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看《夏洛特烦恼》
最近似乎是最火的一部电影,作为国产喜剧片,豆瓣评分竟高达8.1,微博朋友圈转发得遍地开花,“没看过简直没法聊天了。”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走红一定有其原因,在某个特定时期能够击中大部分观众的内心,才会赢得如此多的共鸣。除了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黑板上的课程表,以及所有与青春有关的一切美好回忆,作为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强迫性重复地从力比多、攻击、关系、自恋四个角度对影片加以剖析,聊以与大家共享。
1.力比多
开心麻花出品,保证了从头到尾包袱横飞,笑点成串,开怀大笑的魅力已然会吸引不少观众。除此之外,夏洛作为一名逆袭的屌丝,在如现实一般真实的梦中,得到巨乳校花的青睐,坐拥豪宅名车,开游艇上春晚,当明星做代言,粉丝无数,家喻户晓,这些经历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爽,爽,爽。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活着的一切动力之源有二,第一即为力比多,“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做每件事情都是为了让自己觉得爽”;而人的发展就是力比多不断外化和象征化的过程。曾经儿时的我们,嘬嘬手指头就爽了,再大一点儿能自己随意收放便便就很爽,再大点能每天黏在妈妈身边就很爽,可是童年终将结束,每个人都要面临残酷的现实,走向社会。在这里你要想爽,想得到每个人都想要的美好的东西,比如白富美、限量版跑车和二环的房子,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上学要成绩,上班要业绩,每件事情都有无数的同辈在身边竞争,想出类拔萃就得赢,中国人口那么多,竞争之激烈、难度之大相信每一位在大城市奋斗过的人都深有体会。而在荧幕上,一个Loser因为穿越之便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一切,那些艰难险阻重重障碍神奇般地消失,夏洛直接飞到成功的巅峰,拥有一切,我们在观众席上也就和他一起享受了这酣畅淋漓的美梦——这感觉,爽。
2.攻击
动力之源之二,即为攻击。经典精分认为,人和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交配权是胜利者的果实,要想最大程度获得源自异性的力比多,就得尽情释放和利用攻击驱力,战胜所有同辈竞争者,并且超越父辈权威。
学生时代,胜利者当然是班里的学霸:他在升旗时做演讲,手把手教班花物理题,父母提到他眼里充满羡慕:“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我们恨透了他,每个人都恨透了他,可是考又考不过,这股气憋在每个曾经被“别人家的孩子”折磨过的心里。所以电影中,学霸被尽情地恶搞:做作的感情戏、偷看H图的丑态、和人妖搞同性恋、官二代没落为打渔乞丐···他的这些命运让我们心底暗暗爽着,和编剧一起对其拳打脚踢:你小子也有今天!
对于父辈的攻击,那就更爽了,我们随夏洛一同完成了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弑父。经典精分认为,每个孩子,尤其是男孩,都有杀死父亲赢取母亲的隐秘愿望。(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可参见《动物世界》,年轻猴子打败老猴子霸占所有母猴子的情节)在学校里,象征化的父性权威就是校规、校长、班主任。在影片中,夏洛以为自己在做梦,自然随心所欲起来:和全班同学起哄群殴班主任,在校长面前放火烧教室窗帘,这两场戏简直就是影片前半段的高潮,看着耀武扬威的班主任被逼打到角落里的惨状,看着校长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窘态,在电影里飞舞的试卷和火光中,观众席炸开了快意的掌声和欢呼,每个人的攻击充分得到释放和满足:你们也有今天!(当然,夏洛对自己也实施了成功后的惩罚——跳楼自杀)
现代精分对攻击有新的解释——个体的独特性不被看到和尊重,自恋得不到满足的产物。为了发展为了适应为了社会化,我们必须压抑扭曲自己的天性去屈从于父性权威制度,可是对于应试填鸭的仇恨凝结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我们有多少压抑和扭曲,就有多少愤怒和攻击。所以那满场观众的掌声,实际上是每一位学生愤怒的巴掌,借着夏洛的手,扇在中国教育体制的脸上。
3.关系
我们会发现,如果仅仅有力比多和攻击,即使再精彩,也难免流于肤浅。观众最被感动的地方,还是在于故事的主线——情感。
现代精分认为,人是关系的。只有在关系当中,人才能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也许世界上只有两种关系,我和你,我和他。影片中,夏洛功成名就之时,却是最最孤独之时:当年的学霸因为自己的资助阿谀献媚,校花老婆只在看到他的歌唱才华时两眼放光,当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财产和自己的母亲搞到一起,学霸校花重逢后背着自己滚床单时,自己得知身体感染了HIV,精神上也被所有人集体判了死缓:因为这些至亲和他的关系,虽然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然而并不是我和你——夏洛的链接,而是我和他——钱和名的链接,所以,夏洛自己的存在被架空了,他也就死了,人虽然活着,却比死还难受。所以这时候,他宁愿放弃一切也要换回冬梅——那个唯一在乎他本人的人,那个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也不愿意耽误他前程的人,那个不管他是大明星还是无业游民都会做热汤茴香面的人,那个在40平米的房间里暖气水管炸开的夜里抱着他哭的人,只有在和冬梅的关系里,才是我和你,夏洛才感觉到自己存在着,活着。
所以,患难见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冬梅,寒冬腊月依然梅花绽放,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人已经太少了。我们见多了唯利是图,见多了一切向钱看,这样的好客体的存在,得之,幸之。
所以,我们和夏洛一样,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4.自恋
影片的一开始,夏洛在众人面前的丢脸,乍一看是老婆冬梅的揭底,但实际上,是夏洛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借豪车,租衣服,声称不爱喝皇家礼炮,虚架子人人看在眼里,早就已看轻他了。谁给同学们这样的感觉呢?夏洛自己。
如果他就穿着普通衣服坐地铁来,真诚地自嘲自己混的不好,相信人人都不会看不起这样一个人。所以,没人能看不起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看不起自己。
夏洛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痛苦,羞愧,击碎镜子,也就代表他以自己活成这个样子为耻。他是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呢?社会通用价值系统,钱。在社会上混,当然要遵循社会规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然而如果把这套体系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人就活不下去了,或者活下去也是承担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自恋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自己不配活着,这种源自自己内部对自己的攻击杀伤力是最大的。
然而,钱是人活着的唯一理由、被爱的唯一理由吗?校花和冬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真实的世界里,校花嫁给了一个肥头老板,冬梅嫁给了屌丝夏洛。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觉得,有钱才值得被爱;但也有人能看到这样一个人的独特存在:他会把自己的心情写成歌,唱给最爱的人听;他有梦想,虽然这梦想有点可笑,可仍然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能火能出名;他作为班里的二傻,真诚帮助班里的大傻让他在97年把大学学费省下来买房;他爱面子,爱美女,爱出风头,这个他就是夏洛他自己,梦醒之后他依然是自己,可是这黄粱一梦的生死之旅让他接纳了自己。单凭一点,他就可以对Loser say goodbye 了。
学过生物的人都听说过巴普洛夫和他的狗。通过铃声和食物绑在一起,将本非生命本质的东西变成非条件反射,嵌印在生命的脑神经中:狗狗本来听铃没感觉,变成听铃流口水,跟见了肉一样。但故事没有结束,有天实验室发大水,这些狗狗在快被淹死的时候被抢救出来,之后听铃就又没感觉了,不再会为了铃声狂吠、激动、争抢。
重大的刺激会重置神经反应机制,让生命恢复最初的状态,听说汶川地震后,很多劫后余生的人生活方式会大为改变,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夏洛的梦让他有了这个经历和体验,于是乎重新整合了生命,于是乎重生。然而对于我们,哪有这个机会呢。就像手机,恢复出厂设置键,我们都知道按下之后,手机会轻快如飞,可是,有谁会按?那些拖着速度占着内存的所有软件资料,你自己亲手怎么舍得删?
看完电影,我们还是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