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情感的五境界: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许

  l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许

  <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种情感,源自心有灵犀的一种默契,在自然恬淡的意境

  中创造出一段纯真的心灵童话。置身于红尘俗世中的现代人,有机会找到一位志趣相投

  的知己,用心演绎一段美丽的人生,那也未尝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只不过,不管是什么

  样的感情,都要求一个“真”和“善”,只有符合这两点,这感情才值得我们去珍惜

  的。而大凡一段成熟的感情,都要经历以下五种境界。

   

  相 遇

        相遇是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和人相遇真的是一种机缘,有的人邂逅相遇,

  终生难忘;有的人旅途相遇,一路开心;有的人偶遇相助,感慨万千;有的人遇见贵

  人,一生转折。而一辈子没见过面的人又何止千万,一次相遇,有时能影响一个人的一

  生,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相遇真的是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是生命之途的交会,有缘相识是缘分

  的第一种境界。佛祖: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我们今生的一瞥。十年修得共船渡,百

  年修得同枕眠,如果相信前世今生的话。我们的相遇是注定的缘分,就象是白娘子和许

  仙千年的等待才换来断桥的相遇。尽管相遇,如果我们没有回眸,如果我们没有宝哥哥

  见到林妹妹,四目相对时的感觉,各自在心里惊叹着:“这个妹妹(哥哥)好象在哪里

  见过”;如果我们在回眸时,没有从芸芸众生中探询到我们要寻找的那一双眼睛。那也

  注定我们彼此只是自己生命中来来往往的过客而已。

  <

     

  相 识

      

         相识是份。人和人相遇,并不一定都能相识,有缘无份,擦肩而过的事比比皆是。

  有的人一见面,就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想去认识他;有的人虽然相遇了,却似若

  流星,一闪而过,没有这个份,是相识不了的。

      

        “只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相识是遇见知己的惊喜,有缘相识是缘

  分的第二种境界。相遇的两个人也许擦肩而过,也许相视一笑,也许有种惊鸿一瞥的震

  惊,也许有种“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于是

  有种想认识他(她)的冲动,这时,我们或许勇敢的上前搭讪,或许逃之夭夭。当然,

  胜利永远属于勇敢的人。也许就是你的勇敢赢得了一生的幸福。然而,一些人似乎都喜

  欢像大话西游里的猴子那样,想要说爱的时候却只能装作不在乎,甚至伤害深爱的人。

  只是猴子有金箍套着,所以不敢动情,那么俗世里的男人女人呢?难道也有金箍,非要

  言不由衷才显英雄本色吗?逃之夭夭者,只有为你的胆怯枉然兴叹: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相 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知是心灵感应的默契,有缘相知是缘分的

  第三种境界。什么是相知?真正的相知是“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真正的相

  知是伯牙和子期的琴意相通;真正的相知是“上邪,我愿与君相知山无棱,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的勇气;真正的相知是夫唱妇随,妇唱夫和……

  相 爱

         相知是感。人和人能相知,是一种感觉,虽然相识了,但要相知,却是要靠人的感

  觉,这种感觉是内心的,是心灵的碰撞,是心理的感受,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没有那

  份感觉,任何人不可能相知,相知的人会成为朋友,朋友是彼此间真诚的象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相爱是山盟海誓的缠绵,有缘相爱是缘分

  的第四种境界。“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相爱的人是最幸福、最甜蜜

  的,相爱的人总是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相爱的人永远都觉得耳鬓嘶磨不够;

  相爱的人时而象沸腾的水,时而如冰冷的霜;时而又如沙漠里的一把火;相爱的人永远

  在猜忌,问不完:“你到底爱不爱我?”相爱的人时而也多愁善感,总有 “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相爱的人呀,想的、念的全是对方。

  相 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许是永远不变的承诺,有缘相许是缘分

  的第五境界。任何感情久而久之都会变成难以割舍的亲情,缠缠绵绵,不分彼此,这就

  是相恋。当两个人的爱情走过了相遇的春天,经历了火热的夏天,收获了金色的秋天。

  冬天到来时,他们需要偎依在一起取暖,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相恋,无论贫穷、富

  贵、疾病、痛苦都不离不弃。无论什么时候都陪着对方坐着摇椅,哼着一曲《最浪漫的

  事》一直到老。    ( 文:静水流深 )

    < (( 文:静水流深 ) 文:静水流深 )         

  <

                                                                  叶子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