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一些争议点以及我的看法
最近,我整理了网上的一些言论大致分成以下三个阶段,我对这部电影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我尽量把下面的话说的公正一些
第一阶段争论中心:管虎去见了孙元良后人。
这个阶段的核心孙元良是逃跑主义,但管虎却去和他的后人见面,有美化飞将军之嫌,相当于拍岳飞传拜访秦桧后人,一些人就说了,电影里面就两处提到孙元良,没有美化他,姑且接受他去拜访这位秦汉是以会导演去的好吧,这一段的算是开场的热身,这里不是重点,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重点。
第二阶段争论中心:历史片不是纪录片,管虎拍的是商业片,人家为电影事业贡献很大,人家要挣钱的。
这是整场戏中大家吵的核心所在就是这还原的不是真实的历史,有一些up试图用血战钢锯岭等也改动许多剧情来混淆视听,我觉得关键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影片当中世界观能否自洽,这才是关键,而八佰即便抛开历史大背景不谈,这部片子里面呈现出来的逻辑仍不能自洽,更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片需要这样拍吗?用督工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历史已经足够令人震撼了,不需要这样的神话!这分明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我想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拍出来的电影虽然不会有那么跌宕起伏,但也称得上是惊艳了,根本不需要这样魔改和煽情来体现出谢晋元他们的伟大,事实上他已经足够伟大,很多为煽情而设置的桥段无不体现管虎的恶心,管虎说这个剧本磨了十年,还请了许多专家,它大导演会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他是不能还原么?不过是不想这样还原罢了,说到底这还是生意罢了,钱先到手再说,寒碜点就寒碜点。这艺术化处理分明是为了赚观众的眼泪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剧情的推进,同时也有丑化谢团长的嫌疑,有一种为了悲壮而悲壮的感觉,就看着很拧巴,直观感受就是本可以不用死这么多人,事实上也没有死这么多人。按照有些人的观点电影就是电影不等同于纪录片,那我们就按电影的逻辑来看看,说几个我认为逻辑不能自洽的点。
第一个桥段就是把日军这个单兵作战能力数一数二的国家进入仓库的战斗拍出散装农民进城的感觉也是醉了,拿日军练胆这个就算不是按照历史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吧,那样日军在中国坚持了十四年也是不容易。这个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成长过程,那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是进来的是个新兵蛋子,那么你这算是什么?这样练兵我认为是在丑化国军。
第二个桥段就是那个那个人肉炸弹,原来陈树生跳下去是因为敌人躲在我们扫射死角,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势必造成敌人的破防,我们为了不牺牲更多人而跳,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剧中是为了什么而跳呢?为了所谓的悲壮跳的吧,在那种位置根本不是射击死角,就是正下方,手榴弹也可以算准时间直接扔下去,而原片好像是双方的智商都降维了一般一个接二连三的跳一个接二连三的补,看的真的拧巴,真的是一场不惜代价的表演呢。
第三个桥段就是护旗和最后的撤退,同样问一句为什么护,为了一个不值得效忠的党护?为了振奋精神有必要牺牲这么多人去护么?前一句还是要保存有生力量,后一秒就死几十个人护一面旗,同样是为了所谓的悲壮,将十几个人的性命置若罔闻?最后的撤退也是,前面没有重武器是忌惮租借人的眼色,最后就直接开打送人头的这个总也是说不过去的,同样是为了悲壮。这段的历史上死亡不超过五个,还是要问一句,都已经撤退了,还按照电影里面那样义无反顾,不惜代价的冲锋送命是为什么?难道不应该是猫在边上过去能尽量少死几个就几个吗?也是所谓的观影感,强行通过不必要人的死亡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这其实是最low的手法了,要看还得是鬼子来了,人性的复杂性才是一切恶的根源。
还有一个桥段就是,桥的一边歌舞升平,一边满地肃杀的景象意在突出两边的反差,通过丑化观众以强调他们民族意识觉醒,这样的桥段也duck不必,七七事变之后民族意识早就觉醒了,现在都全面抗战了,人家还隔江犹唱后庭花?早懂得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了,怎么会刚开始歌舞升平而后一场战役而马上态度转变?这太突兀了吧,丑化上海人民也是不可取的。
小的地方诸如黑帮送电话,渡河送旗这些勉强还说得过去吧。也没必要计较历史原型,因为本来就是虚构了八成的历史,要求也别太高。如果它在上面这些地方没有刻意去煽情制造泪点,世界观能自洽,那么我觉得看看也还是值得的,也不较真是不是真实历史,结果就这,我觉得这些煽情的桥段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像不像你在写作文时想不出东西,强行升华主题的样子?这种作文可能可以称得上是高分作文,但是绝非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作文。说实话,我宁可去看纪录片。
第三阶段水军:我看的热血沸腾,爱国片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这样就足够了。
水军其实已经略显无力,这样的鼓吹略也显得尴尬,中国爱国片还少么?这只会显得你们的说辞很无力,就像看到一孩子憋不出形容词了,只能来一句你长得真健康结尾。也正像电影里面只能靠所谓的牺牲的壮烈来激起爱国主义一样无力,一些桥段简直就是为死而死,拍的就像山口组打架一般,戏拍成这样,只有两个字,拧巴。在我看来,管虎这波打的爱国主义的旗号碰瓷是一流的,拿了一个我们不知道如何批判的内核爱国主义夹带私货,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从鬼子来了里面让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心,而在八佰里面我虽然看到有对小人物的刻画,但是我觉得立意深刻程度还欠点意思(别说笔给我让我写,我连这样的剧本也写不出来,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对可怕的认知是建立在战争的残酷之上(这点无可否认做到了极致,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少了一点对人性的思考,而且感觉他对历史战争片的格局太小,不能进退自如,他前半段以小人物以小见大是不错,有一种去政治化的效果,但是后面的剧情不是又很拉胯,要拍一些很宏大很虚的东西,裹挟了许多很奇怪的东西进去。就算最后再加五分钟谢晋元如何在战俘营被汪伪政府刺杀这一段,也会比现在这样好得多,主题自然也会得到极大幅度的升华,至少这个对比不是建立在民众觉醒这么尬的地方。
总结:制片水平一流,但我觉得这电影不值得一看。无疑这是一部优秀的爆米花电影,当历史片还是算了吧。嘴上说着爱国,眼里全是生意,挣钱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是以这样的姿态挣,还有华谊兄弟对小影院的迫害也是他们格局小的体现,大家都这么难了还这样搞,很不体面。说实话为煽情而设计这些即便去了大背景逻辑都不能自洽的东西,不看也罢,就当电影票喂了狗,说蒋介石是微操大师,这位大导演也差不多,挣这爱国情怀的钱,寒碜,很TM的寒碜。恰这碗钱让人不齿,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后注:这算是一篇自己的总结思考(也参考了许多up主的内容),如果有不同看法,那就是你对,我也不是刻意否定他的成功,因为它已经够成功的了(到现在票房应该快奔二了吧),我也轮不上资格评价管虎,他是大导演,我连棵葱都不是,只是一些我的立场罢了。水军也别喷我,脏了你们的口水。这个时代应该能接受一点这样的东西,对了还有一点我这不是在贬低国民军,都三七年了哪还分国军和共军,都是抗日军。遵循历史的逻辑不魔改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不知八佰壮士如果看完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