的菲茨杰拉德见到了39岁的杰内瓦-金,对方问他小说中的哪个人物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满口酒气的菲茨杰拉德吼道:“Which bitch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觉得自己是哪个婊子)”

  在后来给女儿的书信中,他这样描述这次会面:“她是我第一个爱过的女孩儿,我如此坚定的避免见到她——直到这一刻——就是为了保持那幅完美画面。”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年仅44岁,遗留一部未竟之作《最后的大亨》。他死前已破产,遗嘱中要求举办“最便宜的葬礼”。

  1947年,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二人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不朽的结尾: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被推回过去。”

  一切的命运与幻灭,或许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盖茨比知道了结局,依然追寻着那道绿光而去,菲茨杰拉德同样如此,他一直都明白,女人们会以爱的名义伤害男人,但他还是奋不顾身投入了那个自己亲手写好的结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是我,也是你。、

  ------------------------------------------------------------

  感谢诸位的支持、点赞和转发,祝好~

  By DoMo

  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