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笔仙创造了国产小成本惊悚片的“电影宇宙”,烂片由此诞生

  虽说每部烂片都有各种各样不忍直视的理由,但非要持续不断的“深度挖掘”,甚至形成一个“电影宇宙”,那就完全沦落到出来恶心人的地步了。

  在中国小成本惊(鬼)悚(片)题材之中,“笔仙”这个题材可谓是“长盛不衰”。随便在豆瓣、时光网这样的电影评价网站上查一查,只要沾上“笔仙”这两个字的国产小成本影视剧,无一例外都是烂片。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笔仙”完全被玩烂了,连最迟钝的观众都知道极力避免(另一个题材是《大闹天宫》系列),这个题材却依然能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甚至形成了好几个系列:

  一是以《笔仙》为片名凑足了“三部曲”,自视“正统”;二是以《笔仙惊魂》为主题的系列电影,试图将一个系列故事;三是《笔仙大战贞子》三部曲、《笔仙咒怨》这类玩“跨界混搭”的类型;四是在片名的前头或末尾加上“笔仙”这两个字,比如《笔仙归来》、《笔仙诡影》。

  以主创阵容“最豪华”、豆瓣评分“最高”的《笔仙》系列来说,由韩国版《笔仙》的导演安兵基领衔,三部曲中囊括了梅婷、江一燕、郭京飞、辛芷蕾、焦俊艳等国内知名影视剧演员,看起来虽然不如《京城81号》、《画皮》、《心理罪》这些大制作,至少在前期宣传上还确实有的说。

  只是,一年摄制一部戏、年年院线一日游的结局,似乎令人匪夷所思。当年,央视《第十放映室》还在的时候,“精分片”就已经成为烂片中的主流类型,时间过了这么久,《笔仙》系列依然在“精分片”的类型中不断的疯狂试探。

  所谓韩国人导演的“纯正的鬼片”,到了最后依然靠着女主们不断的尖叫、男演员不断的作死,以及无处不在又根本不存在的“鬼”,试图支撑起一个自圆其说的恐怖氛围。至于毫无底线的推广营销、情色元素的极致混搭、一惊一乍的吊人胃口这类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圈钱伎俩,在《笔仙》系列中也一个都不能少。

  只是,经历过这么多年好莱坞惊悚大片的熏陶,观众对这点小打小闹式的吓唬人基本上是免疫的——烂大街的恐怖元素太粗糙,让人看着都想笑。一部让人看着尴尬甚至是不是发笑的恐怖片,算不算成功呢?

  举报/反馈