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男孩长大成人

  如果用三个词来总结《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我会选:孤独,别离,成长。

  年轻男孩李小李因为交换留学来到日本,在中餐厅“南国亭”打工的一年,他如同一个过客,目睹了周遭的世事变迁、悲欢离合,却也通过默默的关心和行动,将自己编织进了这片原本不属于他的社会图景中。

  而这个又长又难记的片名,来自于片尾在KTV里唱的那首老掉牙的歌: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

  李小李在离开的时候脸上的确没有出现泪滴,但这不代表他这一年白来了。他陪伴身边的人们度过了或大或小的难关和孤独的悠长岁月,也从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由几十个这样的一年组成,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平凡人生中的一个普通横切面,它算不上精彩,却也回味无穷。

  “鱼”在影片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高空飘荡的鲤鱼旗,男主痴迷的鱼摆舞,河中我们没有看见的鱼,以及几乎家家户户的鱼缸里都养着的鱼。

  我对鱼的理解是渐进的。最初看到的,是被困住的孤独。我以为导演想要借由鱼缸里被困住的鱼表现困住了片中每个人的那种生活:他们似乎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遵循着固定的路线和行为模式,仿佛鱼缸里一圈一圈游着的鱼,安稳而孤独。这在宋哥为躲避警察藏身于仓库鱼缸旁时得到了最佳对照。

  但结尾李小李突破自我的大声叫卖,让我明白了“鱼”在这部戏中的另一层含义。

  让我们回到片头出现的鲤鱼旗。鲤鱼旗是日本为庆祝五月五日男孩节而挂的装饰物,有男孩的家庭都要挂上鲤鱼旗。这个习俗来自于中国的“鲤鱼跳龙门”传说,以祝愿男孩像鲤鱼般健康成长、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相对应的也有三月初三的“桃花节”以祝福女孩子健康幸福。

  李小李初到日本,邱邱带他去剪头发,借理发店奶奶之口提点了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观众鲤鱼旗和男孩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表明了故事开始的时间在晚春,也预示着一个男孩开始成长。

  李小李是胆怯懦弱却又善良温暖的普通男孩,日语不好,不敢大声吆喝,也不会满脸堆笑招揽顾客,更不会任何技术活儿。按理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出国留学,更没有能力在异国他乡找工作养活自己。但他来了,因为母亲希望他出来看看世界,而他又不想给所剩无几的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幸运的是,南国亭收留了他,并给了他足够的包容和庇护,让他得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年。他也默默地关怀照顾到了身边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编织进了这幅生活图景。

  店长在送他离开时,说他这一年也没什么长进。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自己也时常在年末总结的时候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但人的成长或许和植物一样,是需要延时摄影才能看得见明显改变的。一年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有的人可以在一年中就产生巨变,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内心悄悄地又长大了一公分。对于李小李而言,他的成长体现在了去监狱探望青木的时刻,在每一个接邱邱回家的夜晚,在万师傅和管唯生病时陪同在侧的日子里,最终,体现在了他冲出地面大声招揽顾客的嘶吼里。而这些看不见的“长进”,都融入了悠长时光里。

  这部看起来十分平淡的影片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个血泪的故事。但影片刻意将沉重轻描淡写,只留下一丝若隐若现的苦涩。

  尽管给了小李庇护,但南国亭并非安乐窝,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失意者之家”。在国外呆过的人都知道,对于在异国他乡求生存的中国人,中餐厅是一个门槛最低也最苦最累的活儿。影片完整照顾到了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给了他们的故事一个出口,交代了他们被困在这个“鱼缸生活”里的缘由。

  本地人、混血儿、移民……全球化的时代,你在任何一个国际化城市都能遇到这几个群体,这部影片选择了日本人、中日混血、长居者、留学生、交换生这几个形象演绎了一处日飘群像戏。父亲的病、母亲的债、永远被拒的永驻、一家三口分居三国的无奈、不知应该继续独自飘在日本还是和家人团聚的迷茫……人生原本就充斥着无解,“飘”是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给了一些问题逃避的出口。

  每一个移居他乡的人,内心都有着一个”东京塔“般的向往,在巴黎是埃菲尔铁塔,在上海是东方明珠。但旅居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你都离这座塔无比遥远,你只是贴近地面努力生活,当你终于可以仰头接近这座塔的时候,你或许已经到了离开的时候,亦或者早已失去了对这座塔的向往。

  片中的日本一片孤寂的宁静,甚至安静到让人心慌。而南国亭却永远热热闹闹,仿佛承载了全世界失意者的寂寥。

  他们能否跳出鱼缸?不重要。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鱼缸是他们自己选的,或许他们在鱼缸里也过得挺开心。跳出来,谁也不能保证会更好。这一点,所有飘在异国他乡的人都心有戚戚焉。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集齐了一个优秀的制作班底,我认为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画面和配乐都非常戳中我的审美点,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十分平实自然。缺点自然也是有的,过于私人化的经历和情绪,可能比较难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吃多了轰轰烈烈套路式的故事大餐,这样清淡平常的私房菜也不失美好。它仿佛一首带着淡淡愁绪的抒情诗,写在初春的艳阳里,清冷又温暖。它不深刻,但也不做作;不伟大,但值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