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当着面说不喜欢《邪不压正》的调调,姜文机智回应太绝了!

  《我不是药神》之后,又一部重量级暑期大片即将上映——7月13日的《邪不压正》,姜文导演,彭于晏、廖凡、姜文、周韵、许晴主演。

  姜文这几年的电影都很热血、爷们儿,这次的《邪不压正》有影帝廖凡和身材好到爆的男神彭于晏,所以备受影迷期待。

  到底电影怎么样呢?姜文十几年的老朋友高晓松,提前看了电影。在最近播出的节目《晓说》中,高晓松和姜文面对面聊起了这部电影。

  没想到的是,“矮大紧”对老朋友一点不客气,对《邪不压正》,竟然说“恨呀”,原因是没拍出他想象的感觉。

  而当时姜文的回答也非常机智,不仅回答了问题,还让高晓松喜笑颜开。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高晓松在节目中说,他是第一个看到《邪不压正》成片的。姜文在一边确认,“是第一个。当时还没做完呢。”

  高晓松继续说:“对,背上还有威亚(姜文插嘴:蓝布),城墙那块模型还在哪儿呢。那CG的模型还没细。”

  接着,高晓松谈起了他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看完以后,我是又爱又恨”,然后对姜文说:“你是打算先聊聊这恨呢,还是先聊聊这爱?”

  姜文说都行,高晓松就开始说他为什么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

  其实,姜文这部《邪不压正》改编自作家张北海的小说《侠隐》,讲的是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电影中由彭于晏饰演),为了寻找师门血案元凶,和京城各路人马斗智斗勇的故事。

  除了主题故事,张北海小说中把旧日北京的风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也是高晓松比较喜欢的。

  高晓松在节目中对姜文说:“我那时候多爱这本书,你记得吧,我深更半夜给你打电话,那都多少年前的事儿了。”

  看了这本书后,高晓松就想买下版权,结果姜文早了一步,“我那时候追张北海先生说,这题材太好了。卖给我吧。后来说人说姜文导演已经买走了。我还给你打一电话,你记得吗?还聊了聊。”

  高晓松当时挺高兴的,他觉得这部戏姜文来拍比他要强很多,但是看了《邪不压正》后,有点失望,“恨呐,就是原来那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弥漫着的那种淡淡的北京那个味道,就感觉到处是那种小炊烟小煤球,小炕小路,小饭吃着,然后小话聊着,那是我看那本书特别感动。”

  在高晓松看来,这本书是张北海写的一部“北京往事”,他原以为姜文会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那种,“我本来以为我要看一部进阶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那些屋檐,还是那些东西。然后弥漫着那种怀旧情绪。结果一看,完全不是那个书里写的气氛。恨得我咬牙切齿。”

  然后高晓松问姜文,“为什么呀?”姜文想了想,说“想听吗”?

  然后,机智的他圆了一个说法,“我呢,是把这个小说买下来了。不能说我夺你的,是我先买的。你想夺我的,虽然没夺过呢,但是我得想着我这人得给人留一点念想。就是说我把你喜欢的东西,我给你留着,你拍去。怎么吃饭怎么喝酒,怎么炊烟怎么遛弯,给你。你回头再拍一个《侠隐》。

  这话很受用,高晓松当时就乐了,“这太好了。一本书可以拍两部。”

  姜文顺着话说:“仗义吧,咱俩还不打架。正好我不想拍的,或者我认为我不应该拍的,给你。所以我觉中得挺好。这样的话三家都高兴。”

  高晓松说:“他还一书两卖。”

  姜文说:“我觉得张北海老先生卖十回我都不反对,只要我拍完了。”

  接着,姜文认真说了一下他为什么没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说:“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必须拍一个我能拍的,有劲头拍的。”

  在姜文看来,所有的改变都一样,就是“看一遍,看一遍印象很重要,我继承什么,我就把我记得这个东西,还有它撞开我的情绪、各方面的理性,所有的闸门,把这些弄一块写成一个剧本。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没有张北海的小说,撞不开这些。小说里肯定有很多东西,对你特别有感觉,对我可能就没那么多感觉。”

  姜文说他买《侠隐》版权已经10年了,中间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直到现在才拍出来这部《邪不压正》。

  对于《邪不压正》,高晓松说电影气氛都是姜文营造出来的,姜文则说人物都是张北海给的。

  其实高晓松和姜文不同的感觉,是人物的调性,高晓松喜欢那种老北京的慢悠悠的生活气氛,但姜文拍的电影是快节奏的,他说姜文度五十多岁了,“你喷了!喷的满银幕都是荷尔蒙,上蹿下跳。反而是当年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安静。”

  姜文也很有意思,直接回了一句:“少要持重老要狂!少年不持重,很容易变成小流氓,老要不狂妄,很容易是个老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