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宇宙

  哥斯拉象征了二战时因为日本而死的人的怨念,也象征了一种核恐惧,是人们无力抵抗的天灾,是自然对于人类毫无责任心过度发展的反扑。首次出现在1954年电影《哥斯拉》中。从那时起,哥斯拉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号,主演了31部电影,也经常出现在其他媒体中。

  哥斯拉总共分为这么几个时期:

  这只哥斯拉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的罕见海栖爬虫类和陆生兽类的中间形态生物的残存个体,因氢弹试验的影响而出现在地面上。初代哥斯拉是一部受到美国《金刚》影响的怪兽电影,描述受到辐射污染的海域中产生一只身高达50米的恐龙型怪兽。

  1954年的这部影片,将哥斯拉描述成一个巨大、恐怖的破坏者,以霸王龙、禽龙等为其形象原型,个性凶暴,满口利齿,奇特古怪的眼睛,皮肤粗糙如同鳄鱼皮,使当时的人们联想起核武器受害者的瘢痕和疙瘩,越发加重了恐惧心理。

          《哥斯拉》不是普通的怪兽电影,而是一部写实的、史诗气质的灾难电影。前半段不出现哥斯拉的真面目,而是以脚印、脚部特写与受害者的惨叫声营造悬疑性与神秘感。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深受该片影响,当年年仅10岁的他观看后大受震撼,发出了“怪兽怎么能这么自然地活动!”的感叹。

          作为哥斯拉的一大标志,它那经典的怒吼声是用皮革手套磨擦低音大提琴的琴弦产生的,这个声音效果一直被此后的系列电影(包括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版)沿用。

  再次出现的哥斯拉,最初被发现于岩户岛,早期和初代一样是以破坏为生的恐怖怪兽,但后期逐渐变成打击恶势力支配的正义使者,同时形象上趋于拟人化。本代哥斯拉也是出场最多,外形变化最大的一只,后期作品一直生活在小笠原岛上。

  哥斯拉的形象在它问世10年左右时出现变化,开始融入更多大众性的娱乐元素,反派的一面已经彻底消失,并开始和邪恶势力对抗,第一次出现了“为保护地球(人类)而挺身对抗反派怪兽”的设定,俨然成为正义使者,这在当时可谓一大创举。这个时期的哥斯拉形象较为拟人化,甚至可以说是最阳光、最可爱的时期,它多次打败邪恶怪兽拯救人类,它还有自己的儿子,有自己的怪兽朋友,可以说,它就是一个怪兽版的超级英雄,深受那个年代的儿童喜爱。       从1968年到1975年之间,哥斯拉电影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频率推出,质量参差不齐,既有娱乐性很强的佳作,也有为赶工粗制滥造的作品,但都以儿童电影为基调,这期间的哥斯拉使用过很多天马行空、让人捧腹的“武功绝学”,比如袋鼠踢,利用“原子吐息”(即热线)的后坐力飞行,它甚至还会跳“胜利舞”.

       在1975年的《机械哥斯拉的逆袭》后,东宝公司停止拍摄哥斯拉电影,昭和哥斯拉系列完结,这也标志着日本1950-1970年代怪兽特效电影黄金时代的结束。

  以大黑岛火山爆发为契机出现的新的哥斯拉,原本是拉哥斯岛的哥斯拉龙受氢弹爆炸的影响而变成的。以核物质为能源因而袭击了核潜艇与核电站。体内能进行核反应,并有归巢的本能。《哥斯拉》中最后落入三原山火山口,《vs碧奥兰蒂》中因恐怖分子引爆三原山口而复活,后因体内被打入噬核细菌,最终在日本海停止活动。《vs王者基多拉》中因未来人改变历史而变为新三代目哥斯拉

      经过9年的沉寂后,东宝公司于1984年重启哥斯拉电影,故事风格重回原版的成熟剧路线,哥斯拉的形象也舍弃了昭和时期的正义使者路线,重新回到破坏者和人类无法战胜的“移动天灾”形象。

          平成哥斯拉在外形上更加向恐龙靠拢,具有一种威严的钝重感,随着电影技术的提升,它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身高也从原来的50米长高到80米,后来更是达到了100米,背鳍数量增加,尾巴环数变为25个,原子吐息的威力也更加巨大。

          此外,其设定也变得更加写实,比如,它对候鸟的超低音频会有共鸣,腰部有被称作“第二脑”的神经节,会用杜鹃鸟借巢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些富于真实感的设定颇受好评,而它以核能放射线为食、为觅食而袭击核动力潜艇与核电厂等情节也蕴含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

          这个时期的哥斯拉是一个反英雄式的角色,在无情破坏人类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在和其他各种怪兽战斗,从王者基多拉到会分裂的氧气怪兽,无奇不有,演绎了一次又一次的怪兽传奇,多次间接地拯救了地球.

  到了1995年,平成哥斯拉的最后一部作品《世纪必杀阵》问世,片中的哥斯拉因体内的核反应堆失衡进入了暴走状态,变成了红莲哥斯拉,全身散发着超过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能使周围的海水瞬间沸腾,眼睛和背鳍也变成红色,胸口火焰燃烧般的条纹蔓延至全身,能让人感觉到它无限的愤怒,电影的最后,它因为自身能量失控而死去。东宝公司本想将该片作为哥斯拉系列的完结之作,但没想到的是,仅仅3年之后,哥斯拉又会卷土重来。

  (注:这里有一个误区,片中出现的小哥斯拉常被认为与新三代目哥斯拉是父子关系,但其实他们并不是父子,而仅是同族)

  这只美版哥斯拉和之前的历代“直立核辐射怪兽”不同,重新设计后的造型相对简单直观,身体呈流线型并向前倾,脑袋增大、变宽,标志性的背鳍缩小,整体颇似一头穿越时空的巨型肉食恐龙。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传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他想强调哥斯拉拥有以往所没有的机动性,在尽量保留真实感的同时,突出它给人类带来挑战性。

          但遗憾的是,这只被大范围修改原设的哥斯拉,没有得到影迷的喜爱,除了外形上天马行空的改变,更大的原因是几乎失去了以往哥斯拉的“精髓”。原版的哥斯拉堪称无坚不摧,而这只哥斯拉在面对军队的炮火时却抱头鼠窜,实在狼狈。为了追求真实性,哥斯拉最传神的绝招“原子吐息”也没有了,这让无数哥斯拉迷失望透顶。打一个比方,在粉丝的眼里,这就好像让变形金刚不能变形、让超人不能飞一样荒谬。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美日共同制作了美版《哥斯拉》的动画版,剧情延续自98版电影——大闹曼哈顿的哥斯拉以及其繁衍的两百多个幼体被美国空军消灭后,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一枚幸存的蛋,故事就此开始——哥斯拉在这部动画剧集中扮演了超级英雄的角色,不断打败威胁人类与地球的邪恶怪兽。因此,与索尼的电影版相比,这只拥有强大实力与不逊于人类的智慧与忠诚的哥斯拉,更受原版粉丝的欢迎。

  :自1954年初代哥斯拉后,多次在日本登陆的哥斯拉。体内的细胞“组织者G1”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剧中初出现在根室,造成巨大破坏后消失在太平洋中。再次出现在茨城县东海村,攻击东海发电站,被UFO的光线击倒后再次消失,后在东京登陆,与吸收了“组织者G1”的宇宙人变化的怪兽奥加决战,最终用体内放射将其消灭,并将新宿化为一片火海。

  :自1954年首次出现在东京后,又先后多次破坏日本的大怪兽。2001年,被发现在小笠原海沟附近活动。在奇岩岛登陆后,与成群的美加纽拉战斗,后在东京登陆。

  (注:新世纪哥斯拉与千禧哥斯拉的外形相似,常被认为是同一个体,但两部影片的世界观并不一致,所以是不同个体。)

     2001年,有着多年怪兽片拍摄经验的日本导演金子修介,将哥斯拉再次搬回银幕。这只哥斯拉回归了原版凶暴、恐怖的设定,外貌上增加了两颗巨大的獠牙,眼球如同怨灵一样全白,驼背则让人联想到受核辐射影响的畸形儿。片中还有多处向原版哥斯拉致敬的镜头,比如从半山腰突然冒出哥斯拉的头、人们居住的房屋突然被巨大的脚踏毁等等。

          这只哥斯拉抛弃了写实的生物设定,转而向魔幻的方向发展,它成了太平洋战争中死难者怨念的集合体,因为人们忘却了过去的历史而向日本发起了攻击。它刀枪不入,几乎任何武器都无法对其造成伤害,性格亦更为残暴狡猾,以往的哥斯拉是为了生存才去袭击核能设施,而这只复仇亡魂的目的却是为了夷平日本。

          在这部哥斯拉电影里,以往的大反派王者基多拉、摩斯拉和巴拉刚,变成了三只日本的护国神兽,一起对抗这只“破坏神”。

  1

  哥斯拉皮套沿用02年的皮套,为了表现胸口的伤痕,突出了像蚯蚓一样的骨头。由于战龙哥斯拉是初代哥斯拉的同类的设定,粉丝们还借此恶搞一番,在贴吧上还发出了这样的贴:

  2004年是哥斯拉诞生50周年,东宝公司制作了最后一部哥斯拉电影,这部收官之作的阵容和制作水准堪称上乘,前作中的大部分怪兽都有出场,拍摄上将经典的特摄皮套结合了CG技术,创造出了不输好莱坞电影的视觉效果。

          这次登场的哥斯拉是整个系列中身材最纤细、行动最敏捷的一个,它嘴部变得扁平,背鳍十分短小,头部有了明显的“耳朵”没那么威武霸气,反而增添了几分“萌”感。由于它熟练掌握了之前各代哥斯拉的招数,环游全世界连续和13只怪兽大战,几乎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堪称最强的一只哥斯拉。

          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投资高达20亿日圆,但最终票房却仅有12.6亿日元,观赏人次约100万,是历代作品中的倒数第三名。就在同一年,尝试全新风格,至今依然被称为奥特曼系列神作的《奈克瑟斯奥特曼》也收视低迷,剧情惨遭腰斩。

          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出特摄这一传统拍摄方式被淘汰,日本特摄电影走到末路。当时的青少年都热衷于电脑特效制作的电影长大,很大一部分人重视特效,要超过剧情的好坏、文化的传承。一些电影即使剧情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但票房却依然高涨。

          电脑特效的冲击、消费者对电影欣赏角度的改变,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没落,东宝公司也在完成本片时宣布5-10年内(甚至永久性的)不再拍摄哥斯拉系列电影。但《哥斯拉 最终决战》的导演北村龙平曾说过:“影迷们不会相信这个消息的。哥斯拉电影已经上映了50年,影迷们都认为哥斯拉仅仅是需要度假休息一下罢了,他们不认为这个系列现在就会划上句号。”

  本作的哥斯拉脱离了恐龙的学说,是独立于恐龙之外的物种,所以也不是恐龙那种双足站立身体前屈的形态,而是直立。被刻画为超越了善恶的超然存在,且特别强调了“超越了人类的智慧”这一点,生物大灭绝时躲进海洋吸收地核放射得以逃过一劫

  在1954年由于核爆实验过于频繁导致地表放射能浓度上升,于是再次来到地上活动,在危急的时候能将体内的能量以蓝色放射热线的形式从口中喷出去,由于消耗的能量非常多,所以不能多次使用,只能作为杀手锏。

   2014年,在哥斯拉60岁寿辰之际,好莱坞第二次将它搬上大银幕,导演是以2010年的《怪兽》而一鸣惊人的新秀加里斯·爱德华斯,他本身就是一个哥斯拉的骨灰级影迷,在为影片设计哥斯拉的形象时继承了原版的大部分设定,保持了其无坚不摧的直立的原子巨兽形象,皮肤也是布满疤痕和肉瘤,让人产生核武器伤害的联想。

          同时,这只神兽的形象也增加了很多新鲜元素。比如,在外貌上参考了多种动物的外形:短小却强而有力的头部以及强健的身躯参考了熊,吻部的细节参考了猎犬,眼睛周围的设计以鹰类猛禽为模板,想让哥斯拉同时体现出“熊的威势、狗的忠勇、鹰的高贵”。在格斗动作上则以科莫多巨蜥的撕咬和熊的爪击为范本,让人感觉哥斯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动物。

          哥斯拉标志性的怒吼,同样来源于皮革手套磨擦低音大提琴琴弦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后期用电脑进行了多种处理,音效师还动用了总功率达100000瓦、高3.7米、宽5.5米的音箱组来放大,使咆哮声足够震撼。 而哥斯拉另一大标志背鳍,则以剑龙式尖锐有力的骨板来体现,显得更加威猛。哥斯拉的经典招式原子吐息则有类似火焰的痕迹,使用前从尾部到背后再到后颈的背鳍会发出蓝光,非常独特。

          新版哥斯拉被刻画为超越了善恶的超然存在,并被强调“超越了人类的智慧”。片中芹泽博士有句评价是“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的一位神君,有大自然的平衡力”。它在面对自身目标时,如同野生动物一样凶猛狂暴,同时又对目标以外的东西全无兴趣。对待人类就像对待脚边的蚂蚁一样漠不关心,面对美军的集中炮火攻击,反应也只是稍有不快。但因为拥有庞大的身躯,仅是游泳就会引起海啸,走过城市就会导致大楼倒塌,所以对人类来说已经不是带来麻烦这么简单。

          与追求机甲和怪兽热血豪斗的《环太平洋》不同,2014版《哥斯拉》在风格上类似1954年的原版,怪兽“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用人类的视角去感受其巨大,不到最后一刻不让你看到怪兽的全貌,使得怪兽的每一次出场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更大的震撼。

  该片讲述东京湾发现巨大不明生物哥斯拉,哥斯拉强大的破坏力令城市危在旦夕,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人类动用了飞机、坦克等各种重型武器,与哥斯拉浴血奋战的故事

  真.哥斯拉最可怕的地方第一自然是进化了,设定上这只哥斯拉的DNA信息量是人类的八倍,不但有各种爬虫的基因组,甚至还有动物和昆虫的基因,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调用。如果放任不管的话,推测最终会长出翅膀,行动范围将扩散到整个世界。本片中哥斯拉共出现了四个形态,分别是只出现了尾巴的幼体第一形态,没有前肢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的第二形态,能自立行走的第三形态和完全体最终形态。

  第二,便是历代哥斯拉标配的刀枪不入了,本作中阿帕奇、十式战车、九九式自走火炮对真哥轮番洗脸,最后还是只有杰达姆钻地弹才能对真哥造成实质性伤害。F2战斗机投射的常规杰达姆炸弹,根本伤不了真.哥斯拉分毫,大家注意真哥斯拉闭上了类似鳄鱼的内层眼睑保护脆弱的眼球。一番炮弹洗脸之后,真.哥斯拉除了大腿上多了很多无关痛痒的弹孔之外,没看出来哪里疼。只有请出美爸爸的B2投射MOP钻地弹,才对真.哥斯拉产生唯一有效杀伤。

  第三,自然就是这次哥斯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射线喷吐了,之前的哥斯拉喷吐的多半是光柱和火柱,只有这次,喷吐的是时髦值极高的激光。有理由相信,《EVA新剧场版Q》前映短片《巨神兵在东京现身》中的这一段,是为了《真.哥斯拉》中的激光试水。

  和前作不同的是,本片中的人类,并没有前作的各种黑科技,没有空母,没有机龙,没有射线枪……只有我们所认识的,坦克、飞机、消防车等毫不科幻,甚至有点Low的武器。

  (昭和时期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足以吊打美军)

  影片前半,由日本自卫队仿制AH-1眼镜蛇直升机的AH-1S直升机准备对第三形态哥斯拉进行开火,也许这是唯一一次人类能对哥斯拉造成直接有效伤害的机会,但是因为有平民在附件,只好放弃开火。哥斯拉也因为忍受不了进化带来的高温逃回海中。接下来,哥斯拉变身第四形态上岸,为了对抗体格已经成长接近一倍的巨物,接下来几个镜头基本上就是对整个日本的最强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阅兵。

  在影片最后,在被冻结的哥斯拉尾部,出现了大量类似人类尸体的东西,也许人类最恐怖的敌人,正是来自于人类自己……

  由于本作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所以故事尚未进入正题。前1个小时的影像都是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前因后果),”为什么会逃离地球“、“什么是移民团”、“为什么又要回归地球”...这些看似莫名的剧情,实则是编剧玩的套路,意在诱导观众跟着其思路进入“老虚”版哥斯拉大电影。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的存在意义乃是抛砖引玉,帮助观众理清故事的头绪,方便漫迷快速入戏。是一部标准模式的“序章”!

  在等待了近70分钟后,影片的绝对主角哥斯拉(不是前面那个被干掉的“小个子”哥斯拉)震撼登场,一个狂怒、一次甩尾、一系列碾压式的连续击,直接完爆男主小队,至此,影片在榊的嘶吼中降下帷幕。

  相信许多观众看到这个结局,都会默默摇头、不语。对于一部动漫剧场版来说,这个结局显然不够迷人,但是!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三部曲”中的前篇来看,这个收尾可以说是合情合理。

  ①有序的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②确立了故事接下来的前行方向

  ③哥斯拉在片尾登场,吊足观众的胃口,引来漫迷对于后续剧情的无尽遐想

  作为“老虚”的忠粉,我非常看好后续两部作品的走势,相信虚渊玄的创作能力,值得我们守候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