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来的我们》,边流眼泪边骂烂片?

  用“沸沸扬扬”这个词来形容《后来的我们》的上映十分贴切。首先是宣发的退票风波,其次是网友的“三观”之争。

  4月底,5月初,刘若英跨界执导的处女作上映后为什么那么多争议?

  很多人看完以后留着眼泪说这是部烂片

  Why?

  初看演职表,刘若英导演,田壮壮参演,李屏宾任摄影指导,这三位登场,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音乐不会太难听,有田壮壮至少在表演上保住了一方净土,李屏宾保证了这部电影的画面不会差,主创团队极大的拉高了我的期待值。

  但是看到张一白监制,心里咯噔一下。

  以上是我进影院前的心里预期。看完整部影片后,发现除了影片的画面、田老这条线之外,整部电影貌似没有什么值得特别赞誉的地方,果不其然从头到尾充斥着《匆匆那年》的“青春气息”。

  聊这部电影有必要从两个层面入手:

  虽然电影的的确确有打动我的地方,但还是用我评价《无问西东》的那句话:

  让你落泪的电影未必就是好电影。

  谈论《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以前,我想说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不应该被纳入评判该部电影好坏的因素当中。

  不仅仅是恶劣宣发,一个导演拍摄完作品以后,作品会成为脱离该导演的存在,无论团队如何卖弄情怀,或者是做一些违法的行为,都不应该直接与作品划等号。

  金基德因为性侵事件被封杀,无法否认《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佳作,同样虽然“我们都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但我也不觉得《美人鱼》有多好看。情怀不能绑架作品本身,相反,电影作品以外的行为可以让你对这个团队反感,可是好坏还是靠作品说话。

  《后来的我们》预售票房将近1亿左右,在1亿多的预售票房中有2000万的退票,20%的虚假预售,我对于这种宣发前所未闻,一开始也很好奇,为什么要采用退票的方式来刷预售票房呢?

  高预售的电影可以提高观众心里预期,造成一种缺票紧张感,从而拉高整体票房。电影艺术现在愈加产品化,既然作为产品,背后肯定有资本在运作。在胶片时代,排片基本就是以上座率来决定,上的好就加场次。那时候还没有第三方,也没有各个发行公司落地到影院,但现在有了第三方,会慢慢干涉到影片的排片,甚至观众购票的金额。

  恶劣的宣发影响的或许不是制片方本身,因为现在的票房与评分完全不成正比,只要有热度,有卖点,有一点点噱头和流量演员的参与,质量平平却能坐拥高票房的现象。

  这种现象带给我们这些影迷的是一种失落感,带给那些有才气的青年导演的更是一种绝望:既然如此这般就能大赚特赚,我歇斯底里追求的艺术又算什么呢?

  当中国电影院遍地是“六便士”时,

  没有人再会抬头看那轮孤独悬起的月亮了。

  《后来的我们》每一帧都透露着一股刻意,导演带着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想说什么的担忧,于是电影明明白白的把导演想说的话都用++“说”出来了,而不是用“讲”出来。

  有三个角色,林见清、方晓小、林父,三个角色有三条叙事线,分别是彩色和黑白线,以及家父线。

  我个人觉得把家父线单独剪出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微电影,这条线的情绪是独立于整部影片存在的,先说说前两条。

  电影中的林见清和方晓小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是用情绪去推,而没有事件,这会造成一个后果:剪辑师无从下手,电影的画面和镜头都很美,但是剪辑是零散和碎片的,导致导演不断利用旁白+画面、大段的有歌词音乐+画面去铺垫情绪,以至于方晓小说出:“你有勇气上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我看到这句话时一点也不觉感人,反而自动被归为做作情话的小栏里。

  为什么呢?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个用电影语言讲述的事件去铺垫,所以这电影更像一部大型MV,以至于歌词一般的台词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之所以尴尬,除了没有故事铺垫以为,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不知道如何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

  “……如果没有如果。”这些尴尬到绝望的排比句和独白,基本就是中国青春爱情电影“常态化”的对白,犹如流水线工厂同批次生产一般,失去了真诚。

  之前举例过,当中的台词桥段都自然而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而《后来的我们》的台词是以一种爱情散文式的书面语存在的,这些字就算落在纸上,也显得虚妄。

  这种空壳般的虚妄,让《后来的我们》变成一部你很快就会忘记的电影。

  准确来说你会很快忘记“这类电影”,《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这些所谓的“致敬青春”,致敬的只是“概念上的青春”。

  不是把几个硬盘里的老师罗列出来就能唤醒往昔的。不是把镜头拉高拍到出租屋的芸芸众生就能把北上广生灵涂炭的竞争环境表现出来的。也不是分个手就能化悲愤为动力一下子功成名就。

  那些脸谱化、公式化的以及渴望与观众发生共鸣的电影,的的确确让人喜欢不起来,也感动不起来,甚至过个几天,留下来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电影中过去在一起的世界是彩色的,而分开后的世界变成了黑白,这两条线相互交错拉开了时空的感觉,非常直接的设计,简单明了。

  但是看完电影,有种“演技不够,色彩来凑”的感觉。

  拉开时空概念的只有色彩,井柏然和周冬雨,和以前相比并没有成熟多少。

  这种“后来”的反差效果形式上达到了,但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同类型电影对比的话可以参考冲田修一导演的《横道世之介》,同样是现在和过去的交叉叙事,但《横道世之介》是一种更高级的回忆录,没有用任何视觉手法拉开时空,而是两三句台词,人物角色的反差,以及一点点回想起世之介的留白,就足够了。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三观不正,是因为故事当中的人物几乎是没有成长的。方晓小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从头到尾都跟林见清说:“你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总的来说,《后来的我们》就像是一部大型煽情MV,所有的剧情都用情绪推动,故事像一层薄薄的布衣,轻轻的搭在荧幕上,是一部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电影。其次,电影已经无趣到了可以夸赞两位演员演技的程度,希望井柏然可以不要再碰喝醉酒的戏,两位的角色放在现实生活中都不会是让人喜欢的那类人,观众只是把对演员本身的好感投射到角色身上罢了。而《后来的我们》与烂片,只差一个田壮壮。

  我开头说田壮壮饰演家父这条线的“情绪”是独立于整部电影存在的,并不是说故事没有交集,而是在这一位老厨子身上,我们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动。

  爸爸的一封信,是隐忍和克制,没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那种燥热,田壮壮煮年夜饭的镜头处理的很温暖,有烟火气却又透着一股锈迹斑斑的悲凉。

  以为自己长大了的人终未长大

  假装自己未老的人一寸寸变老

  这才是后来的我们真正的模样

  :狂阿弥

  后来的我们

  【剧情】

  电影性30%:4分

  文学性30%:5分

  社会性20%:5分

  人性20%:4分

  剧情:4.6分

   

  【视听语言】

  画面40%:7分

  声音30%:6分

  场面调度30%:4分

   

  视听语言:5.8分

   

  【偏爱】:3分!

   

  总分:分

  不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