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当年为了返城,抛弃了农村媳妇和三岁的儿子,他很遗憾
1966年刘广全高中毕业,家里给他找了一份在食品厂上班的工作,只干了一年时间,食品厂因为效益不好就倒闭了,刘广全又回到了家里,刘广全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年纪还小,刘广全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也只能维持一家开销,平时家里连一块肉都舍不得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馅的饺子,刘广全母亲没有工作,平时靠给人家缝衣服赚点钱养家糊口。
原来父母想着,儿子刘广全有了工作,可以帮着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但是刘广全现在失业了,不但不能帮着家里分担负担,而且还要靠父母接济过日子,刘广全心里也是非常着急,他突然感觉自己好没用,父亲为了给刘广全找工作,专门找了自己的同学李耀武,李耀武在街道办工作,消息也是比较灵通,刘广全父亲说“不管给儿子安排什么工作,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
李耀武当时正好负责知青插队下乡的工作,他建议让刘广全到农村历练一下,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一方面返城以后还可以优先考虑安排工作,刘广全没有丝毫犹豫,他愿意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个月以后刘广全接到了插队的通知,临走时,父母亲自把刘广全送到了火车站,刘广全拿了两大箱子行李,一箱子是换洗的衣服,一箱子是书,刘广全从小就喜欢文学,这次去插队特意带来自己喜欢的书。
这次和刘广全一起插队的还有其他二十五名知青,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5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三天之后刘广全来到了陕北靖边县张家畔公社李家村,靖边县是榆林下属一个偏远小县城,知青们到达张家畔的时候已经天黑了,负责迎接知青的是公社主任李满才和队长姚大年。
刘广全他们直接被带到了住宿的地方,五间茅草屋,看样子是新盖好不久,因为墙上的泥土还没完全干,这次来插队的知青中有五名女知青,队长把他们安排在了靠里面的一间屋子里,隔壁就是知青厨房,男知青住了三间,有两间屋子比较小,每间只能住5个人,剩下一间屋子比较大,其余知青都安排在了那间大屋子里。
安顿好知青后,主任李满才让社员拿来了饭菜,一盆猪肉炖粉条,一大筐白面馒头,这是特意给知青准备的,虽然在知青看来有点寒酸,但是白面馒头和肉,老乡可能一年也吃不上几回。
知青吃完饭,队长姚大年就让大家赶紧休息,知青用的都是煤油灯,虽然赶了一天的路,但是知青们一个个都没有睡意,可能是换了新环境,有点不适应,大家各有各的心思,知青李向东是最活泼的一个,刚躺在床上,就对大家说道“这个地方我是一点都不喜欢,刚才吃饭,我只吃了一个馒头就饱了,实在没有一点食欲”,睡在旁边的王大海年龄是知青当中最大的,他说道“你就知足吧,苦日子还没开始,以后你就知道了”。
刘广全一个人自顾自地看着书,不一会儿就趴着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知青就被队长姚大年叫了起来,让大家赶紧穿好衣服去公社大院集合开会,知青们有点不情愿,王大海第一个起床,已经跟着队长走了,刘广全是第二个起床的,看见有人已经起床了,大家伙也不好意思睡了,赶紧穿好衣服赶往了公社大院。
会上主任李满才发表了讲话,这次开会主要是针对知青的,一方面是让大家不要有思想包袱,另一方面也给知青提了几点要求,开会进行了两个小时,散会后知青们各自回到了宿舍。
知青回到宿舍以后,发现多了一个女孩,扎着双马尾,正在给知青生火做饭,这个女孩子是队长专门安排负责给知青做饭的,她叫姚小娟18岁,人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很招人喜欢,男知青都围了上去趴在门口看姚小娟做饭,知青李向东嘴里还吹着口哨。
姚小娟被看得不好意思,这个时候刘广全对着大家伙说了一句“你们没见过女孩子啊,看的姑娘都不好意思了”,说着刘广全就帮着姚小娟生火做饭,大家不约而同“嘘”了一声散开了。
刘广全是真心实意想帮着姚小娟做饭,姚小娟上下打量了一番刘广全,小声说了一句谢谢,打从这以后,刘广全每天都会帮着姚小娟做饭,其他知青对刘广全这种做法自然是心知肚明,虽然很羡慕,但是他们却没有那个勇气,可是刘广全自己却说“他是清白的”。
1972年王大海第一个接到了返城通知,他被招到县里当了老师,因为王大海来之前就是一名老师,其他知青看到王大海返城了,一个个都想着早点回城,到了1974年大部分知青都返城了,只剩下了刘广全一个人,因为碰巧姚小娟怀孕了,刘广全不得不和姚小娟办了结婚,1975年姚小娟给刘广全生了一个儿子,刘广全回城的事情也被耽搁了下来,本来他打算也要回城,但是顾及孩子还小,他考虑之后还是暂时留了下来。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刘广全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这次他打算要回去上大学,这次他没有犹豫,而是选择和姚小娟离婚,姚小娟知道自己留不住丈夫,她只是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和刘广全在一起,看着自己三岁的儿子,刘广全哭了,临走时他给姚小娟留了300元钱,这钱是他找知青借的。
1977年刘广全回到了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位城里姑娘,两个人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刘广全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