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假面饭店》——客人的假面(豆瓣7.1分)
原本不是错误的事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错误了
这难道不奇怪吗。
1
书简介(改编自豆瓣):
由东京都内发生的三件连续杀人事件现场遗留的数列暗号为开端。搜查总部通过对这三次事件的暗号进行分析,推断出第四次杀人将发生于“东京柯尔特西亚”的高档饭店。为了阻止第四次事件的发生,数名搜查员被安置在酒店内,以服务生的身份一边勤奋于酒店工作一边进行搜查行动。其中一名搜查员便是搜查一科的刑警新田浩介,他作为男一号与前台小姐山岸尚美一起探索连续杀人事件之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合作时而相互交换着服务生与搜查员的待事出发点,时因而意见冲突所对立,经历着酒店日常中所发生的悲喜交加的一件件小故事,慢慢形成了深厚的信赖关系。终于,由搜查本部所处心积虑安排下的特别行动之日即将来到。
人物关系谱(摘自网络)2
有许多读过此书的人,他们的争论在于这是否符合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更多的读者认为此书不像是悬疑小说,而更像是一本酒店服务人员从业手册,这应该也是导致它在豆瓣评分较低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只要是读过《新参者》和《盛夏方程式》这两本关于他的书,应该不会产生这样的分歧。本质上,它们和《假面饭店》一样,都是从时间线上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陌生的人与事,来烘托男女主牵连主要的故事线,并且写作时间也一致,都在2008-2009年间出版,更不用说同假面系列的《假面山庄》,只不过这个出版年份比较新。当然,也有人称它是“《以眨眼干杯》姊妹篇”,可惜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如果有机会遇见了这本书,我一定抽时间读一读。
读者处于各行各业,也处于各个年龄段,东野圭吾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一个高档酒店的服务是很有必要的,若非如此,我们不可能理解山岸尚美等人的做法。那么,读起书来,也是逻辑不缜密的。
也恰恰是《假面饭店》,也感谢《假面饭店》,我认识了饭店的工作,也见识到了饭店可能遇见的各类人......要说这本书和其他出自他手的书有何区别,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书完结,连环杀人案告破后,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有关于案件的种种,也不是凶手的身份与动机,而是在饭店与不同顾客发生的故事。
一桩桩、一件件都好像有案件有关联,实际他们只是被观察者装在了与案件有关的套子里,实际大部分都与案件无关。出现了偷饭店睡衣做铺垫计划求精神赔偿的客人,也有揭发自己丈夫婚外情计划缜密的聪明女人,还有号称代替失明丈夫体验饭店服务的老妇人,以及代表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无理挑衅的栗原建治。
而每个顾客的背后,都像是人世间众生相的映射,而山岸尚美调查每一位顾客就像《新参者》加贺警官调查案件那样温暖,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做,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回味。
3
“要记住,只要被款待一次,他们就会觉得一直是这种待遇,否则就会有怨言。这就是百姓。”这句话是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群众这个群体总是从众的,人数体量的巨大导致了社会大众也最看重社会的公平。
在之前的篇章中分享过,实际上,公平体现在利益分布满足于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当有一个人感到利益的缺失就会跳脚,美名其曰社会不公。映射到了饭店就出现了过分要求的客人,若是大家都用相同的价格享受了同等的服务,自然是没有人会主动说不的,但遇见了难缠的顾客,服务人员不得不对他让步的时候,其他顾客的心理就会激发出一种不满、不公平待遇的情绪,其实这不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吗?
甚至会让我联想到了塔西佗效应,社会公众本身获取信息就在第二层面,他们被动的接收媒体发布的有选择性的各类新闻,又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版块快速抓取吸引眼球的新闻,最终,判断出一种带有主观臆断的时事。当政府失去公信力的时候,做什么说什么都于事无补。
而政府、公众只能把一切交给时间,就像男女主面对他们每一位质疑的目标顾客一样,等时间慢慢让迷雾消散,浮出的真相再一次建立了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信任感。
4
个性大相径庭的男女主好在他们的本质都是想要保护每一位顾客,在共同面对饭店的突发情况时,从不同的目的转换为了相同的目标,最终才落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不然,男主一心想要撕下被女主想要保护的顾客的面具,怎们能共情又共景呢?
也有人说过“每个人有三张面孔,一张是别人看到的,一张是自己看到的,还有一张是真实的。”而这本书的立意也许就在于此吧。“饭店人员一边想象着客人的本来面目,一边还必须要尊重他们的假面具,决不能试图摘下来。因为某种程度上,客人是为了享受面具舞会才来的饭店。”
我们每天展示给别人看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也不是想象的自己。
所以,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吧,哪怕那不是想象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