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到底误杀了谁?

  

  一则《90后父亲为救儿子自制药物》的新闻看得人热泪盈眶。

  90后父亲徐伟在儿子颢洋查出罕见病那一刻,他的天仿佛塌了一半。

  更糟糕的是,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得病的孩子,绝大部分没能撑过3岁。

  想要救孩子的命,就要跟时间赛跑,而且国内没有药物,必须自己研制。

  于是,徐伟决定自建实验室,开始违规自制救命药。

  这对门外汉的他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

  徐伟只是高中学历,对药理一窍不通,论文全是英文专业名词,如天书。

  他一个词一个词去查,意思了解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完读整篇论文。

  他一度日夜颠倒,身体作息也紊乱不堪。

  在硬生生啃完五六百篇医学论文后,他开始自购原料,制成药物。

  

  试验过程十分艰辛。

  药物的配比,制药过程对场地环境的要求,无比精确。

  他在自建的实验室制成的药,不敢打在儿子身上。

  自己和妻子就先当了小白鼠,直到没有异常,才敢给儿子注射。

  就这样,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有好消息传来:

  儿子的各项指标,维持了稳定状态。

  孩子的疾病,将一位普通的父亲,逼成了超人。

  尽管他可能要承担法律风险,但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毫不怀疑,若能以身代之,他愿意和孩子做交换。

  你很难想象,孩子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而一位父亲为了救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当看完电影《误杀2》,看到同样平凡伟大的父亲林日朗,我终于明白了徐伟那句话:

  “实在是迫不得已,只是做了一个父亲应该做的。”

  林日朗有个很普通的小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儿子小虫活泼可爱。

  没什么钱,但日子也清贫而幸福。

  然而,儿子在足球场突然倒地那一刻,这个家庭的宁静,荡然无存。

  小虫心脏出现问题,随时可能死去,为了活命,唯有换心脏。

  

  等合适的心脏,需要排队。而巨额的手术费,将林日朗和妻子压得透不过气。

  费尽千辛万苦,钱凑齐了,心脏也幸运地等到了,可更大的变数,悄然而至。

  那颗原本要装在小虫身体里的心脏,被半路抢了。

  一颗心脏,决定两个孩子的命运。

  尽管林日朗和妻子为了筹钱,看尽白眼,受尽屈辱,但至少,还有希望。

  可权贵的力量半路拦截,那颗本该跳动在小虫胸腔的心脏,给了另一个孩子。

  那不仅是一颗心脏,更是小虫的命,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

  林日朗面对不公,能做的少之又少,更令人悲愤的是,他甚至不知道对手是谁。

  为了要回属于小虫的心脏,他不得不用极端方式,劫持了医院里的人,为了逼迫警方帮他找出心脏,救回儿子。

  

  电影中,最讽刺和辛辣的一幕,是在急诊室。

  林日朗劫持了人质,不惜犯罪甚至牺牲自己,来换取儿子的生命。

  而在楼上,那颗被抢走的心脏,正紧急移植到一位“地位高贵”的孩子体内。

  正如电影里一位老人说的: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有的人,要用玉石俱焚的方式,才能保护家人。

  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抢夺别的孩子生存的机会。

  同一栋楼,两个世界。有地位的人高高在上,普通人卑微到了泥土。

  这一幕,又何尝不是现实的映射?

  还记得衡水中学校长违规给儿子迁户口的事吗?

  他一直呼吁努力改变命运,维护高考的公平性。

  实际上,他钻尽了制度的空子。

  

  援藏干部的身份,让他把孩子的户口转到教育相对落后的西藏,高考有更大优势。

  衡中校长的身份,又让他把孩子的学籍留在河北,享尽了河北最优秀的师资。

  口口声声让普通人的孩子拼自己,自己却违规操作,让儿子拼爹。

  在他眼中,他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却不是。

  倡导教育公平的人,亲手砸碎了公平。

  利用身份之便,暗箱操作,在现实中,绝不止一例。

  但将它搬到大银幕上的,将腐烂的现实摊开给人看的,少之又少。

  《误杀2》很敢拍,以小人物的视角,将隐藏的不公揭示出来,反映社会现实。

  这样的题材,很珍贵。这也是它立意更为高远、更为深刻的原因。

  有的父亲是父亲有的父亲是令人不齿的父亲

  手术室外,市长对林日朗说,希望他能体谅自己做父亲的心。

  这句话,厚颜而耻。

  林日朗体谅你做父亲的心,谁来体谅他做父亲的心?

  同样是父亲,两个人的做法,云泥之别。

  林日朗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违背良心。

  缺少钱,他不去偷不去抢,而是去做兼职,去借高利贷。

  缺少公平,他买假枪,假装凶神恶煞,从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

  平凡普通的林日朗,所求不过家人健康。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奈之举。

  将孕妇放走,不伤害威胁生命的警察。

  而在所有计划失败后,他还有一个万无一失的plan B。

  他的底色是善,要的也是一个公平。

  

  而市长呢?

  他说自己很少陪伴孩子,所以才会抢夺心脏,只为救儿子。

  他确实为儿子,做了能做的。

  没有心脏,他不惜去抢。动用所有力量,把别人逼入绝境。

  可这份爱,是凌驾在别的孩子的生命上。

  他也让儿子,背负了深重的愧疚之心。

  他的底色,是掠夺,是自私。

  抱歉,我不觉得这种“父爱”感人。

  当他理直气壮抢夺别人的生存机会,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因为他灌输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掠夺。

  我喜欢林日朗身上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不认输,不认命,不违背初心,不束手就擒。

  正如他竭尽全力发出的那一声呐喊: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那是小人物身上的一种果敢,也是个体用尽全力的奋力一击。

  螳臂挡车,端的是一副肉躯;

  蚍蜉撼树,凭的是一腔孤勇!

  有的光亮是光亮有的光亮是萤火虫

  萤火虫,在电影中出现了几次。小虫问爸爸,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不亮?

  

  表面上,这是在说萤火虫,可本质上,却是在说真实的人性。

  灯光,可以理解为熠熠生辉的、光彩夺目的、一切完美无瑕被放在聚光灯下的部分。

  而萤火虫,是林日朗、是达马医生、是张正义警官、是李记者,也是无数普通人。

  在强光面前,像萤火虫一样的人,无法发亮。

  达马医生被上司拿前途威胁,选择自保缄默。

  张警官在上司的命令下,有心无力。

  李记者最开始为了新闻热度,以身犯险。

  而普通人,只是围观。

  那一刻,林日朗孤军奋战,周围都是对他的声讨。

  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体的命运和挣扎,总是微不足道的。

  微小个体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抗争,都在强光的掩映之下,成为徒劳。

  可当残酷的现实显露出来,黑暗笼罩了普通人的生活。

  林日朗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缩影?

  帮他,也是帮自己。

  莹莹之火,在黑暗中,发出了微光。

  达马医生最终选择了医者仁心,张警官坚持了公平正义,李记者揭开了黑暗的现实。

  

  萤火虫竭力发出的光,成了林日朗最大的支撑。

  力量微弱又怎么样?

  照样能划破黑暗!

  逼入绝境又怎么样?

  守望相助的力量,能将人从绝境中拉起来!

  

  不可否认,人性错综复杂,有自私的一面,但也有向善和光明的一面。

  成为英雄,或者沦为小人,只是一念之差。

  要利己,还是要良知,决定了人的本质。

  真正勇敢的人,就如鲁迅先生笔下写的: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有的电影是电影有的电影是人生

  《误杀2》,不是林日朗一个人的独角戏。

  表面上看,被“误杀”的,是林日朗一家。

  事实上,电影用大胆的笔触,揭示了最真实的众生百态。

  你能看到各种发人深省的社会议题:医患关系,阶级、善恶、舆论……

  拿起刀想要伤害医生的患者家属,也是痛失亲人的可怜人。

  声援弱者的围观群众,也是缺少分辨力的大众。

  本该主持正义的警察,也成了绝对力量的附庸。

  移植了心脏的市长儿子,也背负着愧疚的十字架,向林日朗的墓远远鞠躬。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善与恶,会随着人立场的变更,不断交迭。

  这就是《误杀2》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你在误杀他人的同时,也在被误杀。

  电影最后,林日朗写道: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从某种层面看,他救了儿子,也揪出了幕后黑手,他赢了。

  可这个胜利,代价太大了。

  一个好人被逼入绝境,难道只能以暴制暴?

  法与情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当你不幸成为被“误杀”的人,要如何自救?

  这些问题,拷问着整个社会,也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面对的真实人生。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最大的善意,就是世界对那个被逼上绝路的好人,充满悲悯。

  因为他可能是你,是我,是无数认认真真生活的普通人。

  误杀,无处不在。

  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可能成为一场误杀的导演者和受害者。

  不清楚事实,就随意给人贴标签。

  光听一面之词,就进行网络暴力。

  《误杀2》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正视那些隐形伤害,从而自省。

  每一个被误杀的人,都应该去电影院看看《误杀2》。

  在这个时代,要谨防自己成为受害者,更不要成为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