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言叶之庭》?
谢
@oyster邀。
《言の葉の庭》预感评价依然会两极分化,喜欢的感叹有多美多动人,不喜欢的被故事雷到,感慨除了画面什么都不行。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新海诚此前的所有作品我都看过,但是并不是很有感觉,因为在我看来全部都没有情绪,情节也非常简单,只有画面和音乐,人物立不起来。(对比今敏的众多作品和细田守的《夏日大作战》就知道差距了。)
这一部有很大长进,如同《万叶集》的短歌,留白很多,回味悠长。46分钟的片长很适合这个故事,一点也不拖沓。不论设定(不剧透)如何,情节上起承转合的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整个片子随着季节变迁不断推进剧情,雨、阳光、树叶、地铁、彩虹都不仅仅充当背景,更是衬托人物心绪和气氛的道具。
男女主的心理活动我也特别理解,描写的很细腻。这次的故事终于两人不再都是少男少女,而有些青年的意味,思考自身与他人怎样互动,和这个世界如何相处。有点宫崎骏的感觉了。
音乐也不再那么满,片尾的曲子和《One more time》一样很贴合影片主题,看到那里甚至觉得有「啊,挺好的」这种满足感。
PS,身为足控好满足~~~
PPS,新海诚这家伙和王家卫一样,所有片子说的都是一个故事,曾经有过怎样的恋爱经历啊?
电影院党观影归来答题。
总结为八个大字:平淡无奇,回味悠长。
平淡无奇是指这部动画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到快结束的时候内心有强烈的“不会吧,就这样结束了吗”的呐喊(因为影院看不到进度条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结束了)。在片尾字幕出来的时候感觉略微坑爹,还好最后还有了个像样的结尾。
而回味悠长则是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大的看点:通过超级写实的细节把观众错位到电影的世界里。
新海诚的作品比如秒速五厘米,是非常善于描写“真实世界中一件微不足道的爱情”的故事的。然而秒速五厘米描写的毕竟还是比较模糊的“日本”。而言语之庭里面,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现实的元素:山手线带黄色条纹的电车,两车交错时的轰一声震动,新宿站,站台报站广播,新宿御苑以及入口,女主角喝的金麦啤酒和meiji大棕板巧克力,新宿附近几个标志性的高楼,高楼上的乌鸦。所有这些对于住在东京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太日常了,再加上音乐和台词渲染,不知不觉就会非常入戏,有强烈的抛弃了现实而走入了电影的感觉。
为什么我会对这个感觉印象非常深呢?是因为我跟朋友看完以后,走在街上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感觉到强烈的对于现实的排斥:明明看起来完全是一个世界,但非常非常想留在刚才的世界里,而不愿回到这个现实。
一般的电影,拍的好的话,多少会有种这样的感觉。但是带有幻想元素的电影,由于我们能够意识到与现实的区别,在理性上还会有“那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暗示。而这部电影,所创造出来的完完全全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当你感受到这一点之后,电影结束了,而你看到电影中同样的楼房,坐着同样的电车回家,那个爱情故事却烟消云散。
我觉得新海诚想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带回家的回味的感觉。你看到金麦啤酒,看到meiji巧克力,都又想起那对主角了。
从前我看动漫,也多是在电脑上,并且当时并没有在日本生活的体验,很多东西就这样一带而过。这一次可以说是头次有了较久的生活经历之后看这样一部不断强调现实元素的动画。感觉和从前非常不一样。试着想象,如果这动画里的元素换成你熟悉的城市的地铁,公园,主角拿着统一绿茶,是不是你的感觉会截然不同?
另外看电影过程中有两个槽点分别在开始和结束。
国内网络上可看的版本是否有这一段不太清楚,其实在言叶之庭前面还有一段短动画,也是新海诚监督的,目测是野村不动产的软广告。描写家庭亲情的,同样情节很老套很简单但是讲故事的方法很催人泪下。
看的都泪花闪烁了,然后最后字幕出现“野村不动产”的时候感觉略坑爹。
另外,电影全部结束后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日本本来是不让拍的,但是看到有朋友拍了就借过来了)
“本故事为虚构,与一切真实的人物,团体无关。在故事中登场的公园虽然以新宿御苑为蓝本,但实际上新宿御苑里面禁止饮酒,敬请注意。”
诚哥你为什么要把这么爆笑的东西加在气氛这么好的结尾处呢为什么呢……
PS目测该电影中除了主人公在新宿御苑喝酒之外,除了恋足和师生恋之外,还险些违反了东京都的成年人不能和未成年人交往的法律……真的大丈夫吗擦汗
作为新海诚的脑残粉,从星之声,云之彼端,一路追到了现在。《秒速5厘米》自不用说,诚哥的代表作,对比《秒5》和《言叶之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诚哥的爱情观成长了。
日本人有把悲伤作为美的传统,但这种闷骚就是美的高语境文化传统并不是happy ending导向的,其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美,就如落樱飘零之美,即使只是短暂一瞬。两部片子同样包含这种文化现象,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果说《秒5》里那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爱情显得太负能量,《言叶》就是个彻底的正能量励志片。
------------------以下存在剧透,慎入~~
同样面对异地恋,《秒5》里的贵树是把编辑好的短信再一个字一个字的删掉,是让时间慢慢流逝却什么都不做,是有话憋在心里十几年却不坦诚地向对方表达,是在工作后随便找了个并非真爱的女友试图麻醉自己。相反,《言叶》里的孝雄不仅最后和女主角是异地,更有年龄和身份之别。师生恋,姐弟恋,异地恋,大部分普通人遇到一项都可能打退堂鼓。孝雄只是个中学生,却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仅仅沉浸在感情里什么都不做,什么结果都不会有,他用假期打工,一边坚持自己的梦想一边通过给女主做鞋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知道双方的身份差距后,孝雄没有自艾自怜,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功感化了无法正视自己感情的女主。最后的异地过程也没有必要再刻画了,因为男主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了: “等我做好准备,就去找她吧。”
《秒5》是很美,可美得压抑,让人心碎。男主不坦率,不勇敢,有那样的悲情结果也是情理之中。《言叶》的结尾却用雨后彩虹的明亮色调表示:只要是真爱,年龄,身份,距离,都不会是问题,别给自己的怂找借口。Just Do It。真心太励志了。
剧透预警!!
这部动画的长度45分钟,我个人而言非常非常喜欢这个长度,首先我是不大能够坚持在电脑上看完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的,在电影院没有问题,如果是在电脑前,我肯定会跳着看,因为电影总有一些拖剧情、设伏笔的地方,我就缺乏这个耐心去跟着导演的思路一步步走。这部动画45分钟对我而言相当完美,让我既有耐心把动画的每一帧每一秒每一个细节都看完,又能留下非常深刻非常满足的观影体验,像某人的目光和她和她的猫因为太短就很难给人满足的感觉。更不用提新海诚《十字路口》,只有2分多种,我对《十字路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认为这只是预告片,结果某天偶然看底下的评论。
哦,原来这就是正片。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言叶之庭》的剧本相比其他几部比较中规中矩,感触不多,不过剧情性有所突破,相比秒速五厘米,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叙事结构更加严谨,而且画质是真逆天,使得足够算得上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
下面带大家从头解读言叶之庭。值得一说的是,这部剧是完完全全的正能量,结尾比较圆满,玻璃心的同志们可以放心看了。
15岁的高中生秋月孝雄爱上了27岁的职场女性雪野百香里,因为中间孝雄发现雪野是他那所高中的一个教师,所以我看完第一遍之后经常给朋友推荐的时候,描述这部剧为“师生恋”,有些网站也用这样的说法,不过个人认为师生恋是噱头,因为他俩确实是师生关系,不过不在一个班,也并非在课堂上相识,也不存在师生之间的利益瓜葛,不符合师生恋所要描述的内质特征,因此只是普通的“姐弟恋”还差不多。不过这位15岁的高中生,心理年龄和成熟度真的是很惊人,每次看这部剧,我总不禁感慨,我15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部剧的“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为如果不下雨孝雄和雪野就不会见面,以至于后来孝雄每天清晨起床都在期待下雨,然而雪野还真的每次都在亭子里坐着。
从一开始就是下雨的场景,可以看出新海诚对于意境营造的重视。
孝雄的母亲离家出走,他与哥哥俩人过着没有目标颓废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孝雄每天还要打工赚钱。看了孝雄的家庭背景,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15岁的他如此成熟,新海诚追求写实,他必然会把每一个细节的都要解释合理。
六月份入梅之日,早晨下着蒙蒙细雨,孝雄逃课来到公园里一座安静的小亭子,同样翘了班的职场女性雪野也在亭子里,于是男女主角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蒙蒙细雨中,在彼此都是逃课,逃班来放松自己的时候,初次邂逅。
两个陌生人见面,初次邂逅,当然不会像言情小说那样一见如故,雪野礼貌地坐到旁边,为孝雄腾出座位,孝雄也礼貌性地鞠躬表达谢意。然而在同一座亭子里的陌生二人,不可能不对对方感兴趣。他们不时用余光观察对方。
孝雄心想:“巧克力配啤酒?”不小心掉落的橡皮被雪野捡起来,创造了二人沟通的机会,孝雄问:“我们是否见过?”,雪野注意到孝雄穿的校服,意识到原来这是自己教课的那所学校的学生,她说:“也许真的见过。”然后留下那句这部剧最经典的诗句:“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也许只是老师见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无比亲切的感觉,遂善意地留下那首诗。
但是却让孝雄从此对雪野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深刻的印象。从此,雪野开始在他的心中生了根。
从此每天早晨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向窗外,是否有蒙蒙细雨的气息,从此他开始莫名其妙的期待下雨,此时的他并没有对雪野产生好感,他只是长期处在学校里千篇一律的颓废的,毫无目标的生活,突然遇到一个特别的女人,让他产生了对生活新的热情和新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想要了解对方,倾听对方的故事。
果然又遇到了雪野,避雨的亭子成为了他们二人不期相会的地方。他们对彼此更加好奇,对彼此更加拥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从陌生人到点滴之交这一个过程是朋友间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听不完的故事,同次彼此间因为互不熟悉而更加尊重对方,更加愿意为对方付出。
这天清晨
雪野看到了孝雄在本子上画起鞋子的草稿
于是知道了他喜欢设计鞋子的爱好
孝雄调皮地吃了雪野带来的早餐便当
难以下咽的味道,于是知道了她黑暗料理的厨艺
孝雄很害羞
雪野很尴尬
两个人仿佛是交换了彼此的秘密
也交换了自己不想让人知道的一面
如此巧合
如此缘分
动画的前边一直都是以男主角孝雄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孝雄每天的生活,孝雄的家庭,孝雄对雪野的关注和感情的波动,接下来新海诚换了一个视角开始为观众叙述雪野这边的情况。个人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新海诚这部剧在叙事方面的突破,同样看“秒速五厘米”,明里那边的情况几乎向观众没有作任何说明。
雪野和前男友通电话,原来雪野这一阵出现过味觉麻痹的症状,除了巧克力和酒,什么都尝不出来,但是她说孝雄的便当竟然让她重新尝到了味道。
“电话那一边,他的口吻无比温和,仿佛抚摸玻璃玩具般小心翼翼,可是连呼吸都会痛的那一段日子,你却只肯埋头搜集周围的声音,丝毫不肯相信我的只言片语。”这里雪野的心声解释了她与前男友分手的原因。可以说是在雪野面对非议,面对困难,面对周围世界的排斥时,身边唯一信任的男友,却没有选择义无反顾地站在她那边去反抗整个世界。在结尾雨后天晴,相拥的二人情景,雪野说,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充满了恐惧,但是,因为有你在,才给了我勇气!
可以看出在雪野面对失恋和承受周围世界压力的时候,恰好是孝雄给了她勇气和陪伴。
同样对于母亲出走,未来一片迷茫的孝雄,雪野的出现也是给了他对未来的信心。
雪野把公园里认识的会带便当来的孝雄说成一位“老婆婆”给前男友,愈是欲盖弥彰,就愈是说明孝雄在雪野心中有了特殊的位置。
渐渐地,雪野也开始期待下雨。在新海诚塑造的人物感情中,从来就没有莫名其妙的相爱和相恋。正如前几篇推送所说,新海诚的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这种写实不仅仅是说超现实主义的画风,更是对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合理性,符合观众真实生活的写实,因此才会激发共鸣。
看到这里,了解了新海诚为我们刻画的雪野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相差12岁的男女主,互相吸引,逐步地朝爱情方向发展的这一剧情设计并不是雷人,相反,我们可以感觉到男女主角之间极其相似的地方,他们两个都是对现实社会排斥的人,孝雄不满足现状,雪野被现状排斥,孝雄渴望新的生活,雪野渴望回归正常的轨道。
于是两个拥有相似特质的人开始互相吸引,互相了解,虽然孝雄15岁,但是拥有同龄人不具备的成熟和独立,虽然雪野27岁,但自己为人处事还未成熟,人生轨迹尚不安稳。两个人都渴望超越现实,扭转现状,又都恰巧独自一人面对,孤独无助,因此自然而然地凑到了一起。这样深入思考之后,你才能体会到剧情的合理性。所以说新海诚的叙事和感情都相当含蓄,需要观众去反复思考。
雪野送给孝雄一本他最喜欢的做鞋子的书,孝雄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请求,他要为雪野量身制作一双鞋子,略带羞涩的雪野,略显尴尬的孝雄,她答应了他的请求。
前面提到雪野是孝雄读高中的学校里的一个老师,终于两个人在学校撞见,擦肩而过。随着两个人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的剧情发展,这里出现了一点曲折,所以说这部剧新海诚在剧情性方面确实迈出了一大步,不光人物塑造更丰满了,剧情也更加曲折完整了。因为如果是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受到各种关系牵扯,就不大可能朝爱情方面发展,所以此时的孝雄有些不高兴,因为雪野大概早就知道他是自己教课的那所学校的学生,但是没有告诉他,这不是在耍小孩子的感情吗?所以孝雄下课后和同学打球的时候,听他们提起雪野老师,抱怨地说了一句:“我又不认识她。”
此时两个人原本越来越亲密的感情没有继续顺理成章,聚沙成塔下去,受到了一点挫折。
之后雪野和自己班的女同学起瓜葛,被逼辞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和雪野打电话的前男友,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雪野说他却只肯埋头搜集周围的声音,丝毫不肯相信我的只言片语,看到这里呼应到前面,大概就是发生了诸如此类的事情,雪野因为自身太过善良温柔而被学生说一些坏话诋毁,然而在学校里,面对这种事情,校方总会为了自己的名誉,选择把事情压下来,而安抚学生。大概,在这种情况下,雪野只能一人承担,而前男友选择了和周围人一样的反应。
我为什么要突然提这段,因为随后孝雄的反应又和前男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找到了那些逼迫雪野辞职的女生,扇了她一耳光,又和与她伙同的男生们大打一架。
他也并没有告诉雪野脸上伤的原因
随后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两人都措手不及被淋得全身湿透,雪野招待孝雄去自己家休息,换洗湿透的衣服。此时各种矛盾汇聚在了一起,到了激发点,随之而来的是整部剧高潮的这部分。
孝雄向雪野直抒胸臆,你看,这部剧比其它剧看着让人爽朗多了,男主勇于表达自己的爱意,然而雪野一个非常不恰当的回答:“不是的,你该叫我老师。”,拒绝了孝雄的感情,彻底引燃了一切的矛盾,这让孝雄觉得,原来你一直都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拿我的感情当小孩子过家家吗?BGM里一个沉重的钢琴音,与外面阴云密布,淫雨霏霏相映衬。孝雄的内心如同外面的雨一般凉透,他换回了还未晾干的衣服,离开了这里,只留下雪野一个人。
如果说是写《秒速五厘米》那时候的新海诚,那么整篇动画到这里就可以完结了。然而我开头说过,这篇动画是完完全全的正能量,圆满的结尾。雪野想起了两个人在公园亭子里相处的那些时光,她的心大胆地迈出了一步。随着主题曲Rain的响起,不得不说这首主题曲和结尾的剧情简直是神默契,神配合。
随着主题曲Rain的响起,雪野冲出了家门,顾不上穿鞋子,顾不上在楼道的拐角处摔倒的疼痛,找到了在楼梯拐角处一个人发呆望着外面大雨的孝雄。这里我把两个人说的话写上。
孝雄:雪野小姐,请忘记我刚才的话吧,我其实根本不喜欢你,你从一开始就似乎不招人喜欢,一大早就喝啤酒,用莫名其妙的诗句来糊弄人,自己的事却只字不提,你不停套出别人的心思,你早就知道我们是师生关系了吧!你也太狡猾了,如果我知道你是我的老师,我根本不会提起制鞋的事,反正也做不到,我们也不可能实现,你为什么不这么告诉我呢!是不是觉得小孩子的梦话随便敷衍一下就行了!我在憧憬什么,在爱慕谁,也无法传达,不过一厢情愿,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了,那就说清楚啊,真烦人,小孩子就该乖乖去上学,说你讨厌我。你啊!你就一直那样!总对重要的事只字不提,然后摆出若无其事的表情。一直孤单一人度过一生吧!
孝雄把长久积压在心里的话全部像是泛滥的洪水一般喷涌而出,一切的感情倾泻而出,他流着泪,带着抱怨,带着痛苦,带着脾气。
雪野终于也迈出了自己感情的一步,她冲过去拥抱了孝雄,恸哭流涕,将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情感,像是积压了若干天浓厚的乌云终于换来一场倾盆而下的大雨,随着大雨一同表露出来。
雪野:每天早上,每天早上我都穿戴整齐,准备去学校,但总是被恐惧压得迈不出脚步,在那里,是你,是你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二人相拥共泣泪,阴雨之后阳光复现,在这样一场美丽的图景中,相拥的二人,终于结成最圆满的结局。
不动声色,无以言表,扮演温柔,直至今日,让所有的冲动都化作这雨中莽撞的相拥!
主题曲完结后还有一段,雪花纷飞的公园里,孝雄一个人来到曾经相会的亭子里,雪野去别的学校教课了,不能经常和孝雄见面了,孝雄看着雪野给他寄来的信,孝雄说:“如果到了我能走的更稳更远了,就去见她吧!”
不同于新海诚以往动画里的爱情观,完完全全的大圆满结局,不光二人感情得到了爽快直白的抒发,换来圆满的结局,同时雪野找到了新的生活,孝雄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配合着整部剧通篇对于“雨”和“夏日”元素的反复出现,整个观影过程令人非常爽朗,最后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无比轻快。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半圆仪,公众号还有千与千寻、萤火之森、某人的目光、秒速五厘米、暗芝居等动漫的影评解读,以及适合在校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话题,欢迎关注!!
新海诚的「言叶之庭」,大概是一部「没想到有天我也可以看懂一点」的影片。
初次知道它是来自朋友的推荐:
我觉得这片子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没有什么爱情、师生、友情、长幼这样的归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特别的情感,不需要为它命名,无所谓是爱还是喜欢还是尊重,无所谓社会身份,只需要正视它的存在并强烈表达,然后拥抱就好了。也不需要「在一起」。心灵契合那一刻就是它的价值。而这个片子之所以感人,就是结尾那两个人本来都是不动声色的,前面都很压抑,最后又都爆发了,尤其是日本中国这种文化背景,这种爆发的表达太宝贵了。这个片子帮我解构了一些东西,然后找到了「情感」最本真宝贵的一面。昨晚恰好又在群里聊到相关的话题,我把它找出来,沿着这段推荐语看了一遍。
影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5岁高中生秋月和27岁女老师雪野之间的情感故事。
故事开始于东京的梅雨季节,以制鞋师为理想的秋月正被学业折磨得焦头烂额,而雪野也处于职场的困顿。逃避出生活的两人在新宿御苑偶遇,嗅到了彼此相似的孤独气味,进而慢慢向对方敞开心扉。没有互问名字,没有留联系方式,两人只是默契约定,每个下雨的早晨在这里见面。
交谈中,秋月向雪野讲述了自己成为制鞋师的理想,虽然那时的手艺让他感到灰心。雪野则送了他一本昂贵的制鞋书表达支持,让秋月十分感动,并决心要为她做一双鞋。从偶然相遇到期待相遇,两人放下戒备、交换窘迫,两颗心慢慢靠近。虽然年龄和身份的差异客观存在,但秋月还是勇敢地向雪野表达了爱意,而等待他的也是毫不意外的拒绝……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想我完全可以接受:就算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也并非戛然而止,而是真实的到此为止,毫无意外。但善良的导演没有如此安排,而是带来了全片的高潮。背景音乐响起,主人公与观众的情绪倾泻而出。
影片的剧情很简单,理解的角度也有多种,每个人回忆里或许都有相关的映射,可能是孤独、理想、暗恋、窘迫、局促等等。前面的推荐语其实是一条更暗的线,如果凭我自己看很可能是意识不到的,它来自这样一个答案似乎显然的疑问:秋月和雪野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吗?
秋月和雪野出现在彼此世界里的时候,恰好是两人都需要一个寄托或出口的时候。阴雨的天气、安静的新宿御苑混着泥土的味道,在这个比「今晚月色好美」更清新的氛围里,哪怕建立信任需要时间,但倾诉的欲望也会鼓动自己去顺从好奇。如此,关系从对彼此的好奇甚至误解开始,并在相处中自然发展成了真实具体的习惯和羁绊,或者说,感情。
这其实就是感情最常见的起点,但我们真的有必要称它为「爱情」吗?
在我读到的多数影评里,大家还是将他们的感情称为「爱情」。当然,我也可以理解——不然还能称为什么呢?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抛开「表达的需要」,是否还有必要给这段感情找一个名字呢?或者,更进一步说,这种表达的需要,是不是也悄悄左右了我们认识感情的方式?
我觉得是的。
表达需要依赖「概念」,甚至高效的认识也需要依赖概念,但是,「认识」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一定需要依赖概念。尤其是当我们的认识对象是感情的时候。
通过概念来认识事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型世界」。比如,世界上任意两匹马都不完全一样,但我们之所以赋予它们同样的名字,是因为我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着一个理型世界,那里有一匹最完美的马,而我们看到的真实的马,都是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
在认识离散的物质世界时,以理型世界为参照,是一种很好用的方式,就好像经典力学之于现实世界。但是,当我们面对连续的感情世界,这种认知范式的不足便会表现出来,并引出了对「量子力学」的需要。因此,往深了说,要完善对感情世界的理解,是需要在认知范式上做出改变和完善的。
秋月和雪野的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而已。如果一定要借助「爱情」这个概念来理解它,又何异于郑人买履?
相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投入相处就好,又何必偏执于称为「恋爱」或「婚姻」,其中又有多少削足适履?好像不经命名和确定的关系就不存在一样。能想到的动机似乎只有两点:得到虚假的安全感,以及满足世俗道德约束的性。
人生那么短,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的事情就少做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