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20130602 陈可辛:中国合伙人

  央视网消息:在这个时代一部电影要想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最近陈可辛导演的作品《中国合伙人》就完成了这点,自5月17日上映以来,短短的两周时间,截至5月30日,票房已超过3.7亿元。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涵盖所有关于青春和激情的关键词:爱情、友情,梦想、创业、奋斗等等。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电影本身或许还有这样一个年度的背景,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也就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建国64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今年空前严峻。而在这个毕业的季节,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梦想和创业又成了永恒的主题。《中国合伙人》作为一部励志片,正好吻合了当下的现实。

  电影片段:成东青、王阳大学毕业在机场送别孟晓骏赴美

  孟晓骏临别豪言:“我不会再回来了!”转身泪流满面……

  解说1:类似这样的场景,曾经无数次的在每一个毕业季重复上演。带着梦想、带着对于未来的憧憬,无数的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向截然不同的职场人生。

  电影片段:成东青、王阳在破旧的厂房里教授英语、赚了大把的钞票

  孟晓骏在美国被人顶替了实验室的职位,愤然离去……

  解说2:电影中的主人公生活在80年代,出国潮、下海热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然而,一晃眼过去了30年,时代变了,但大学毕业生们的面对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峻。就在《中国合伙人》大热的同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却是这样的标题:“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业年”、“北京签约率不足三成”,这让2013年大学毕业生们焦虑沮丧。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年轻人都在这部励志创业片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和未来的可能。

  记者:今年内地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将近700万,可能他们要面对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孟晓骏一样的跌宕起伏,因为也许他们会出身高校,您觉得电影能给他们什么样的?

  陈可辛: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起起落落,永远都在等下一个机会,所以我觉得,拍这个东西,因为新东方一些梦想,好像听起来好像很主旋律的,很虚的那些东西,确实打动我,我觉得要是能打动我这把年纪的人,他应该能打动年轻人。

  电影独白片段:“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陈可辛:这种话我以前会觉得,放屁吧,这种话废话,但是结果我还是感动了。

  解说3: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的是,结识于80年代的三位大学好友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一起创业的故事。他们三人分别属于保守、激进、中庸3种不同的性格,曾一起打架,谈恋爱,梦想去美国。后来却只有孟晓骏拿到签证,然而他的美国梦除了黯然与迷失,丝毫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而赴美不成的成东青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与王阳下海做起新梦想培训学校,干起了培训学生赴美的教育事业。最后,是这项事业把他们三个人又绑到了一起。

  记者:您为什么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因为我看到媒体说,对于中国现代的商业题材,以前是没有人涉足的,您是第一个。

  陈可辛:其实我没有定位它为商业题材,当然在拍了之后,因为它跟商业有关,但是其实我唯一想拍的本来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觉得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因为我觉得那个时代就跟20年代五四运动时候一样,我觉得就是一种翻天覆地的东西,我觉得在这种情况里面,小人物的故事会最动人。

  记者:您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健词,就是大时代,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候,就觉得特别遗憾,因为没有一名内地的导演在涉及到一个非常宏大但是又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一个时代,是由您这样一位来自香港的导演开启的。

  陈可辛: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没别人先拍了。因为一个那么好的宝库,我也真的是想了十年也没拍。所以,等了很多年终于找到启发与新东方这个题材,就是比较觉得,它有一个电影故事的模式,它也有三个朋友,也可以用三个不同的价值观跟角度,三个不同的人去讲一个年代,它有更全面地去传递那个年代是怎么样。

  解说4:作为香港著名的电影导,。已经拍摄过《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赫赫有名的陈可辛,一开始被中国电影集团邀请监制《中国合伙人》,而陈可辛在看了很多剧本后,被新东方创业故事所吸引,突然有了创作灵感,于是当起了导演。

  陈可辛:最早确实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完本就是新东方,那么当时徐小平是写了一个剧本,给了中影中影觉得可拍找了我。我看了那剧本,我还觉得真的是挺专业的一个剧本,徐老师本来不是编剧,确实花了两个月写了一个非常像样的剧本,但是那个剧本太真实了,而且对我来讲是不够想象空间,而且有点琐碎。所以我就需要改编,其实我改编的过程其实重编。

  解说5:陈可辛承认在创作阶段,借鉴了很多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的故事,但更引用了当代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创业传奇。他对总是在对比的媒体和观众一再强调,影片并不是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传记片,但他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

  陈可辛:我就是我一个已经半百的人,就是说已经应该把很多事情都看破,就应该是看破红尘的人,都觉得有鸡血,都觉得很感动,都非常激动,看他们的教学的东西,都好像年轻人给他们打鸡血。所以确实这个是感染我很大的感染力,然后我觉得真的不简单,我这个东西我当天第一次在清华大学首映13号,是我第一次见到俞敏洪。

  记者: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陈可辛:好像在微博上俞敏洪还是有点不喜欢,所以那天我见到他我就跟他说这个真的不是新东方的故事,你们千万别对它入座,但是确实我谢谢你们,因为不是谢谢你们给了那个精神我拍这部电影,是你们给了一个精神使到我,其实那个精神影响我个人,可能会影响我下半生,因为他对我使到我人生的希望等等都有改观。

  解说6:出生在香港的陈可辛,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回到香港,但是他并不了解那个时代中国内地的社会变化和人物的命运起伏。那个时候的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

  记者:这样的经历会对导演产生什么样的帮助?

  陈可辛:我觉得有一点局外人的清晰。

  记者:你不是一个参与者,你不是一个历史的当事人。

  陈可辛:完全不是。

  记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你也是作为一个后来人看历史一样去看一个历史的这么一个角色。怎么把自己放进去怎么让自己去理解当时那个年代?

  陈可辛:其实我觉得成长也好,年代的跨度也好,就是友情也好爱情也好其实是共通的,在哪里都一样。但是前面的一些他们在整个80年代成长其实那种氛围其实很像香港的70年代。

  记者:这是您亲身经历过的?

  陈可辛:很像70年代,因为香港的70年代也是香港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也是很多可能性的时候。然后到他们的90年代到2000年到奥运前中国开始经济起飞的整个改革开放都在经济上,然后经济起飞,越来越好的时候,其实那种有一点纸醉金迷的年代其实就跟香港的80年代非常像,香港整个80年代都很像。然后到后来发展到2000年后,甚至奥运后这个电影可能是没有碰到现在其实也像香港的90年代,就是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饱和了之后,它就开始有一种成熟,有一种沉淀,其实每个地方都会经过这样的一个改变。这个阶段从没有到有,有的很浮夸,到回来到比较踏实,其实大家都发生过。

  解说7:事实上,在《中国合伙人》这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陈可辛的自己影子和经历。当年香港电影市场开始下滑,陈可辛选择了前往美国寻梦。

  陈可辛:我把我美国的经历都放在邓超的身上,孟晓骏的身上,他美国的一些经历都是我亲身的经历。我也喜欢去美国,我也非常觉得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也经历过早上5点爬起来去拿签证,那觉得拿签证这5分钟就是我一辈子的命运,就在这个签证官的手里,那些都是我亲身的经历,在餐馆做拿不到小费有的老太太给我20块,这些都是在我身上发生的,连对白都是一模一样写进去,

  电影片段:孟晓骏在美国餐馆不能拿小费,与顾客的重要对白“你有未来”

  解说8:也和电影中的孟晓骏一样,现实中的陈可辛到了美国,却发现一切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再三徘徊,便又回到香港。而影片中邓超扮演的孟晓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陈可辛自己的翻版。

  电影段落:孟晓骏回国的沮丧

  记者:为什么定邓超来演这个人物?

  陈可辛:其实邓超又说他不像那个人,但是他说他是演员他谁都可以演,但是我觉得他是骗人的,他是骗自己因为我觉得他尽管他可能不是完全是孟晓骏,但是我觉得他非常有孟晓骏的潜质在里面,第一他是一个非常好胜的人,我也是一个非常好胜的人,那我觉得他也是一个不是很圆滑的人。

  电影片段:三个人第一次在新大楼会议室里的全体会议上争吵上市计划

  陈可辛:我觉得里面有一句对白,我非常喜欢的,他跟成东青最后,在场下的时候,成东青说,我不就是为了大家吗?这种非常虚的话,不是为了自己,孟晓骏我就是为了自己,起码我承认,这句话是我常常讲,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计算起码的成本,这是说其实谁都是这样,谁都是为了自己,谁都是计算,但是分别是你不承认,我承认。

  记者:这个对白是您要加进去的?

  陈可辛:我要加进去的,还有我记得加了进去,拍的时候改不太对,我还改了,在配音中才配回去。

  电影对白片段:(婚宴上的争吵,完整段落,直到孟晓骏离开)……你不承认,我承认……

  陈可辛: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其实是他对尊严的坚持,觉得人必须有尊严,这个就跟成东青是很不一样,成东青就是你们爱听什么我讲什么,我最多不说,我可以装孙子,然后就反正到最后我心里面有我的盘算,其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成东青觉得不需要有尊严,但是很多时候很多成功的人,你看现在很多我们叫土鳖的民营企业家其实他们起来本来都不需要尊严,我觉得这种人其实很容易成功的这种人,其实非常含辛茹苦,但是结果就出来了。而且永远不给人觉得他很有威胁性,很有压迫感,孟晓骏恰恰就相反,就永远都表现在他非常有压迫感。

  电影片段:孟晓骏最终透露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上市,成东青同意,共赴谈判桌

  记者:你觉得他们三个完成了你对于角色的刻画吗?

  陈可辛:绝对完成,而且我觉得很多这些东西都是碰运气,因为没有一个导演计划或者去拍一部不好的戏。

  记者:您最喜欢谁?

  陈可辛:我最喜欢王阳。

  记者:但是在三个人物里面,投射您自己身影最多的是孟晓骏。

  陈可辛:我最不明白的是成东青,但是在中国最成功的是成东青。

  记者:但是社会它会给一个成功与否,给出一个非常量化的、明确的标准,比如说成东青就是成功者,因为他从一个非常什么都不是的一个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腰缠万贯的成功企业家,一个社会的名人,但是有很多人也努力了,但是从零点出发,可能从社会意义上来评价的话,又是归于零点,可能在他们没有走到人生最后一站的时候,高下就已经被社会评价出来了,他们看完了这样一个励志的电影之后,会对他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陈可辛:但是我确实觉得,其实没有那么灰,但是我的感觉就是说,我去过不同的地方,包括香港,我还是觉得这里的机会是比哪里都多,内地的机会,而且我觉得内地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多想法,还是比较会变通,就是不管教育制度是怎么样,我不明白为什么,就是内地年轻人还是会像乔布斯讲的,就很会connect the dots,就会把不同的点加起来,就是说确实是比较多想法,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东西都是你怎么能够用逻辑去把这些点连起来,连起来之后,就可能是另外一片新的天地。

  电影片段结尾精彩段落:成东青背法典,说服对方把官司变成契机

  记者:回头看这部电影,现在观众为什么需要看这样一部电影了?

  陈可辛:其实我觉得,只能说人生真的是,人是平等的,但人生绝对是不平等的,我觉得还是回到那句,活得更好的方法,就是永远保持梦想,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社会怎么看,永远保持梦想。梦想其实是一个过程,因为一百个有梦想的人,可能其实只有1个人能达到梦想。但是梦想这个过程,不是为那1个人服务的,是为了另外那99个人,达不到梦想的人服务的,因为他们达不到梦想的时候,在这个过程里面,因为他有梦想,他已经快乐了,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我觉得这个也是回到我那种比较实事求是的,我不会骗你说努力就会成功,但是起码努力了,你不会后悔。

  电影片段:片尾成功人士的成组镜头

  演播室串场:在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听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向他的朋友感叹说:“这也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在他的言语当中,我分明听到了那种感慨和羡慕。的确,和30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竞争前所未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给你提供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我们可以感叹甚至埋怨社会上的种种不公,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它或许不会生而平等,但是命运的方向和前行的速度却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