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祟作乱,不外人间
开篇《赃物》,就像演唱会的第一首歌一样,要么锣鼓喧天图个喜庆,要么一惊一眨卖个关子。初看《赃物》我吓一大跳,不是为了恐怖情节,竟是为了懵懵懂懂没太看懂。还以为整个电影都是这种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意识流风格,但这毕竟不是王家卫拍的鬼片,否则也未免太沉重了。幸而看完《放手》后,我确定这种神神道道的节奏只是任导演个人嗜好或是水平限制,而整部电影本是通俗易懂的。
回到《赃物》。原著不过三千字,改编成一个四十分钟左右的单元,本就先天不足。任达华初执导筒,自然要一鸣惊人。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很精致、熟悉的鬼片Logo:寿衣店的鬼婆,茶餐厅的林雪,长发飘飘的鬼娃。其中林雪的扮相和意境尤为出彩,可惜这些全部于《赃物》的主题无关,反而干扰观众的视线。《赃物》原著讲了一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只有两个关键字“骨灰盅”,“电话”,非常简单明了。结果被任达华放进了一个讽刺社会现实的巨大包裹里。导致各位观众亲们经历了物流的繁冗和拆快递的期待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What?这TM是什么?这跟你海报上的东西有一毛钱关系么?差评啊,亲。
另外任达华在本片中的演技并没有多大突破,《夜与雾》演得太好,再想越过这个坎也难了。
《放手》就没啥好说的了。情节与戏剧张力就是一部港产鬼片的标配,连赠品的一点点惊喜都没有。唯一让人看下去的动力就是梁家辉的出色演技。优秀的演员能帮助导演、编剧填补剧本以外的空白,能帮助观众找到共鸣和代入感。与他相比,Auntie Kelly基本就是一个NPC。
《惊蛰》对原著做了增补,在情节里加入了一个新的因果关系,戏剧张力更足,人物的宿命感也更强。卸了妆的邵音音依旧奉献了惊艳的演出,她们这种在胶片上打滚的人,不用开口就是一出戏。拍过《饺子》的陈果,在改编李碧华的小说时,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惊蛰》的氛围是最贴近原著的,也是《迷离夜》中最有香港情怀的。可惜仍然没有一记拍案、戛然而止的精彩结尾。前面卖力演出,后面却草草谢幕。
很值得鼓励,也颇有诚意的一部电影。香港依然有优秀的编剧,优秀的演员,有想法的导演。并没有在电影市场狼烟四起的局势里迷失,被同化。虽然没有进步,但就算站定原地坚守,也不失为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